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近几年的中考试卷,单纯的记叙文比重在逐渐减少,散文和议论文的高分层出不穷,且从题目来看,单纯地写记叙文并不是明智的选择。面对中学生,我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由散文入手开展作文教学。针对学生生活阅历浅、写作经验少的特点,我选择了散文中结构相对简单、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杨朔散文加以指导。杨朔的散文充满了诗情画意,以小见大,曲径通幽,文字优美,非常适合中学生写作文时学习和借鉴。在教学中,我选取了一组非常贴近中学生写作水平的杨朔散文,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积累写作素材,提升写作素养。

一、细心体悟,以小见大

在作文教学中,我让学生阅读杨朔《荔枝蜜》《茶花赋》《泰山极顶》《画山绣水》等,引导学生整体感悟杨朔散文的语言、技巧、情感、意境之美,让学生打破原本的思维定势,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杨朔喜欢散文的重要原因就是“散文常常能从生活的激流里抓取一个人物、一种思想,一个有意义的生活断片,迅速反映出这个时代的侧影。”蜜蜂、茶花、一个老渔民、一个老船家、一点疑惑、一闪梦境、一次游玩、几句平常的对话、几则神奇的故事、几朵天边的云彩……都能引起杨朔诗意的感受,获得艺术之光的美感,借物寄情、即景抒情、托物言志,表现出富有时代意义的主题。例如,《荔枝蜜》选取“蜜蜂”和“农民”为歌颂对象,以“我”和“蜜蜂”的故事展开文章:作者小时候曾被蜜蜂螫过,因而看到蜜蜂心里就不舒服,喝过一杯甜香的荔枝蜜水后,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自己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作品结尾从歌颂蜜蜂转到歌颂勤劳勇敢的农民:“他们用双手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着生活的蜜。”这样的结尾显得自然、有力,也统贯了全篇要义。

杨朔散文糅合了时代的激情,注重表现富有时代意义的主题。在《茶花赋》中,杨朔托物寄情,从赞赏茶花美开始,富有寓意地歌颂了我们的生活美、劳动美和美的创造者,作者将所歌咏的“花”与“祖国”联系起来,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热爱祖国、歌颂社会主义的热烈情感。

这种“小中见大”的表情达意方法,因其抓住了“小”,就容易抓住具体形象的、触手可感的氛围,将笔端伸向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更容易表情达意。例如,指导学生写“我懂得了……”这种半命题作文,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补充恰当的词语,如“宽容、感恩、珍惜、真诚”等,通过一幕场景、一个细节、一件物品、一段对话或一首民谣触动学生的内心情愫,引发学生思考,这样学生才会心中有情,笔下有物,才能细致描写某个场景或物品,通过文字传达生活的美,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二、曲径通幽,汲取营养

杨朔的散文很有特色,常常是在自然景物的刻画中通过丰富的联想,揭示世人的灵魂和人生的奥秘,每每在关键时刻提出令人深思的问题,点出令人信服的哲理,并给予诗意的表达,使读者受到启发和教育,杨朔散文行文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巧设悬念,彰显其志

《画山绣水》开头:“到底谁又能描绘得出那山水的精髓?”巧设悬念。结尾处:“今后呢,人民在崭新的生活里,一定会随着桂林山水千奇百怪的形态,展开他们丰富的想像,创造出新的神话,新的故事,你等着听吧”。巧妙做答,彰显主题。例如,在指导学生写《茶的韵味》时,我让学生在第一段写“热爱生活的人总觉得世界充满了韵味”,这样就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在第二段适当加以议论,表明写这个故事的目的:“一段故事,平添了几分茶韵,原来,茶是有性格的”,在第三段点明爷爷的品茶之趣,对茶叶“二开”时绽放的情形进行详细描写,在文章结尾处运用精辟的议论,将茶与人生巧妙地联系起来,点明文章的主旨。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就会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2.陡然转折,别开生面

杨朔的游记散文《泰山极顶》中“我”闻知泰山风景独好,欣然前往,结果自然风景未见,却别有景象——见到了祖国建设更为壮丽的风景。曲折行文,别出见解,升华主题,给人既惊讶又惊喜的感觉。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我提示学生学会巧设悬念,但悬念的设计要符合生活情理,不可弄巧成拙,只有在情理之中才符合逻辑,才能启人深思。

3.首尾呼应,托物言志

《茶花赋》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作者写的虽然是云南花事见闻,赞美的是茶花,抒发的却是作者的爱国激情,全文借绚丽多姿的茶花比喻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文章开篇破题,结尾点题,首尾遥相呼应,主要是描绘茶花之艳,作者却以诸花烘托茶花,写出了它“像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焰”,又进一步刻画了美好生活的创造者——花匠普之仁。这个人物的存在将作者所歌咏的“花”与“祖国”联系了起来,从而突出了作品的主题。学生从“看图写话”到简单的写景状物,到情感倾诉、状物言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写作历程,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和课后练笔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心理成长规律。例如,学生以《小草》为题写的作文一共有六个自然段,首段写道:“每当我漫步在小路上,总是停下身来,看看路边那一棵棵默默无闻的小草,它们的身子矮矮的。你瞧它们你挤我,我拉你,连成一片,给大地披上了绿装,给河流镶上了绿边”,接着四个自然段分别描写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小草的不同特点和气质,结尾写道:“我赞美小草,更赞美那些具有高尚情操的人们!一个晚上,我梦见自己也变成了小草,染绿了大地,我甜甜地笑了。”此句表明“我也要做一个像小草那样具有高尚情操的人”,至此由写物联想到做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不言而喻。学生的作文以“随处可见、默默无闻的小草”开篇,又以“被小草染绿的大地”结束,首尾呼应,内容完整,结构紧密,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4.欲扬先抑,曲径通幽

《荔枝蜜》取材很平常,作者“厌蜂”,以小时候被蜜蜂蜇过对其印象不好开篇,再到看蜂、赞蜂——“我的心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透过荔枝树林,我沉吟地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辛勤勤地分秧插秧。他们正用双手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着生活的蜜。”“当天晚上,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作者对蜜蜂先抑后扬,先实后虚,抒情写志,歌颂了社会主义时代普通劳动者的高贵品格,这种写法学生写作文时最容易借鉴。例如,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会遇到这些事情:刚开始不喜欢一本书,后来爱不释手;刚开始不喜欢下雨,后来又觉得雨中别有一番风趣;刚开始不喜欢某个季节,后来又感受到了这个季节的美,等等。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细写爱与恨、苦与乐,抑到极致,扬到舒展,大部分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种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

三、诗情画意,景人合一

杨朔曾说过:“我在写每篇散文时,总是当诗一样写。我向来爱诗,特别是那些久经岁月磨炼的古典诗章,这些诗差不多每篇都有自己的新鲜的意境……于是就往这方面学,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他的散文意境的确像诗一样优美。

1.意象美

《茶花赋》里,杨朔以“童子面茶花”象征祖国的新面貌,在象征的巧用中荡出热情四溢的诗意,给人以耐人寻味的思索。在写人叙事的文章中,很多学生能够很好地把握事件的中心,做到详略得当,突出重点,但往往在文末没有升华主题,文章变得虎头蛇尾,读来遗憾顿生。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寻找到那个可以激发情感、引人共鸣的地方,这就是写作文的关键。例如,学生在作文《父亲》中写道:“暑假回家,跟父亲上山挖地锄草,当我依锄休息时,看到父亲弯腰拔草弓背的姿势,突然想起那该是一张弓,而自己是父亲手中的箭”,从而感慨:“父亲,你弯弯的脊梁是一张拉开的弓,我是你射出的箭,你的弓越弯,我这只箭才会飞得越高,飞得越远!”这个学生将象征修辞手法用的特别巧妙,借助象征意象,感恩父母的付出,提升了文章的主题,是文章的亮点。

2.景色美

杨朔散文的景物描写在写出自然美的同时,也在创造意境,也在深化主题,写景时虚实相融,写意笔触中又含有工笔的手法。杨朔以绚丽的彩笔描绘祖国的锦绣河山,描绘祖国的美好风光,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杨朔散文把自然风光描绘的如诗如画,《画山绣水》的阳朔,水墨画一样铺展开的泰山,注入了丰富的色彩和激情,无不荡涤着读者的心胸。还是以我指导学生作文《我眼中的风景》为例,风景可以是温暖拂面的春风、滋润万物的春雨,也可以是凝结深沉的秋霜、洁白无瑕的冬雪;可以是桃红柳绿的春天、骄阳似火的夏天,也可以是枫红菊香的深秋、银装素裹的寒冬。风景可以是助人为乐的场景、拾金不昧的品质,也可以是淡泊名利的思想、精忠报国的壮志;可以是社会文明的印记、和谐关系的创建,也可以是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平发展的愿望。天地中最美的是风景,更美的是人,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风景,每一道风景都为我们的生活增添光彩。

3.人事美

杨朔善于选取感情色彩丰富的片断刻画人物的精神风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可谓言已尽而意无穷。《茶花赋》中的普之仁,《荔枝蜜》中的老梁等都是心灵纯洁、美好的劳动者的代表。以学生作文《诗意的生活》中一段文字为例:“于是,在那些野草疯长的季节里,我和妹妹就跟着爷爷的斧头活跃在山野间,砍倒、捆扎,背回家、排开、晒干,一捆捆的柴草就进了柴房。于是,无数个炊烟袅袅的时刻,我和妹妹就可以在奶奶的灶堂里看到毕毕剥剥的声响里奶奶通红的笑脸。特别是在冬日,爷爷烧火,奶奶做菜,我和妹妹则抢着依偎在爷爷身边取暖。一串串欢声笑语随着炊烟升上天空,诉说着冬日的温暖。”学生巧妙地运用了杨朔散文诗情画意的写法,表现了一个普通农家的幸福温情,抒发了作者对诗意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四、美化语言,别具风格

杨朔散文笔墨简练,只需三言两语就干净利落、活灵活现地勾勒出人物的性格和主题,可谓“一清如水”,别具风格。

1.锤炼字词

杨朔散文语言凝练、婉转,精妙绝伦。《茶花赋》写作者从海外归来,“一脚踏进昆明,心都醉了”,“踏”“醉”把作者对祖国的思念,以及一下子回到祖国怀抱无比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我一直强调“一字值千金”,不能为了充字数自说自话或词不达意,尤其是要巧用动词,让文字如跳动的音符。以学生作文《好奇心》为例:“清晨的时候,当你穿梭在薄雾里时,这好奇心便开始了。露水润着青石板的路,布鞋踩在上面有轻微的声响,是什么在萌动?泡桐花紫色的蕊无声地落下来,绵软得仿佛一捏就会碎,轻柔得一吹便飞散,是怎样的娇羞躲在了里面?摇橹声由远及近,由近及远,‘吱呀——吱呀’地穿透了雾,又无声地消失于耳侧,是谁在哼唱?待到薄雾消散,这一切又似乎从梦境中抽离,它们又到哪儿去了呢?”这段文字描绘出一派清雅、美丽,而古韵悠然的城市景致,不论是动词还是修饰语都运用得十分准确、生动。

2.善用修辞

杨朔善用比喻修辞手法,写景状物,言志说理。《画山绣水》中对漓江船家的描写:“不管是谁,心胸里都贮藏着无数迷人的故事,好似地下的一股暗水,只要戳个小洞,就要喷溅出来。”杨朔特别善用比喻修辞手法,想象奇特,构思巧妙,意蕴优美,令人拍案叫绝。例如,学生在《邂逅春天》中就这样写道:“花儿有心向蜜蜂示好,让它来采蜜,但愣头愣脑的黄莺和燕子却不解风情,傻乎乎地往花儿身边凑。蜜蜂钻进花蕊,把身子藏起来,回过头对蝴蝶说‘你暂且后退,等我采了蜜再说’。你看,春天的动植物,有的含情脉脉,有的不解风情,有的争风吃醋,有的捷足先登……”学生通过多种修辞手法,把春天描写得细腻传神,妙趣横生。

3.拟声烘托

拟声词又称为象声词、摹声词、状声词,它是模拟声音的一种词汇。声音的可感性本来就很强,可以一下子把读者带入情境。如《荔枝蜜》中“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的“嘤嘤嗡嗡”、《茶花赋》中“一个个仰着鲜红的小脸,甜蜜蜜地笑着,唧唧喳喳叫个不休”的“唧唧喳喳”等,作者借助拟声词写景状物,起到了如闻其声、如见其行、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4.妙用叠词

杨朔妙用叠词,写景状物。《荔枝蜜》中“蜜蜂出出进进”“那沸沸扬扬的情景”烘托出了“蜜蜂”辛勤劳作的热闹情景和气氛;“老梁叹息似的轻轻说”“自己就悄悄死在外边”描摹“老梁”的神态和“蜜蜂一切为了他人”的品质。杨朔妙用叠词,不仅能够让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还能够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意蕴美。杨朔妙用叠词,强化了散文的诗韵。例如,学生在《邂逅春天》中写道:“但愣头愣脑的黄莺和燕子却不解风情”中的“愣头愣脑”,“傻乎乎地往花儿身边凑”中的“傻乎乎”。

五、透析文理,学以致用

杨朔体是杨朔散文创作的最高成就,有人认为杨朔体是单调散文,但我认为杨朔体非常适合中学生写作文时借鉴,更适合写应试作文时借鉴。因此,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杨朔散文的同时,要指导学生多练多写,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让学生仿《茶花赋》托物言志,仿《泰山极顶》即景抒情,仿《荔枝蜜》因事及理。在读中写,在写中读,让学生围绕提高作文水平这一主题进行发散式的思考,以此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够与作者产生共情,写作文时能够灵活运用杨朔体。久而久之,相信学生一定会创作出文质兼美的作品。

作者单位   西安市秦川中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