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全面提升语文素养。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受到情感熏陶,同时发现课文独特的表达方法。只有充分重视文本的朗读,真正还原朗读的本质功能,才能给学生带来完整意义上的语言实践过程,从而通过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小马过河》是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融知识与智慧、意志、品格教育于一体,凸显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其内容通俗易懂,文字生动活泼,是落实语言实践、提升语用能力教学的极佳范例。我在教学《小马过河》一课时,做了如下尝试。

一、读中整体感知,发现表达特点

《小马过河》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角色对话写得十分精彩,特别是对话中提示语的运用相当精妙。

在读小马与妈妈的第一次对话时,我们会感受到小马兴致很高,很乐意帮助妈妈干活,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连蹦带跳”这个词语,并告知学生,像这些表示人物动作、神情和语气的词语,我们就叫它“提示语”,提示语既能帮助我们读好对话,又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句子的意思。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段落中的另一处提示语:“高兴地”——老马高兴地说:“那好啊,你把这半口袋麦子驮到磨坊去吧。”此时,教师追问:“两个提示语都表达出了高兴的心情,朗读出来一样吗?”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就能通过朗读表现出小马和老马不同的语气。学生有所领悟后,我以老牛与小马的对话作为素材,让学生试着在老牛的话前加上提示语,根据插图中老牛的动作、神态以及老牛的“老”,学生会加上“不慌不忙”“和颜悦色”“面带微笑”等准确生动的提示语,再读对话时自然也就读得更加有声有色了。

我们还可以结合插图,引导学生读小马与小松鼠的对话,抓住“突然”“跳下”“拦住”“大叫”“认真”等提示语,边读边体会松鼠当时的急切心情以及对小马的关心。通过分角色朗读,不仅让学生学会了在阅读中利用提示语读懂句子,也在学生语文学习的道路上播下了一颗种子——在习作中使用提示语准确地表情达意。

二、读中培养语感,体会词句内涵

在阅读中,关注标点符号和关键词句就能让我们快速、敏锐地抓住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真实信息,感知语义,体味情感,领会意境。

课件出示文中句子:“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事情吗?”“怎么不能?”引导学生分角色进入情境,反复练读,读第一个句子时语调上扬,是疑问的语气;读第二个句子时语气非常坚定,说明第二个句子意在保证、承诺,而非疑问。由此学生就会明白:在表达中,相同的标点符号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承担着不同的作用。在小马与老马的第二次对话中,主要的提示语就是:“难为情”,这个词语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猜一猜“难为情”的意思,再引导他们关注段落中的几处省略号:“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我……我过不去。”“没……没想过。”通过与之前学过的《千人糕》中“农民种稻子需要种子、农药、化肥、水……”这一句的省略号进行对比,学生很容易发现两处省略号出现的位置不同,前者在句中,后者在句末。仔细品读,学生就会发现省略号用在句中间是表示说话断断续续;而用在句末,则表示列举事物的省略。由此可以得出省略号位置不同,用途也不同的结论。此时,我们顺势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读好“吞吞吐吐,说话断断续续”的感觉,从而体会小马“难为情”的心情。

在这样精益求精的朗读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也让学生发现了文字符号的玄妙,领悟到了关键词句背后的精神内涵,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小马的勤劳懂事,老牛、松鼠的热心肠,马妈妈循循善诱的形象深深印刻在了学生的心中,使他们受到情感的熏陶,也使语文学习由浅显走向深入。

三、读中巧建支架,落实语言运用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要让学生读有所悟,就要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

阅读是内化吸收,是学习的起点,表达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归宿,本课的教学,我将最终的落脚点放在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上。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是一组对话:小马跑到河边,刚刚抬起前蹄,松鼠又大叫起来:“怎么?你不要命啦!”小马说:“让我试试吧!”他下了河,小心地蹚到了对岸。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在松鼠眼中,河水是很深的,但老牛却觉得河水很浅,而小马说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到底是为什么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上关联词“因为……所以……”并结合老牛、小马、小松鼠的图片,比较它们的体形来说一说,这样学生就能将课本上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还能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了解了故事情节,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来讲一讲这个故事。由于这篇课文的篇幅比较长,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把故事讲出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要想办法为学生铺设台阶,从而促使其顺畅地进行讲述。这一课课后有四组词语,分别是:马棚、愿意、磨坊;驮起、挡住、为难;突然、拦住、吃惊;难为情、动脑筋、小心。不难发现,这四组词语正好指向故事的四个情节,教学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认读这些词语,引导学生发现这四组词语与课文内容的对应关系,然后借助这些词语进行故事讲述。这样层层推进,讲述故事就水到渠成了。

四、读中思辨明理,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中我们要不断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平台。

小马听了妈妈的话后,真的去试了,结果怎样?学生再次品读课文最后一段,同样是一组对话,并未告知小马成功与否,而是将故事的结局定格在“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这个句子上。此时“深”与“浅”的概念在推动全文情节发展之后,又一次为学生理解文意架起了一座桥梁,跨过这座桥梁,学生会明白小马已经成功,但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该句的理解,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还需要教师的帮助:黑板上并排贴着老牛、小马、小松鼠体形大小的板贴,学生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板贴中补充河水的位置,此时,加上“因为……所以……” 这个关联词语的补充,黑板上就呈现出一副简单易懂的思维导图,借助导图,学生拾级而上,巧妙地将课本上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不仅流畅,而且有理有据。

文章结尾了,但故事并没有结束,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小松鼠看到小马蹚过河,它会怎么说呢?小马又会怎么跟松鼠说呢?在小马与松鼠的再一次对话中,小马不仅能明白道理,松鼠也能得到启示。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小马从磨坊回来后,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妈妈会对小马怎么说?当学生有所思考的时候,借助课后题引导学生进行判断和辩论: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所以老牛和松鼠都撒谎了;遇到困难向很多人请教,是对的;别人的经验不一定可靠,得自己去尝试;什么事都要自己尝试,别人的话不可信。

面对这些问题,学生思维的阀门打开了,课堂在“小小辩论赛”中落下帷幕,但思考并没有停止。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落实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又给学生提供了思考路径,在促进学生多途径思考的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一课的教学,我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找到表达方法,在情境创设中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将明理与导行相结合,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又有效落实了语言运用,提升了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   陕西省榆林市榆林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