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其课程改革创新的本质要求集中表现为凝聚认同。在这个分析视角下,以“对话”为载体,积极推动对话教学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换,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探索。其实践路径可以概括为三个“结合”:把提高教师素质同解决学生困惑结合在一起、把传统教学手段同媒体融合发展结合在一起、把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机遇同挑战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凝聚认同  对话教学  模式转换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传媒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融媒体条件下中传思政对话课教学模式探索——基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JG22163)。

引  言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关键课程作用发挥,并提出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求,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重要遵循。从范畴上讲,思政课是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课程,其本质属性表现为意识形态性。这种本质属性贯穿了高校思政课所传授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之中,并使之对现实世界与社会生活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影响和作用,也由此构成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基本思路:基于思政课程属性与本质要求,以“对话”为载体积极转换思政课教学模式,切实增强大学生获得感及其对党的全面领导的认同感。

凝聚认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本质要求

思政课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加强群众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固定行为范式。在这种范式牵引下,我们党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即人民群众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寄托于党的领导。当前,作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本质要求集中反映为凝聚大学生群体认同。

1.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突出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这就意味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必须牢牢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地位。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由于一旦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思政课程的意识形态属性就会出现偏差或变质;二要正确分析和讲好人民群众内部矛盾。根据党的十九大制定的时间表、路线图,我国进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改革深入、体制转化、利益格局调整使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被突出表现出来。而高校思政课能否把这个主要矛盾分析好、讲清楚,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党的态度。三要坚定共同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理想信念就像精神上的“钙”,大学生没有理想信念,不仅精神会缺“钙”,行动上也会得“软骨病”。对此,高校思政课要坚持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学生头脑,帮助他们正确把握我国社会发展规律和前进方向,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思想和价值观困惑,进而引导他们以更加热情的态度扎根中国实际。

2.树立国际国内相统筹的“两个大局”观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首要任务是“入脑入心”,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例如在残酷的战争年代,大量热血青年怀着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怀着对中国革命的向往,克服重重困难来到延安。可是初到延安,当地的贫穷和落后让青年们充满困惑。实际上,这也反映了他们在中国革命面前,对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很了解,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不深入。为了加快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党中央加强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和研究,并在具体课程设置中形成了“三级理论学习课纲”,主要涉及中国共产党自身、共产国际和世界大势三个层面。同时,这个三级课程教学又贯彻一个基本观念,即坚持国内国外相统筹。通过这种系统教育,延安青年不仅牢牢树立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念,而且坚定了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认同。当前,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新的时代方位和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系统总结了马列主义教育的历史经验,深刻阐释了“两个大局”的新时代内涵,即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两个大局”观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有了更高要求,一方面既要引导大学生自觉从世界格局下认识中国实际、理解中国要为人类作更大贡献的世界情怀和大国担当;另一方面还要增强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和运用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应对各种问题、风险、挑战的自信与能力。

3.把握“问题导向”包含的方法论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这个重要论断不仅揭示了“问题导向”的价值导向,也反映了“问题导向”所包含的方法论意蕴。一是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核心思想。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事物之间具有普遍联系性。而高校思政课在错综复杂的事物联系中凝聚大学生认同的根本方法,就是从问题出发。鉴于此,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点,自然不是分析教材或者网络上的现成答案,而是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二是体现了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价值追求。从实践层面来看,这个价值追求贯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例如面对城乡发展、地域发展、行业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及发展质量和效益问题、创新能力不足问题、民生短板问题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精准把握各领域深层次矛盾和重难点,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和“靶向治疗”方案。对高校思政课来说,只有把其中的必然联系给大学生讲明白,才能增强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感及“四个自信”。

不难看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要凝聚大学生群体认同,必须做到三个方面:从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来看,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地位;从完成思政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要任务来看,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树立国际国内相统筹的“两个大局”观;从方式方法来看,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把握“问题导向”包含的方法论意蕴。

对话教学: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式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不仅从理论层面系统阐释了思政课本质、根本任务和课程作用等,还从实践层面强调了“大思政课”育人理念和多出“金课”的期待。而这些内容几乎都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同教育界委员、思政课一线教师和广大青少年学子的面对面交流中提出的。事实上,这也突出运用了一个古老的教育教学载体——对话,如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被誉为东西方教育文明发源的鼻祖,都是对话教学方式的推崇者和践行者。在新时代条件尤其是媒体融合环境中,这个载体赋予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效能不断叠加。

1.根据对话主体的思维差异,重塑对话教学形式

对话教学的创造性色彩在于对话人之间的思维方式不同,突出了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例如中国传媒大学打造的“中传思政对话课”,采取一位主讲教师、一位青年教师,一位学生提问、一位学生主持的教学形式,主要环节是回答问题。而这些问题主要来自于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通常来说,这些疑难问题因为跟学生实际紧密相关,所以极易对学生思想产生影响。而当这种影响是积极的,就有利于学生成长和成才;反之,当这种影响是消极的,就会变为学生的困惑。因此,在回答问题过程中,“中传思政对话课”正是运用对话人之间的思维差异,层层挖掘疑难问题中包含的人民群众普遍诉求和社会转型所致的主要矛盾,再结合学生实际,用“问题导向”所包含的方法论给学生把这些诉求和矛盾的来龙去脉讲清楚。需要注意的是,思政课对话教学必须处理好教材同学生困惑之间的关系:一是要把教材基本观点融入对话教学过程和结果之中,彰显思想和理论的力量;二是选取的疑难问题在学生中应具有普遍性,能够回应大学生群体困惑。

2.顺应互联网发展的新趋势,挖掘对话教学资源

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技术系统推动下,人类社会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网络阵地成为意识形态交锋的主阵地。这种交锋不仅影响和改变了我国的意识形态环境,也使网络已不单纯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和技术手段,它还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在深层次上建构着人们的情感、幻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及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方式,形成了种种意识形态景观。因此,顺应互联网发展的新趋势,优化对话教学程序,使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重复性,不仅有利于盘活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还扩大了高校思政课教学优势。例如陕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通过线上展示、线下评审、师生网络同步观摩的形式,不仅丰富了思政课教学各要素之间的“对话”结构和路径,也把原本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省级展示活动转变成一场10万余人的“云端”思政课。事实证明:通过对话教学的“数字化迁移”,可以充分释放高校思政课在网络阵地中的舆论引导力。

3.在人类文明新形态框架下,创新对话教学策略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依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性特征和优势的概括,自然也蕴含着群众需要和期待。在人类文明新形态框架下创新思政课对话教学策略,可以凭借语言所具有的主动承继群众意愿的意识性功能,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政课对话教学话语体系。具体来说,这种“中国特色”可以简单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思政课对话教学话语体系要能够反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现代文明形式,内容涉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各方面,代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和新趋势;另一方面,思政课对话教学话语体系还要契合人类文明新形态蕴含的群众期待。从整个人类文明演进历程来看,任何一种形态的文明形式都是同一定的社会制度相匹配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把“以人民为中心”理念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蕴含了人民群众期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意愿。契合这种群众意愿和期待,展示了新时代思政课对话教学话语生成和表达的新特点。

从根本上来说,大学生群体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于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不断发展的人。正是其所具备的这种“现实性”本质,决定了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理应不断深化关于对话教学的认知和运用,通过重塑对话教学形式、挖掘对话教学资源和创新对话教学策略,生动反映和贴近大学生自身所具有的思想、观念、意识及所属民族特点与历史文化。

模式转换: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实践路径

当把凝聚认同的合理性,看成分析和研究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本质要求时,“对话”就构成了一种关于教育者主导行为和教育对象主体行为的考察角度。然而,现实中的一系列师德师风问题、学生参与度缺失问题及诸如“内卷”“躺平”“摆烂”等不良心态的出现,使得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存在矛盾和冲突,影响了思政课对话教学水平。对此,深入研究思政课对话教学各要素所涉及的具体问题,进一步推动对话教学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换,成为高校思政课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有效路径。

1.把提高教师素质同解决学生困惑结合在一起

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关键在教师,在于教师履职尽责的素质和能力,教师的基本职责就是解决学生困惑,激发学生对共产主义的兴趣和向往、提升学生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自觉,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关于提升思政课教师素质和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六要”,其中“政治要强”主要指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联系“对我们有用的政治”,引导学生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立志为实现共产主义不懈奋斗;“情怀要深”主要指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爱人民与爱家、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一致的家国情怀,还要有尊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情怀和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情怀;“思维要新”主要指思政课教师要具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维,能够拨开历史的迷雾,在深化规律认识和总结党的成功经验中,引导学生厘清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必然性及其整体趋势;“视野要广”主要指思政课教师必须跳出单一学科架构,掌握更多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从更宏观的格局和视域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方式方法和手段;“自律要严”主要指思政课教师要从治己做起,知敬畏、勤自省、守底线,在任何时候都有不能碰触、践踏和逾越的原则界限;“人格要正”主要指思政课教师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而这种人格力量既源于对真善美的追求,又源于同假恶丑的斗争。不难看出,以“六要”标准为遵循,把提高教师素质同解决学生困惑结合在一起,可以锻造广大思政课教师的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气质,为重构平等、真诚的对话关系提供主客体准备。

2.把传统教学手段同媒体融合发展结合在一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在媒体融合发展条件下,思政课对话教学模式转变理应把传统教学手段同媒体融合技术及其产生的媒介新形态结合在一起。一是依托先进技术,分析学生网络行为心理,加强对话教学针对性。由于互联网赋权,学生在网络空间中数字化互动日益频繁并呈现出新特征。对此,思政课教师要积极运用媒体融合技术,深入分析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阵地中影响力削弱的因素,及时纠正大学生在数字化互动中可能出现的“群体极化”倾向和“沉默的螺旋”效应。二是善用网络语言,提升思政课吸引力。网络语言包括中英文字母、标点、符号、拼音、图标和文字等多种组合形式,是学生熟悉且愿意接受的利益表达方式。在思政课对话教学中运用网络语言,可以让大学生群体用自己熟悉的语言,真正听得懂党的正确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三是树立融合理念,借助融媒体平台或载体,强化学生体验感。现代计算科学、网络科学、传播学等学科交叉孕育了一个广受好评的新概念——沉浸式体验。通过各类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将这个概念引入思政课对话教学,不仅将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传递给学生,还可以鼓励他们运用新媒介把这些观念、观点和规范转变为思想武器。

3.把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机遇同挑战结合在一起

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紧跟新发展阶段,快速适应外界环境新变化新特征。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给思政课改革创新带来了很多战略性机遇。例如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创新了学生把握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之间关系的思维方式,也坚定了学生的信仰信念信心。另一方面,在新的环境中,思政课改革创新也面临很多挑战。例如社会转型期带来的挑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注重竞争、效率和效益的理念在极大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滋生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思潮的泛滥,一些人信仰动摇、道德缺失、社会责任淡薄。再如“西化”危险造成的挑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其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上的强势地位,肆意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价值观输出和意识形态渗透,对青少年政治观、价值观、道德观及民族观造成消极影响。此外,思政课自身建设仍然存在短板和不足之处。这也构成了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模式转变的又一个核心要素,即把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机遇同挑战结合在一起,为重构平等、真诚的互动关系提供环境条件。

结  语

多措并举地推动对话教学模式转换,可以最大程度地释放思政课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影响力。特别是在思政课改革创新趋势下,各高校的思政课对话教学实践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并同双师教学、情景教学、互联网教学等教学方式并用,使新时代的思政课更有温度,更好地践行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实践证明:对话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凝聚大学生群体认同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2]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光明日报,2018-9-11(1).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77.

[4]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J],求是,2019(1).

[5]林滨,户晓坤.大众传媒·意识形态·人的存在——马克思主义媒介批判理论的当代解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2).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12:153.

[7]张烁,谢环驰.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01).

[8]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光明日报,2016-12-09(01).

(刘洁、孙靖、张鑫: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