[摘  要]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路径,劳动教育是挖掘劳动的教育性,引导受教育者不断完善自我的一种教育活动。高职院校学生的劳动教育水平直接关系着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进程。因此,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路径,通过深化思想认识、建立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培养、丰富教育资源、健全评价机制、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及传承优良家风等,与社会及家庭一起推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  劳动教育  改进路径

引  言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劳动教育成为各个教育层级重点关注的课题。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动手能力强的技术技能应用人才和掌握专门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而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的生力军和接班人,有责任传承和发扬工人阶级热爱劳动、勤于创造的优秀传统,以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支持产业兴国。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有利于建设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从而加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教育系统劳动教育现状

劳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即确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积极的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等)和养成良好劳动素养(形成劳动习惯、有一定劳动知识与技能、有能力开展创造性劳动等)为目的的教育活动。近年来,一系列劳动教育政策文件的出台使得劳动教育成为教育系统关注的重点课题,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提法逐渐形成。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及学校等积极投入到新时代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中,逐步摸索出一些有益的方法。但在实施劳动教育时,依然存在一些认识不清的地方。比如,有的学校重视劳动技能的培养,却忽略了劳动精神的涵养。有的学校可以保证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劳动技能,也可以保证学生有一定的劳动实践时长,但是学生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依然不愿意参加劳动,甚至耻于参加劳动。学生将参加劳动看成是被迫完成的任务,未能真正树立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价值观,没有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无法理解劳动对人的全面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因而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劳动教育效果。此外,现有的教育体制机制也对劳动教育效果形成了一定的制约。教育系统对德智体美的教育成果有比较成熟的评价方法,而对劳动教育成果的评价方法却还处于探索阶段。理论知识考试、劳动实践时长和成果固然可以作为其中的重要参数,反映一部分劳动教育的成果,但无法全面展现学生的劳动素养。这就对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造成一定的困难。

2.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状

第一,没有充分认识到劳动的教育性。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路径,而劳动教育是挖掘劳动的教育性,引导受教育者不断完善自我的一种教育活动。劳动具有综合的或独特的育人价值,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劳动必然具有教育性。只有从教育的立场出发组织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劳动的教育性才能够实现。高职院校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普遍还是比较重视的,但在如何提炼和升华劳动过程的教育性方面认识不充分,劳动教育课程偏重劳动技能训练,缺乏应有的教育引导,往往出现有劳动无教育的现象。比如,在开展劳动教育的时候,用简单的学工学农、打扫卫生等活动来代替劳动教育,没有充分发挥劳动的教育性。殊不知劳动的目的是生产和创造物质的财富或精神的财富,而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个人的劳动素养。

第二,劳动教育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产业工人队伍的生力军和接班人。因此,高职院校要以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产业工人为目标,设置系统的、分层次的劳动教育课程。课程内容应涵盖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品德和劳动实践等方面,全面培养新时代的劳动者,使其爱劳动、会劳动、能劳动。目前,部分学校在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设计方面还不够完善,导致劳动教育课程被分解为若干个零散模块,相互之间既没有关联又不能彼此印证,无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体系。此外,受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挤压,劳动教育的学时很难得到充分保障。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压力下,就出现了以劳代育的现象。

第三,专业师资力量缺乏。目前,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课程主要由思想政治课教师或辅导员兼任。由于缺乏专业训练,教师在劳动教育课上表现为重理论而轻实践或重劳动而轻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师往往是用主要精力上好思想政治课的前提下,再兼顾劳动教育课,虽然可以在课堂上教授劳动教育理论,但无法全程参与学生的劳动实践过程,难以及时引导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感悟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辅导员可以和学生保持密切的接触,但缺乏对劳动教育理论和方法的深入理解,不能在关键时刻升华对劳动实践的诠释,失去了引导学生树立劳动价值观的最佳时机。此外,在师资培养方面的投入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深入钻研劳动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的动力,直接影响劳动教育发展的后劲。

第四,劳动教育资源不够丰富。在劳动教育实践中,部分高职院校窄化了对劳动教育资源的认识,一直沿用传统的“课堂+工厂”模式,即在学校课堂完成理论教育,在“工厂”岗位完成实践环节锻炼,但却忽视了身边人身边事的劳动教育资源,如日常生活劳动(整理收纳、常用器具维护保养等)、新技术体验与应用(三维打印、智能控制等)和现代服务业及公益劳动(城市形象宣传、博物馆志愿活动等)尚未进入劳动教育资源池。此外,劳模纪念馆、大国工匠创新工作室、传统手工艺传承人还没有发挥出劳动育人的独特作用。由于教学形式单一,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创新开发,各个教学环节缺乏有效衔接,客观上造成了高职院校学生劳动理论和实践的脱节。

第五,劳动教育评价不能适应新时代要求。评价内容单一,方法简单,混淆了劳动成果和劳动教育成果。劳动成果的评价看重的是“产品”的质量和效率,而劳动教育成果的评价看重的是被教育的人的劳动素养。能够生产出优质“产品”的学生固然具备优秀的劳动技能,如果没有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品质,也难以拥有较高的劳动素养。然而,有的学生虽然一时不能熟练掌握劳动技巧,导致相对较低的生产效率,但是他们能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潜心钻研、勤于练习,那么简单地用一个“产品”的优劣来评价学生的劳动素养就难免有失偏颇了。

3.社会和家庭劳动教育现状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大量高新技术的工业化应用,社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社会分工不断细化,获取物质资源变得相对容易,行业和地区收入差距较大,加之西方多元文化和消费主义的影响,勤俭节约、诚实劳动、踏实劳动的风气逐渐淡化,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认同感不高,不愿通过踏踏实实的劳动谋求经济条件的改善及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而这给高职院校学生的劳动教育造成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

受到不良社会风气和错误思想认识的影响,家庭在学生劳动教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所减弱。劳动教育观念存在着被家庭轻视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在典型的“四二一”家庭结构下,老一辈人不愿让孩子再吃苦受罪,对孩子存在一定程度的溺爱。导致孩子从小没有接受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优秀家风的熏陶,没有形成热爱劳动、诚实劳动、辛勤劳动的习惯。长大之后便难以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此外,多年的应试教育惯性,使得家长更看重孩子学科知识的学习而轻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认为家庭体力劳动会占用孩子的时间和精力,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还有一部分家长本身就歧视或抵触体力劳动,不能做到以身示范,身体力行,更别提在家庭教育中实施劳动教育了。在这样教育理念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不会劳动,不爱劳动,甚至不能照顾自己的基本生活,更不用说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了。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改进路径

1.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发表重要讲话,在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向劳模工匠学习的热潮。高职院校更应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造就一支高素质产业工人后备军。一是在课堂上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理论讲清楚、讲透彻,让学生真正理解它们的丰富内涵,有效把握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二是邀请劳模工匠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劳模、崇尚劳动的创造热情,带动全体学生学先进、赶先进、做先进。三是组织学生到劳模工匠的创新工作室参观,现场感悟他们艰苦奋斗、勇于创新、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品质和理想信念。

2.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加强劳动教育实践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由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而这不仅需要大量的科技专家,还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高职院校就是培养各行各业所需的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的高等职业教育专门学校,是建设我国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的中坚力量。在学生开启职业生涯前,高职院校必须解决学生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愿劳动、不爱劳动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学生勤劳、节俭、奋斗、创新的劳动精神,让学生想劳动、爱劳动、懂劳动、会劳动,使之具备生产生活所要求的劳动能力,强化学生诚实合法劳动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因而高职院校理应成为劳动教育的主阵地。

第一,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学生中开展,必须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劳动教育对人全面培养的意义,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强化劳动意识、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不仅可以引领前行的方向,也会为我们创造动力。只要学生能够认同劳动教育的目标,把劳动变成自己价值取向的载体,就能够获得强大而持久的动力。在新时代,我们宣扬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精神,反对不劳而获、投机取巧、急功近利、贪图享乐的思想。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无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劳动,无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只要真正为社会创造价值,都值得尊重和鼓励。在劳动教育中,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劳动和劳动分工,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

第二,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合理的教学时长和学分。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各年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劳动课程。在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宣讲相关行业发展情况、劳模工匠的先进事迹,开展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劳动情怀,激励学生勇于创造、追赶超越的觉悟。在学生的专业技能课教学中,充分发掘利用本专业的劳动教育素材,将专业技能教育和劳动教育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劳动技能、劳动创新、劳动实践体验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在学生即将毕业的实习阶段,仍然要注重引导学生尊重劳动、诚实劳动,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使其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择业观念。

第三,健全师资培养和激励机制,培养更多合格的专业劳动教育师资。一方面,引进劳动教育专业人才,建立学科体系。另一方面,出台相关政策引导青年教师钻研专业理论,鼓励他们到生产一线去,多和优秀劳动者交流,深入挖掘劳动教育理论在劳动实践中的应用,丰富劳动教育的形式和方法。

第四,积极开发劳动教育资源,加强实践教学。凡是可以实现劳动教育目的的人、事、物都可以纳入劳动教育资源,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应积极拓展实践渠道。与德智体美教育不同,劳动教育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实践性。让学生在具体的劳动实践过程中形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精神,塑造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劳动品质。具体而言,一是积极联系社区、企业、行业协会,拓展劳动实践教育资源,利用党日团日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服务性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凸显劳动教育,促进劳动实践教学多样化、常态化。二是充分发掘身边人身边事的劳动教育属性,组织学生参观劳模纪念馆、大国工匠工作室,寻访传统手工艺传承人,用这些优秀劳动者的卓越品质激发学生劳动热情。三是依托劳动技能、创新创业等比赛,积极参与新技术体验与应用,打造以赛代练实践教学平台,发掘学生解决问题的激情和潜力。

第五,优化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评价内容和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评价指标是教育发展、人才培养的指挥棒。健全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引导教师和学生正确看待劳动教育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在实践中,要注意区分对劳动成果的评价和对劳动教育的评价,避免直接用劳动成果的质量评价劳动教育的水平。评价一项劳动教育活动的优劣,除了劳动成果之外,更要关注学生通过劳动教育在劳动素养方面发生的变化。换言之,要看学生是否确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积极的劳动态度,是否具备一定的劳动知识与技能,是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等等。具体而言,要从多个维度优化评价内容,使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及引入多元化的评价主体,综合看待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表现、劳动习惯、劳动时长、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并将其作为评价劳动教育成果的重要参考。

3.重视家庭劳动教育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待劳动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劳动认识。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积极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劳动认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注重培养孩子积极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一是家长要加强正向引导,改变自己溺爱孩子的习惯,以自己的劳动态度和敬业精神影响孩子劳动观念的形成,提升孩子的劳动意识,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让孩子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二是家长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帮助孩子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好习惯,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言传与身教并行,家长不仅自己要劳动,不断提高自己的劳动素养,还要让孩子看到和学到,把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热爱劳动等优良家风传承下去。三是家长要不断丰富家庭教育的内容。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可以随时随地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比如,和孩子一起做家务,参加社区公益劳动,等等,其实这些也是家庭劳动教育的一部分。

结  语

新时代劳动教育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家、社会、学校各层面的重视。在高职院校中加强劳动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提高学生劳动技能水平及专业技术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将学生培养成爱劳动、想劳动和会劳动的新时代劳动者。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深入发展,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需要一支高素质高技能产业工人大军,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有利于建设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进而加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因此,面对劳动教育认知的偏差、社会不良劳动风气的影响、家庭劳动教育的淡化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一些现实问题,我们必须积极应对,从教育制度入手,深化思想认识,建立系统的、全面的课程体系,加强专业师资培养,丰富教育教学资源,优化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传承优良家风,聚合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力量,确保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0).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2]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2):82-84.

[3]周兴国.劳动的教育性及其实现[J].教育文汇,2021(12).

[4]班建武.劳动与劳动教育的关系辨析及其实践意义[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

[5]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6-04-3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4/30/c_1118776008.htm.

[6]周叶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新论)[N].人民日报,2021-8-30(9).

[7]李恺娴.高校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与实现路径[J].教育教学研究,2022(4).

(白杨:陕西工运学院)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