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是国家教育格局的重大调整,是教育工作者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更是课堂深化改革的重大契机。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自我思想萌芽成长的有效时期,“双减”政策的实施给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因此探索有效打通“三个课堂”,全方位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其正确价值观,提升观察力、思考力及实践力已成为必要任务。笔者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入手,积极探索了“双减”视域下“三个课堂”的建设,本着对同一主题在“第一课堂”认知—“第二课堂”展示—“第三课堂”实践的逻辑思路,构建融政策性、理论性、创新性、实践性于一体的全方位育人新格局。

一、以“第一课堂”为基点,落实学科知识的“双基”要求

学生主体性探究教学模式是对“第一课堂”教学模式的有益探索与实践。在“双减”背景下,结合道德与法治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师采取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代替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有利于提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学生主体性探究教学模式体现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目标导学是前提,教师通过激趣引入能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氛围,明确课堂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为学生的自主预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自主预习是基础,学生的自学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思考和探究,主动分析其中蕴含的知识规律和原理。“先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发现,会变成一个有思想、有头脑的课堂参与者。合作探究是保障,在合作探究过程中,不仅增强了学生小组之间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还有利于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其中。当堂检测是提升,当堂检测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纠错和学习方法的点拨,通过当堂检测学生能灵活运用合作探究后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主体性探究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出场搭建了良好平台,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潜能积极思考,从而达到“第一课堂”认知的目标,为“第二课堂”的价值认同和情感生发奠定良好的认知基础。

二、以“第二课堂”为生发点,形成对核心知识和个性成长的持续探索

“第二课堂”以社团为主要阵地,在素材选取、活动实施和活动评价中彰显学生主体、形式创新、学科融合、思想性强的特点,让学生成为“第二课堂”的发现者和探索者,达到价值认同、升华情感、自我教育的良好育人成效。

首先,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结合实践,提出问题。“第二课堂”应从活动选题、活动方案、活动实施、活动评价等各个环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提议、教师引导的方式成为“第二课堂”主动的发现者和探索者,从中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独特性,从而达到升华感情、自我教育的目的。以道德与法治“第二课堂”星簇戏剧社情景剧《曙光》为例,结合时代背景和学生身份,经社团学生讨论选择了“五四运动”这一主题,通过收集、研讨相关影像资料,请教相关学科教师,分小组研讨等方式确定展演剧本。当学生经历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就可以主动提出问题了。在角色选择方面,同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轮流表演、学生举手表决的方式选择出最适合的演员。在排练过程中,教师通过培养学生导演的形式进行指导,从而达到培养合作精神、提高表演素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目标,让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其次,形式创新,活动策划自主化。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打造集趣味性、合作性、创新性于一体的“第二课堂”,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第二课堂”上,教师首选情景剧,让学生在做中学,乐中学。星簇戏剧社以小组合作研读剧本、制作道具、分组表演的形式,培养学生与人相处、与人合作的能力,在角色竞争中转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会宽容与理解。通过舞台剧的实践,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再次,学科融合,打破壁垒,多维度提升。推进“第二课堂”建设,关键要促进资源整合、要素融合,通过打破学科壁垒的方式促进育人资源有序配置、高效融合、全面融通,积极搭建多层次、立体化育人平台,推动道德与法治和历史、语文、信息技术、英语的学科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配合,形成协同育人效应。星簇戏剧社《曙光》以巴黎和会与“五四运动”为主线,通过身临其境的演绎使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经过及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必然性。七年级学生对“五四运动”尚未系统学习,对无产阶级这一概念尚不熟悉,在展演之前我们就需要对基本史实进行学习。学生通过对基本史实的搜集整理与演绎,达到了道德与法治和历史的学科融合。通过不断打磨剧本,让学生感受不同文学体裁写作方式的差异,也让学生明白剧本主要由台词和舞台指示组成。对话、独白、旁白都采用代言体,在戏曲、歌剧中则常用唱词来表现。剧本中的舞台指示是以剧作者的口气来写的叙述性的文字说明,包括对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的交代,对剧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形体动作及内心活动的描述,对场景、气氛的说明以及对布景、灯光、音响效果等方面的要求,达到了道德与法治和语文学科的融合。《曙光》舞台剧表演打磨成熟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微电影的拍摄,通过录音设备、摄像机、视频剪辑等形式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达到了道德与法治和信息技术学科的融合。

最后,思想性强,理想信念自我教育贯穿全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以文化人和实践育人。在“第二课堂”的组织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把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摆在首位,《曙光》以社团表演的形式出现在大家眼前,激发着学生和观看者的爱国主义精神,使民主和科学深入人心,体现了思想性原则和思政与历史的特色,培养了学生爱党、爱国的基本品质。过程与结果并重,舞台剧的成果感染、熏陶着学生,不得不说,这已成为学生不可或缺的再教育资源。

“第二课堂”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因此我们实现了通过表演来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目的,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表演能力,达到了价值认同和情感生发的初衷,为“第三课堂”的社会实践做好了价值和情感铺垫。

三、以“第三课堂”为落脚点,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可迁移的能力

2017年9月,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强调在全身心参与的活动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第三课堂”是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桥梁,是学生运用知识、将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的主要渠道。

经历过“第一课堂”的认知和“第二课堂”的价值认同,学生对于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和价值认同都已具备,最终以学生在研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社区进行主题式社会实践为主,“第三课堂”具备学生主体、知识迁移和实践性强的特点。以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纪念馆研学活动为例,活动前小组分工了解纪念馆的地理位置、历史渊源、参观路线及安全注意事项,完成研学活动的策划,并选出了最优方案。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合理分工,以照片和文字的形式记录所见所得。活动后完成研学互动记录单,对研学活动中体现“第一课堂”的学科知识进行回顾,对“第二课堂”中形成的价值和情感进行再升华,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优化,实现对学科知识的不断思考、实践和反思,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高阶思维的培养。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可本着对同一主题在“第一课堂”认知—“第二课堂”展示—“第三课堂”实践的逻辑思路,构建融政策性、理论性、创新性、实践性于一体的全方位育人新格局,让“双减”政策真正落到实处,让教育达到“育人”这一真正目的。

作者单位   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第一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