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代产业学院是基于我国职业人才培养需求,适应新工科理念下产业运行人才需求特征,将新技术革命与产业发展、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相互结合产生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现代产业学院发展运行体系中,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因素。本文在明确现代产业学院发展逻辑的基础上,分析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价值体现和基本原则,全方位分析课程开发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结合实际提出对应的实践路径,以此为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提供思路指引,为促进现代产业学院健康发展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  现代产业学院  校企合作  课程开发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SGH20Y1599)。

引  言

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与行业发展需求不匹配,已经成为限制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性因素,对我国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和职业人才结构优化产生重要影响。现代产业学院运行模式的提出和构建,既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提供新型思路指引,又对校企合作运行模式创新提出更高要求。在校企合作平台体系运行中,必须强化对课程开发的重视程度,为教学活动和专业实践奠定良好基础,为提升教育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发展的逻辑基础

1.政策引导要求

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中,国家对教育与产业之间的发展关系、总体布局、实施细则等方面都进行了明确界定,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高校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建设,鼓励现代产业学院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也进一步加强政策方面的扶持力度,为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提供政策方向指引。

2.行业需求导向要求

在当前职业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关系更加密切的时代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优化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职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作为新型职业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在改革推进过程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现代产业学院的办学模式能够为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提供更加宽广的平台,能够为企业深层次融合现有教育体系起到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将行业引导作用充分体现出来。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应当进一步强化对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重视力度,全面革新传统教育理念,借助信息化平台的支撑,更为深入地把握行业需求特征,并为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提供精准参考,为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3.产教融合理念导向

在高职院校的传统教学体系中,虽然一直强调产教融合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客观条件和教学环境限制,产教融合的实现面临多方困难,使得多数项目仅能够在形式上运行,无法为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模式将高职人才培养由学校为单一主体,转变为以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政府等为协同主体。校企合作内容也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专业实践层面,而是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开设、实践体系、人才评价等各个环节,都实现整体创新。一方面更好地满足行业对高职人才专业技能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则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高职人才就业、创新创业的现实需求,为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奠定良好基础。

现代产业学院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认识

1.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校企合作作为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质量控制方面一直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课程体系是校企合作项目运行的基础,是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有效结合的基本载体,课程体系的完善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到校企合作项目的运行质量,同时对满足企业人才的需求也会产生重要影响。校企合作平台的传统课程体系过于重视社会需求而非职业需求,过于重视学生技能培养而忽视人文素质培养,过于重视理论创新而缺乏实践特色,一直是多数高职院校面临的现实问题。要切实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改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滞后的现状,就必须要借助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快速推进的有利契机,充分提升多元主体协同效能,加大课程开发投入力度,全方位完善课程体系,确保课程体系内容与教学实践活动目标相契合,为推动校企合作有效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2.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价值体现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运行的重要内容,做好这方面工作,具有多元价值体现:首先来说,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是各种人才培养活动开展的基础,更为完善的课程体系,能够满足不同阶段教学活动开展的需求,通过灵活开发教材,由企业组织对教材内容进行审定,能够确保高职人才的素质培养更加契合目标要求。其次,课程开发活动是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在具体开发建设活动中,能够优化校企双方的合作模式,推动双方深层次互动,优化课程体系,切实将校企合作优势体现出来。再次是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以校企合作平台对课程开发模式进行优化,更好地满足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现实要求,全面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技能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3.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虽然在部分高职教育体系改革中已经广泛存在,但是整体运行体系依然不够完善,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存在多方面问题。在现代产业学院的运行体系中,要有效规避现有模式存在的不足,推动课程开发水平不断提升,必须坚持如下基本原则:首先,坚持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导向原则,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模式重构等各个方面,都应当以解决当前高职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为基本导向,确保课程开发在整体上保持正确方向;其次,应当坚持多元主体、多元开发原则,现代产业学院运行体系下的课程开发与传统课程开发模式在本质上的差异,就是要切实体现企业、行业协会、政府等主体在开发过程中的作用,从课程目标设定、课程标准建设、课程资源供给至课程评价的各个环节,都要有对应层面的参与,从根本上实现课程开发体系的创新;再次,要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原则,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不仅是关乎数代高职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因素,更是推动我国高职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不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在课程开发建设中,必须遵从高职教育的一般规律、遵从高职学生成长的一般规律、遵从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确保教学内容组织符合科学规律要求,能够为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现代产业学院校企合作课程开发面临的问题

1.开发方向认知不清晰

虽然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的运行模式为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提供明确的导向,但是由于实际运行时间较短,相关方面的理论研究较为滞后,开发实践活动的指导依据体系不够完善,由此造成学校和企业的教师在进行课程开发时,对整体方向的认知不够清晰。高职院校会更多侧重于知识与理论教学方面,而企业则会侧重于技能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由于双方认知的差异,会使教材编写、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划分、学生学习成效评价指标及权重设定方面,出现不同形式的矛盾现象。因此,如何有效解决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在认知层面的差异,更好地明确课程开发的基本方向,是在开展具体工作时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2.企业层面参与力度不足

校企合作平台是以合作双方为基本主体的,是实现课程开发模式优化的基本前提。多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平台体系在运行中,企业层面参与力度不足,一直是困扰合作活动开展、限制合作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在传统理念中,企业层面参与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在人力资源建设方面的重视程度不足,参与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无法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但是部分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认为,经济利益的实现并不是限制企业参与的根本因素,情感交换和信任度培养才是权重最高的因素。这一研究结果的发现,使传统认知产生较为明显的变化,也就是说,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时,高职院校应当如何改变传统认知,加强与企业层面的沟通衔接,尽量控制合作给企业带来的风险,才是应当关注的重要方面。

3.课程开发创新性不足

在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的运行体系中,要想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就必须以课程创新为基础,推动整体教学模式变革。但无论是对高校教学层面而言,还是企业管理而言,对课程开发创新的认识还存在明显不足,使课程体系建设与技术发展和企业需求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偏差。以当前计算机类专业高职人才培养为例,网络技术已经在ICT行业的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但是高职院校相关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理论组织都存在明显欠缺,使得教学内容组织无法与项目建设有机结合。而企业层面由于相关技术人才较为缺乏,往往希望人才能够在学生阶段就能够达到较高的技能应用水平。如何实现理论教学、基础知识培养与实践技能提升方面的创新结合,是提高课程开发成效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4.课程开发团队建设滞后

现代产业学院运行体系与高职院校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课程开发有着明显差异,团队成员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具备坚实的人文底蕴、具备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能力,能够从顶层把握课程体系建设要求,为教学组织在细节层面的优化奠定良好基础。但是无论是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而言,还是对企业参与人员而言,在个体能力方面都存在某方面欠缺。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同步承担教学任务,企业参与人员的社会事务更加复杂,使得双方难以实现深层次沟通。在课程开发模块对接不畅的情况下,各个模块直接对接会产生偏差,课程开发质量难以满足实际运行要求,甚至对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产生负面影响。

5.课程开发保障条件不足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作为一项创新性活动,需要高职院校、企业、政府、行业协会等各个主体都能够强化重视程度,强化对应方面的投入,完善软硬件方面的保障条件。但是在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运行中,依然是以高职院校自身为主体,政府层面的投入也是以政策支持为主,企业和行业协会虽然能够提供部分人力和物力支持,但是依然无法保障课程开发活动的基本运行要求。保障条件的不足,使各项工作开展效率都较为低下,课程建设的多方面目标无法达成,只能采取退而求其次的方法进行解决。由此不仅对校企合作平台的正常运行造成负面影响,更是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造成负面影响,使得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偏离整体目标,造成高职教育发展依然滞后。

现代产业学院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实践路径探析

1.明确现代产业学院的办学导向

教育部办公厅及相关部门联合发布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明确提出,现代产业学院是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动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以新工科建设为基础,推进协调新工科与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的融合发展。建设原则包括育人为本、产业为要、产教融合、创新发展四个基本方面。因此现代产业学院的办学导向,应当是以现代产业为基本载体,多元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型高职人才。在课程开发环节,应当注重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尤其是在教材编写和课程建设方面的深层次融入。要能够充分关注行业发展创新动态,实现教学内容的迭代更新。在此基础上,实现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生产流程和项目开发的科学对接,坚持以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最终达到提升学生产业认知水平、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根本目的。

2.提升企业层面参与的积极性

鉴于当前企业层面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方面参与的积极性不足,课程开发体系不够完善的现状,在校企合作平台的课程开发过程中,应当从如下方面着手,提升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一是要强化政策引导,提升宣传力度,使企业能够深入认识我国现代产业发展对企业可持续运营产生的影响,进一步提升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认识到高职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明确参与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意义。二是要搭建新型信息交互平台,为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奠定良好基础,确保各个主体之间能够保持信息畅通,充分满足企业在参与课程开发环节的情感交换需求,使双方能够逐步形成义务感、信任感,推动整体合作不断深化。三是要注重合作过程中企业层面的效益实现,既包括企业层面预期的、合理的经济效益,又包括课程建设所能够达到的社会效益。四是要探索课程开发模式的规范化要求,在确保企业合作的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的前提下,引导企业以多元化形式参与到合作平台中来,实现高职院校知识转移与企业获取经济利益的有机统一。

3.创新课程建设体系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背景下,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是以现代产业为基点的,因此在前期组织中,必须要确保课程体系设计的先进性,确保专业建设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在明确产业学院整体建设目标的基础上,整合理论基础较为接近的专业,搭建专业群课程体系。对于所有学生都需要接受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等,可以由学院层面统一组织,适当优化与专业相关的内容。而专业群内的基础理论课程,则可以覆盖相关专业,提升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水平。专业课程设置应当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完善科目体系的情形下,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专业选择权,确保学生在已经完成高职教育基础知识学习内容,并对个人专业发展方向有深入了解的前提下,在专业群内选择最为合适的专业。

4.加大团队建设力度

教师团队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主体力量,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团队建设不能仅依赖于高校教师单一层面,而是要充分整合企业管理层面、科研机构等力量,强化对现代产业发展的研究,紧跟技术发展前沿,确保课程开发保持应有的领先地位。团队建设应当从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多方面入手,以专职和兼职灵活结合的模式,注重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指导,构建灵活的运行机制。在团队管理方面,应当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为引导,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相结合的模式,完善绩效评价体系,针对不同工作岗位,设定全面的绩效评价指标,合理确定指标权重,采用过程性考核与阶段性考核模式,对团队运行能力进行评价。基于评价结果,还能够更为直接地发现团队建设的薄弱环节,通过合理的人才引进和培养,对团队建设进行优化。

5.完善课程开发保障条件

课程开发保障条件的完善,首先需要注重产学研平台的建设发展,以高校和企业为主体,依照产业真实的运行环境,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在平台运行体系中,要能够全面融入企业生产标准化要求,优化生产流程组织,使学生能够真正得到适合自己的实践机会。其次是要做好设备支撑方面的保障,现代产业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新型设备的支撑,这也是当前多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的薄弱环节。针对这方面问题,一方面要强化政府层面的政策引导作用,采用项目引领、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企业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则需要强化社会资金引进,充分发挥高职教育深层次改革的有利契机,实现现代产业学院办学模式的多元化发展。

结  语

当前多数高职院校在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办学模式的实践中,还面临着多方面困难,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模式还不够完善,无法满足教学活动深层次改革的现实需求。对于相关院校管理层而言,应当强化理念革新,强化对课程开发的重视程度,强化对应方面的投入,优化管理机制,为课程开发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以此才能实现课程体系的高水平构建,为高职教育体系全面改革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文顺,尚可,芈凌云,等.如何激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基于社会交换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6):97-102.

[2]马小燕,杨润贤,李红春.关于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以电气图的识读与绘制课程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11):139-140.

[3]龙朝中.校企共建课程开发的价值与可行性分析[J].职业教育(中旬刊),2021,20(8):3-5.

[4]项姬秀.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协同开发课程机制研究——以《报关实务》课程为例[J].理财,2021(4):58-59.

[5]徐承萍,濮丽萍,张立光,等.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中职业院校的职责与使命[J].江苏教育,2021(4):50-54.

[6]丁旭,宋晓利.“职教20条”背景下基于岗位能力需求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互动模式研究——以药学专业群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89):42-43.

[7]龙华,罗永新.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特色课程开发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5):91-94.

[8]周定.高职服务类专业群双向嵌入式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与建设探索[J].湖北农机化,2019(16):89-90.

(薄璐: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