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程思政是帮助大学生坚定“三观”的主要战场之一,可以家国情怀为纽带,串联工程伦理、工匠精神、团队意识、创新精神等元素,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信息安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实践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和途径,用案例、小组讨论等方式潜移默化地指导学生从各种思想交锋中明辨是非、坚定奋斗方向、明确取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关键词]家国情怀  信息安全  课程思政  教学方法和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2019年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大数据时代下的《信息安全》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19BY135)。


在大数据时代,帮助在校大学生从零散、碎片化的知识和信息中明辨是非、汲取精华、弃之糟粕是大学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学生大部分在校时间是在专业课堂上度过,专业课教师常常需要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第二课堂,甚至带学生做科研课题,因此,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影响具有时间和感情上的优势,教师言传身教、开展课程思政是落实德育这个教育第一要素的最佳方式,符合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教育需求。

家国情怀是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热情的最直接体现,在《信息安全》课程中,如果以此作为纽带,可将零散知识串联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从而实现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凝心聚力。

家国情怀的溯源及体现

与古罗马等文明古国不同的是,萌芽于商周时代的家国情怀,以氏族血缘宗法制度为基础,逐步实现血缘、姻亲同政治的水乳交融,形成了“氏族—部落—部族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因此,家庭成员之间不仅具有私人关系,还具有公共的政治关系,这种关系建立在人的自然亲情之上,且逐步由家、国扩展并上升到关心社会、热爱国家的精神层面。这种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从源头上为中国社会发展植入了伦理与政治交叉重叠的紧密关系。

中国人十分注重自己的家庭、信仰自己的祖先,会不断借鉴、总结祖先的得失,其实就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家国情怀。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到“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都是国人自古至今对家国情怀的生动表达。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国国民呈现出的团结、友爱,令世界瞩目和赞叹,归根结底是中华儿女用行动表达了自己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风雨无阻、齐心协力、冲破桎梏、奋勇向前的内在原动力。

家国情怀是课程思政的基石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创新意识、科技强国、工程师职业伦理精神的原动力,是这些思想教育元素的基石,因此,开展以家国情怀为主的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思政育人的最佳路径。

1.家国情怀下的科技强国之路

近年来,浓厚的家国情怀激发了我国科技工作者潜心研究、科技攻关的工作热情,不断涌现出的科技成就正将中国从崛起引领至复兴。尽管我国科研产出量世界领先,但对“卡脖子”技术的突破,仍然需要中华儿女为之努力奋斗,而科技攻关的过程是枯燥无味的,在专业课程中注入家国情怀元素是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坚持不懈的内生动力,能够持续激发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保持热情。

2.家国情怀下的工匠精神培养

德国、日本等企业的产品具有非常严格的自检标准,均与员工的爱岗敬业和工匠精神紧密相连。在我国“制造强国”的奋斗目标导向下,员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严格的产品质量要求是保障。在高校教育中,可以将家国情怀作为纽带,大力弘扬“爱岗即爱国”的工匠精神,倡导学生在朴实的工作岗位中践行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为“中国制造”把好产品质量关,打造“中国制造”的世界名片。

3.家国情怀下的工程师职业伦理精神培养

工程师职业伦理精神最直接的体现是责任心和伦理意识,即明确自己肩负什么样的责任。当前,随着智能产品的逐渐普及,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例如,由于产品存在程序设计漏洞,智能门锁不能安全防盗、智能汽车失控发生交通事故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些事件的发生从不同程度反映了部分工程师职业伦理精神的缺失或匮乏。工程的专业性非常强,若有差池将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工程师同样担负着祖国兴旺之重任,所以加强工程师职业伦理精神的培养十分必要,与国家兴旺发展直接相关、紧密相连。

4.家国情怀激发创新意识

当前,不断涌现的中国科技创新让亿万国人为之振奋、提气,大家在享受着科技成果带来的民族自豪感和优越感的同时,也唤醒了全民创新的意识,并通过创新精神为社会发展不断续航。因此,在如今复杂的国际关系中,通过家国情怀激发大众的创新意识,可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信息安全》课程作为计算机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重在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信念和过硬的信息安全维护和防范技术能力。因此,家国情怀适宜作为该课程思政教育的主旋律。

《信息安全》课程内容与家国情怀思政元素的融合方式和方法

《信息安全》作为一门专业课,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传授都需要占用大量的教学时间,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将家国情怀的思政元素融合到专业知识中,需要教师把握好适宜的方式和方法,特别是思政资源的使用场合、时间等,这样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匹配适合的课程内容

课前,教师将收集的思政资源按属性做好分类,不同的资源匹配合适的课程内容。例如,将电影《风声》中的摩尔斯密码视频片段与密码学内容相融合,以革命先辈牺牲小我为家国的故事感染、熏陶学生;将希腊神话“木马屠城记”与木马病毒的相关内容融合,加强学生国家安全防范意识的培养,从特洛伊国的灭国之灾拓展到对家国情怀的触动;将伊朗核电站被毁事件与震网病毒的内容相融合,引导学生感受计算机病毒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并明确自己的使命;将“卡脖子”事件与系统软件安全内容相融合、将公众安全事件与生物识别技术的相关内容融合,让学生认识到国家科技发展的短板和技术突破对我国发展影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科技研发和创新的热情。

2.匹配合适的时间节点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节日的特点,将合适的思政资源在特定的时间融入教学内容。例如,在劳动节可以讲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鼓励学生在平凡的岗位做不平凡的事;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祭奠亲人和祖先的节日,可以讲节日的由来、各地风俗和家国文化的传承,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文化自信;国庆节可以讲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带领学生共同体会新中国建立的不易……

3.匹配合适的教学场景

《信息安全》课程除理论课以外,还有实验内容,当学生在实验中遇到挫折时,教师可以融入一些科学家在实验室工作的事例,从科学家的工作态度、工作精神、工作韧性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当学生觉得科研枯燥无味想放弃时,就从研究成果、重大成就等方面重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大学生已具有初步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虽然学习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实践能力较弱,有时难以准确辨别信息的正误。另外,因大学生年轻气盛,易存在逆反心理,不喜欢灌输式的说教。对此,教师应在课程内容与思政资源融合的技巧上狠下功夫,思政内容的表达应以“准、短、精、点到为止”为原则,切忌长篇大论、理论说教,致使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或主次颠倒。具体可借鉴以下融合方法:

(1)建立健全学生评价体系和制度,大胆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引入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对思政、德育表现优异或取得先进事迹的学生加强宣传和褒扬,并将其表现转化为合适的评价分数,纳入专业课程的平时考核成绩和第二课堂的学分奖励或置换办法中。

(2)教师言传身教,以多种方式融入思政案例,应用案例引入、说明、总结知识点的方式均可;通过有效提问加强师生互动;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学会主动学习,并及时给予学生帮助;开展翻转课堂,引导学生分组协作完成任务,小组之间再相互评价;布置有意义的综合性课后作业,如观看视频、研读优质文章或分享学习体会等;认真批阅学生的作业再给出合理的反馈。

(3)发挥第二课堂效用,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或参加大赛时,要引导学生使用专业数据库查阅资料,关注行业公众号,同时,可多给学生推荐优秀的论文用于课外学习,并让其定期汇报学习情况,分享学习成果。

《信息安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过程:教师将剪辑后的电影《风声》视频作为密码学章节的内容导入案例,上传至超星学习通平台,让学生课前观看并思考信息传递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挑选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并谈论感受(5分钟以内)。随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总结重要的知识点,并布置课后作业(2分钟以内)。

课外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行观看整部电影,总结感想。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课前8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所学所得,以及如果自己是剧中人将会怎么做。然后,组织学生之间互评,教师再点评各个学生的表现(2分钟以内),根据学生表现记入平时成绩。另外,如果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做了某些先进事迹可以凭有效证明在课堂上获得表扬,且会获得一定的额外课程加分。

拓展作业:各学习小组自行下载一篇密码学最新论文进行集体研读与讨论,并留出一节课的时间(50分钟)让各小组进行课堂汇报与学习分享(要求各组必须制作PPT)。教师根据各组的准备情况和汇报表现进行打分,记入平时成绩。

课后指导与培养:对于具有明确创新且可行性思想的学生团队,教师可通过第二课堂对其进行重点培养,帮助学生实现创新想法,如参与学科竞赛、撰写并发表研究论文、申请专利等。

综上,家国情怀长盛不衰,需要不断传承。课程思政任重道远,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政素材的完美融合仍需一线教师持续探索和总结。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提升自身知识储备和锤炼教学能力是基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关键,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坚定不移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则是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素萍.强化协同育人 提升思政教育实效[J].中国高等教育,2019(Z1):55-57.

[2]于歆杰.理工科核心课中的课程思政——为什么做与怎么做[J].中国大学教学,2019(9):56-60.

[3]伍醒,顾建民.“课程思政”理念的历史逻辑、制度诉求与行动路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9(3):54-60.

[4]夏嵩,王艺霖,肖平,富海鹰.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中工程伦理因素的融入——“课程思政”的新形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1):172-176.

[5]杨昆,罗小兵,冯晓东,王嘉冰.能原动力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S1):116-118.

[6]苏春,陈斌.课程思政的素材挖掘、内容组织与教学实践——以《系统可靠性分析与设计》课程为例[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S2):145-148.

(王希娟、郑鹏怡、缪茸、赵仲孟: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