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程是高考必修科目,也是学生接受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在高中政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公共参与、法治意识与科学精神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与学生今后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运用时事热点,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

随着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对公民规范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和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生作为新时代的公民,应当具有相应的公共参与素养。因此,在高中政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时事热点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了解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还可以利用时事热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一课时,笔者便运用时事热点,培养了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政治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教学导入环节,笔者便运用“两会时事”进行了导入,让学生从中了解人大代表的选举流程,以及人大代表产生的方法与形式,以此加强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知。

此外,笔者十分注重挖掘、积累生活中的时事热点素材,并将其与教材内容、学生的兴趣点、学情等进行融合,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同时,笔者运用时事热点素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养成了关注时事热点新闻的良好习惯,树立了公共参与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

二、案例分析,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

中外法治发展历程表明,公民法治意识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指标,极大地影响着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和建设效果。法治意识是法治国家建设的关键要素,法治国家又是法治意识形成的基本载体,二者互相作用、互相促进。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易冲动、做事不计后果、法治意识相对较为淡薄。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校园霸凌事件屡禁不止,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也是在为校园安全提供保障。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索。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从中了解法律的作用与效度,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

例如,在讲授“全民守法”一课时,笔者便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带领学生探索全民守法的内涵,增强学生对法律覆盖面的了解,让学生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笔者带领学生探索了全面守法的内涵,并结合一则校园霸凌案例提出问题:“你认为该案例中哪些个体行为没有遵守法律?”学生回答后,笔者总结道:“校园不是法外之地,作为高中生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有正确的认识,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全民守法从你我做起。”在这节课中,笔者通过案例让学生认识了校园中可能存在的违法行为,加深了学生对法律的认识。

高中阶段的学生主观意识较强,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与学习能力,希望也乐于在同伴面前进行展示。笔者采用案例的方式进行教学既可以满足学生认知世界、认识社会的好奇心,又可以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会用正确的方式保护自己,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行使自己的权利。

三、主题探索,锻炼学生的综合素养

主题探索最早是在大学思政课上出现的教学方式,其主要过程是教师确定主题内容,学生围绕主题内容提出问题,并采用讨论、查阅资料等方式解决问题。主题探索是锻炼学生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渗透的,设计主题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办学条件与学情,确保提出的主题与问题可以满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发挥主题探索的作用。

例如,在讲授《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课时,笔者便采用主题探索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让学生了解我国基本经济制度运行的现实依据,以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笔者组织学生以“我国的经济制度”为主题进行了社会探索,让学生了解父母收入来源的主要形式。学生实践后,笔者组织学生对家庭收入来源进行了分类和归纳,学生从中认识了公有制和其他多种所有制经济,为学生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主题探索方式的运用,能够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此外,主题探索还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收获学习的快乐,提升发散思维能力。

四、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激发学生的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政治建设的重要范畴,是政治发展的重要前提。政治认同是指社会成员在一定的政治生活和政治发展中所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政治认同既是把社会成员团结和组织起来的重要凝聚力量,又是激励和促进社会成员共同奋斗与前进的重要思想基础,还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目标和理想归宿。高中阶段是学生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向师性与小学、初中阶段相比已经减弱了很多,但教师的言行依然可以影响学生的思想发展。教师通过语言、行为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打下基础。

例如,在讲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一课时,笔者便利用思想道德教育,激发了学生的政治认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我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明确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笔者重点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党史内容,帮助学生了解了我国近代发展的艰难历程。在这个过程中,笔者通过大量的史实,运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此外,笔者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还积极寻找思想道德教育的切入点,让学生认真观察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自觉接受积极思想的熏陶,增强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

五、生活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时要具备一定的精神与品质,这种精神与品质指的就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包括理智、自主、反思、辩证思维等多个方面。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网络信息技术,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事物,让学生在繁杂的信息世界中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提升社会生存能力。同时,科学精神的培养离不开生活素材的运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选择生活化的素材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

例如,讲授《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一课时,笔者便采用生活化的教学理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真理的含义,学会区分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了解真理与谬误之间的区别,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信念,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真理、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笔者设计了较为生活化的问题链:“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古来有之,你知道哪些说法呢?这些说法都是正确的吗?你是如何辨别的呢?”学生回答后,笔者顺势引入本课的主题:“真理都是客观的、有条件的、与谬误伴生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笔者运用问题链有效激发了学生探索真理积极性,为学生深入探究课堂教学内容打下了基础。

生活化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已有认知为切入点,这个已有认知可以是学生学习过的内容,也可以是学生的通识知识或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帮助学生实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迁移及完善知识体系。

总之,在高中政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既能够收获知识,又能够锻炼技能,为以后的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   甘肃省天水市第九中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