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中医药高等教育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质量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中医药高校只有坚守教育初心,适应发展新趋势,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把握新机遇,谋划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自1956年设置独立中医学院以来,我国的中医药高等教育已经走过了60多个春秋。作为医学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高等教育不仅具有中国特色,更具有民族特色,在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过程中不断与时俱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把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实施健康中国的重大部署,多次在各级各类工作会议上就中医药改革与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从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规划。可以看出,当下的中医药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新时代新使命,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如何把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如何把未来的中医药接班人培养好,是时代赋予中医药高校的历史重任。

正值陕西中医药大学建校70周年,作为陕西唯一一所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陕西中医药大学以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立校之本,着力于高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中医药的资源优势和专业特色,以服务医药卫生健康事业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走“立足陕西,面向西北,辐射全国,开拓海外”的办学之路,为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培养了数以万计、德才兼备的中医药行业医务工作者。经过70年的办学实践,陕西中医药大学已成为一所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体,中西医并重,医、理、工、文、管多学科专业相互支撑、交叉融合的医科类院校。新形势下,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地位愈发凸显,发展领域更加广阔,质量提升也更为迫切。学校启动《陕西中医药大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019—2023)》,制定了涵盖优质生源拓展计划、学风建设深化推进计划、一流专业建设提升计划、一流课程建设计划等“十大计划”,从本科招生、培养、考核、师资培训、高教研究、教学信息化等方面做了全方位的顶层设计,进行了一系列中医药教育的改革与实践,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坚持改革创新,构建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新模式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全面提升中医药高等教育质量,首先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纵观60余年的中医药高等教育办学历史,我们深刻认识到: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改革与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原动力,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医药高等教育既要遵从自身发展规律,又要根据时代发展融入新的内涵,以变革促发展。基于以上认识,陕西中医药大学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提出了“重德育、夯基础、强能力、抓过程、育思维”立体多维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

1.重德育。学校先后实施铸魂育人工程和扬帆启航工程,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依托陕西丰富的红色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弘扬延安精神、西迁精神和大医精诚思想,强化“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教育,构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大力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先后出台《陕西中医药大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编写指导意见》《陕西中医药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立项课程思政改革项目48门,选树课程思政示范教师5人,努力培养具有仁爱仁心仁术的新时代临床人才。

2.夯基础。一是重视中医基础元素,开展中医经典等级考试,夯实中医基础。我校是全国较早开展中医经典等级考试的院校之一,始终坚持中医经典理论学习和领悟是贯穿中医人才培养的主线,以《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四大经典为基础,实施中医经典理论等级考试,建立了二级、四级、六级等级考试题库,夯实学生的中医基本功,扭转临床思维西化倾向。二是注重基础教学形式,严抓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主阵地,通过规范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开展集体备课和教学法研究等措施,保障课堂教学质量。三是强化基础课程建设,每年投入100万元,建设校级精品课程、慕课、双语课程等,打造“金课”,淘汰“水课”。2018年,我校的《内经选读》《中医食疗学》2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四是为激励教学积极性,学校出台了《陕西中医药大学教师教学优秀奖评选及奖励办法(试行)》,加大对教学业绩突出教师的奖励力度,给予“教学优秀奖”一等奖教师一次性奖励10万元,“青年教师奖”一等奖一次性奖励3万元,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广大教师投身教学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让潜心教学、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有了更多获得感和成就感,促使本科教育教学活了起来。

3.强能力。一是发挥师承优势,实施中医本科生“双阶导师制”,即学生在校前3年配备理论导师,后2年配备临床导师,进行理论与临床的双重指导,强化学生的理论水平和临床诊治能力。二是实施“3+2”教学模式改革,强化后期临床实践教学。我校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探索“院系合一”,临床类专业实施“3+2”教学模式,前3年在校本部进行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后2年在医院进行临床教学和实习,力求“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三是实行“三段六站式”临床技能考核,中医类学生在实习前、中及结束三个阶段,进行由简到难递进式六站临床能力考核,严格按照执业考试大纲标准,督促学生掌握各项技能,达到执业水平。在全国中医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实证研究第一阶段考试中,我校连续三年名列前三甲。临床医学专业将医学生五年的学习过程分为基础课程和桥梁课程阶段、临床课程阶段、临床实习综合考核阶段,分阶段考核既能考核学生的学业,也能在各阶段学习结束后为教师和管理人员提供教学成效反馈。四是坚持“五统一”临床实习原则,努力提升同质化水平临床相关专业毕业实习的“五统一”管理。即统一岗前培训,由各教学医院对即将步入临床实习的学生进行系统规范培训;统一制定《临床实习手册》,规范实习内容与教学要求;统一实施实习轮转计划,明确各科实习长度,轮转安排表由学院汇总审核;统一出科考核模式,实施四轮二级学科出科考核,临床医学院统一命题、统一考官培训,各实习医院同时进行;统一进行实习师资培训,安排各实习医院教师参加教学培训,促进各实习医院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4.抓过程。一是抓学生过程性评价,鼓励教师把课堂教学模式和信息化技术相结合,利用雨课堂、蓝墨云班课、问卷星等形式多样的信息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优化过程性评价。二是实施学生学业水平分阶段测试,以考促学。三是完善校院(系)两级督导体系,构建质量管理平台,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按照“三督一导一评”原则,将监督、指导、评价相结合,通过同行评教、学生评教、督导评教、教师评学等方式多维度采集数据,实现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全覆盖和动态跟踪。

5.育思维。一是通过开设《中医文化导论》《中医思维方法学》等引导性课程,增强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调整课程设置,先中后西,以中医为体、西医为用,有利于建立中医思维模式。二是发挥中医本硕师承教育的特点,通过跟师门诊、名师讲堂、床边教学等方式,将悟经典和做临床深度结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融会贯通,提升学生的中医临床思辨能力。三是重视教材建设,组织编写了国内首部《中医思维方法》《黄帝内经理论与方法论》教材,先后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陕西省优秀教材二等奖等,为培养中医原创思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中,院校+分层师承教学模式荣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聚焦时代需求,推进中医药教育高质量发展

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但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医药结合、中西结合、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和人工智能结合等“三个结合”不到位的问题仍值得我们深思。聚焦时代需求,要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复合型的新时代中医药人才,中医药高等教育必须进行顺应新形势,推进中医药教育高质量发展。

1.适应大健康时代需要,加强医药结合。众所周知,中医与中药是一对孪生兄弟,从源头上同源互根,在发展中相互依存、相互呼应,互相渗透,密不可分。古之大医,必精医理通药性,张仲景、孙思邈等大家概莫能外。但是,当前中医药学科与专业体系越分越细,缺少全局性和宏观性,“医—药”知识模块呈现碎片化和割裂化,不利于中医药思维培养,无法构建医药融合、学以致用的知识体系,继而呈现出“有医无药医无用,有药无医药不灵”的现象。可喜的是,在新版专业国标课程体系中,中药学类专业增加了《中医诊断学》。另外,考虑到不同炮制方法对中药的作用及中医处方用药疗效有着不同影响,建议中医学专业增开《中药炮制学》等课程,实践环节也可适度增加药用植物及中药饮片辨识模块。

2.顺应国际化趋势,找准中西医结合定位。中西医结合教育始于上世纪50年代的“西学中”,而中西医结合的本科专业开设至今已有近30年历程,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健全、与中医学专业的区分度不大等问题。对此,一是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是要找准中西医的结合点,把中医学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医学创新内涵的新教育模式。三是要提高中西医临床医学教学质量,注重“两个建设”的保障作用,即融合的中西医临床课程教材建设及兼具中西医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3.适应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推动传统医学与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的结合。“新医科”旨在探索全球工业革命4.0和生命科学革命3.0背景下的医学教育模式,实现医学从“以生物医学科学为主要支撑的医学模式”向“以医文、医工、医理、医X交叉学科为支撑的医学模式”转变,培养精医学、懂科技、引领时代的卓越医学人才。要推行高大上的“新医科”建设,首先要解决体制机制问题,政府层面需要加强政策协同、顶层设计和引导;高校层面应在“医教协同”的基础上,引入“医教产研协同”机制。其次是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办学,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最后是打通政策壁垒,建立跨平台师资合作机制及评价体系,鼓励多学科、多领域优秀教师和行业高端人才合作授课,以保持跨学科教学团队的质量稳定和学术活力。

结  语

“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发展成为主题,面向新时代中医药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要求,陕西中医药大学将以“四个回归”为基本遵循,把握中医药传统文化经典与现代科学紧密结合的时代特征,继续保持自身办学特色,紧抓改革主线,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中西医并重,深化中医药师承教育,改革教育评价方式,提升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中医药服务的水平,以期为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提供借鉴,为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陕西中医药大学校长)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