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质量决定着幼儿是否能接受小学模式,以及了解小学阶段的知识学习要求。在“双减”政策下,幼儿园为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要与区域活动措施相结合,让幼儿在该阶段中大幅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了解认识小学生活、学习的环境,从而让幼儿顺利进入下一阶段。

本文探讨如何利用区域活动培养大班幼儿学习能力。

1.角色扮演活动

在“双减”政策下进行区域活动创建时,要让幼儿细致了解小学的具体生活和学习情况,致力于提升其在下一阶段的学习能力。这时教师可通过对小学课堂的模拟,让幼儿提前感受氛围和环境,使其产生正确的过渡心态,强化其在该环节中的积极主动性。在该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幼儿进行区域角色扮演,增加幼儿对小学阶段的认知程度,让其积极主动地加入课程教学中。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准备好小学阶段的书桌、课本等,让幼儿充分感受小学的学习氛围,并逐渐融入小学生活中。教师在该环节中要观察幼儿的真实状态,了解其真实情况。

例如:小学时期,幼儿需要佩戴红领巾、背书包。针对该活动情景,教师可事先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设备,之后让幼儿在扮演小幼儿的过程中产生真实感觉。同时,为了能够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教师还可以先介绍小学的课堂情况以及一系列规定,例如必须遵守课堂纪律,让幼儿能直观地感受到小学课堂氛围。除此之外,在进行小学阶段的课堂活动设计时,幼儿不仅要了解小学课堂模式,而且要根据情景来扮演角色、描述内容等,这样可以强化情景模拟效果。

2.构建有效学习活动

幼小衔接教学中进行区域活动时关键的是,要将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大幅提升,让其在健康的心态下学习,对小学的学习、生活产生好感,克服畏惧心理,提升动手能力。例如:教师要事先准备小学课堂上需要使用的工具、材料,增加环境的真实性。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将黑板、书桌、书包、文具盒等物品呈现在幼儿面前,调动其学习兴趣。例如:幼儿在进行教师角色扮演前,要经过一定的指导,改善表演力;幼儿扮演小学生时,教师要让他们遵守规则,配合教师要求,增强适应能力。

3.建立实践活动

为保障实践顺利进行,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参观真实场景,促使他们在该方面产生良好记忆,对新环境产生兴趣。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幼儿画出自己理解的小学生活,强化表达、记忆能力,进一步了解小学环境。结束之后,教师要对作品内容细致评价,提升学习信心、强化理解能力。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让幼儿搭建小学教学楼模型,提升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4.参与区域管理

幼小衔接教学中,为了让幼儿快速提升独立自主能力,教师要给予幼儿充足的参与、选择、决策等权利。在“授之以渔”的基础上,让幼儿充分参与区域活动,加强幼儿的责任感和自主性。

参与创设。为让幼儿在幼小衔接过程中产生良好的受教育效果,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需求。例如:增加幼儿缓解自身心情的区域活动,让幼儿在平稳的情绪中,逐渐接受小学阶段的学习与生活,以良好心态面对可能会出现的不适情况。

参与管理。多样化的教学材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幼儿的兴趣调动起来,让他们在全新的环境中互动、沟通。短时间内科学整理使用的材料,教师可以将幼儿分配到不同小组,锻炼幼儿的整理能力,在各个班级中设置轮流的“小班长”“小组长”,督促幼儿合理摆放自身物品。

5.创新评价方式

教师对幼儿的评价至关重要,这也是调整、优化教学措施的重要依据。在幼小衔接过程中,教师需对幼儿的活动状况进行总结评价,并让幼儿主动进行自我评价,了解不足,肯定进步,促使幼儿产生自主学习、努力向上的良好精神。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凤城街道办事处中心幼儿园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