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4年建校起,浙江省杭州市文海教育集团便开启了课堂教学改革之路。这些年,集团始终紧随教育发展的趋势,不断将课堂教学改革推向新的高度。2018年,“从学科到生活世界:为有生活价值的学习而教”课堂教学改革成果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虽然课改硕果累累,但基于当下教育形式,集团又有了新的思考。

国内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而思维能力培养是核心素养的核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成为集团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系统解决这一问题,集团于2019年引入了由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胡卫平教授及其团队历时近30年研究提出的思维型教学理论。

思维型教学理论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思维,这与集团的课改理念高度契合。思维型教学理论包括五大基本原理(动机激发、认知冲突、自主建构、自我监控、应用迁移)和六大基本要素(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反思、应用迁移),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抓手。

一、以思维为核心,建构“六学六思”教学模式

通过综合分析五大基本原理及六大基本要素,集团发现思维型教学与常规教学的主要区别在于:在常规教学中,教师是从教育学的视角思考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效果提升的,而在思维型教学中,教师是从心理学的视角思考提升教学质量途径的,且始终指向于学生思维的培养。

例如,现在普遍倡导教师在常规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情境,但思维型教学强调教师创设情境的根本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主动思考。

再如,合作学习是教师在常规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而思维型教学强调合作交流是在自主探究基础上的合作交流,即每个学生要充分思考,再进行交流。

在上一轮课改期间,集团自主建构了自学、组学、展学、拓学的“四学”课堂教学模式,它与思维型教学理论六大基本要素中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反思和应用迁移在某种程度上有着极高的相似性。基于这种认识,集团对思维型教学理论中六大基本要素的精髓进行了二次提炼,在“四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六学六思”的课堂教学模式。“六学六思”主要包括“激学导思—疑学问思—自学独思—组学辩思—展学反思—拓学创思”。

激学导思指的是创设情境、激发动机,即基于生活实际,创设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疑学问思指的是问题提出、认知冲突,即让学生感知情境引发认知冲突,提出预设的核心问题。

自学独思指的是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即给学生预留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核心问题。

组学辩思指的是思维互动、合作交流,要求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积极体验探讨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交流互动中学会思考和学习。

展学反思指的是交流比较、总结反思,教师要为学生展示各小组解决问题时的结论、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倾听、思考、比较、整理各种结论后通过辨析错误原因形成科学的结论。

拓学创思指的是知识的应用迁移及解决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

“六学六思”是学生在课堂上有效建构知识体系、养成学科素养的完整闭环,为发展学生思维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支架。

二、以“六学六思”为依据,建构思维型课堂

“六学六思”教学模式提出后,为了让教师深度理解“六学六思”的内涵,集团采取了教学设计重构方式。下面,笔者以六年级《反比例》一课教学设计为例,简要谈一下具体的实施过程。

在第一版教学设计中,笔者首先出示了一张图片: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并将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变化数据填写在表格中(如下图所示)。

20220916160822604-30-444e1.png

学生观察表格的同时,笔者提出了三个问题:1.表中有哪两种量?2.水的高度随着杯底面积的改变是怎样变化的?3.相对应的杯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是多少?

学生通过观察得出:水的高度是随着杯底面积的变大而变低的,且与杯底面积的乘积是一定的。在此基础上,笔者出示了反比例关系的定义,并将其抽象成xy=k的数学表达式。

按照“六学六思”教学模式的整体要求,笔者发现上述教学设计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创设的情境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出示表格后,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表格中的数据吸引了,无法积极思考。

第二,提出的问题过于琐碎,缺少核心,反比例关系的核心是两个量的乘积是一定的,提问也应该聚焦于此。

第三,关于反比例的知识是笔者给到学生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过程。

围绕“六学六思”教学模式,笔者对第一版教学设计进行了重构,去掉表格,提出问题,让学生仔细观察,用一个词语表述“等积变形”这一核心知识点。

学生观察发现,五个杯子中水的高度随着杯底面积的增大而变低,但水的体积不变,从而对“等积变形”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接着,笔者将之前的三个问题合并成一个核心问题:水的高度h和圆柱形杯子底面积s是怎样变化的呢?以此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自主探究h和s的变化关系,并引出“等积变形”的数量关系:h1s1=v,h2s2=v,h3s3=v,h4s4=v,h5s5=v。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反比例关系的定义。

三、以学科思维为导向,让“六学六思”真正落地

为了使“六学六思”教学模式真正落地,集团引领教师对学科思维进行了探究,即在每个学科中挖掘思维元素,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

在这个阶段中,教师以胡卫平教授及其团队研发的《学思维活动课程》为载体,对其中涉及的20种思维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将其与学科相结合,建构思维型教学体系。例如,抽象概括是每个学科普遍存在的思维方法,语文学科中包含想象、联想、类比、辩证等思维方法,数学学科中包含推理、分类、空间认知等思维方法。思维方法提炼出来后,教师可将其作为教学设计目标,落实在每个单元和每节课中。

学科思维方法的落实,还需要教师基于学生思维发展特点进一步细化。小学低年段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方式,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时应为学生提供形象的思维材料。以小学一年级数学为例,教师教学生认数字4时,不能直接从4个苹果给出4这个数字,因为数字是高度抽象的概念,从物到数之间,教师还需要提供一个感性的思维材料,如方块图形。可以将4个苹果或4个梨先过渡到4个方块,再从4个方块抽象出4这个数。同理,在讲3+4=7时,教师可以借助3个方块加上4个方块等于7个方块这一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搭建方块模型是小学低段数学中的一种抽象、概括的学科思维方法。到了小学中高段,学生的抽象思维逐渐发展,教师则可以借助线段图等直观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量关系,抽象出数学模型。

四、以教师专业成长为抓手,推进“六学六思”的持续深化

如何建构一整套驱动教师专业成长的机制,是“六学六思”教学模式持续落地、深化的关键。集团在驱动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提炼出了四个关键词:学习、实践、反思、研究。教师通过学习,可以将思维型教学理论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常态化的反思不断改进教育教学行为,并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

每周四,集团会以学科组为单位,围绕课堂教学改革开展教研活动,本学期教研活动的核心是“六学六思”教学模式和思维型教学理论研究。集团将每个学科组分成若干教研小组,让每个年级根据教材筛选出涉及不同思维方法的两个课例,在每次活动中围绕一个课例由组内四位教师分别进行教材解读、说课、课堂展示和课堂点评。通过这种方式,有效调动了组内教师参与思维型教学理论研究的积极性,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逐步积淀了课例、论文、课题等研究成果。

每年,集团还会举办一届“文海之星”教学比武大赛,近两年大赛的核心主题都是思维。2021年4月,集团举行的第十七届大赛聚焦思维型教学赋能,希望之星(教龄在8年以下的青年教师组)、活力之星(教龄在9~20年的中年教师组)和实力之星(教龄在20年以上的成熟教师组)分别从思维型教学理论六大要素中的情境创设、自主探究、问题提出等方面阐述了教学设计策略。

由此可见,要想让全体教师深度掌握并运用“六学六思”教学模式,除了不断的教学实践研究外,理论学习同样必不可少。当前,集团组织教师撰写思维型教学理论成果专著,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倒逼教师反复研习,夯实思维型教学理论,下一步集团计划进行教师思维型教学理论应用考试,以检验教师的掌握程度。

未来,集团将以思维型教学理论为根基,以“六学六思”教学模式为载体,不断探究教育的臻善之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文海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