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特别重视现代诗的教学,不仅每个年级段都编排了现代诗,还在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集中编排了现代诗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学习现代诗,初步感受诗歌的魅力,开展收集现代诗、编写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等综合实践学习活动。我们知道,语文教学是以语言文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学现代诗这种独特文体时,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语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下面,我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绿》的教学为例,谈谈我的思考。

一、品析词语中,赏诗之画面

诗歌意象丰满。在诗歌中,绿不单单是春天的颜色,它还是生命的颜色,生命的象征。正如《绿》这首诗歌,题目为“绿”,诗中却没有一处写到某个具体地方,也没具体写到哪种事物,可读完整首诗歌,细细品味,不仅能感觉到盎然的绿意,还能感受到强烈的生命力。但是,要让四年级学生透过抽象的文字去感受诗歌意象中生命的“绿”,必须要先引导学生透过文本去体会诗歌所描写的自然景象中的“绿”。

细读教材可知,诗人仅在诗歌第二小节用了六个表示绿色的词语来描写自己所看到的“绿”,其他小节都是在写诗人心中的感觉和感受。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遵循文本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品析这六个表示绿色的词语展开教学。聚焦“墨绿、深绿、嫩绿、翠绿、浅绿、粉绿”这六个表示绿色的词语,引导学生发现这几个词语在构成上的规律:像墨水、墨汁一样浓稠的绿是墨绿,像翡翠一样的绿是翠绿;墨绿、翠绿这两个词则是“事物+颜色”的构词方式;嫩绿、深绿、浅绿是“程度+颜色”的构词方式;粉绿是“颜色+颜色”的构词方式。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词语的构成秘诀后,就能举一反三,说出“湖绿、葱绿、草绿、淡绿、青绿”等多种表示绿色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我继续追问:“诗人仅仅只写了这六种‘绿’吗?省略号里还藏着哪些‘绿’呢?联系生活实际,透过这些绿色的词语你仿佛看到哪些事物呢?”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刚才所积累的词语来描述自己所想象到的画面。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词语的构词方法,积累了大量颜色的词语,丰富了自己的表达,还在运用语言的同时,变文字为画面,进一步感受到了诗歌中丰富的、辽阔的自然之“绿”,为后面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生命之绿”的意蕴做好铺垫。

如果说诗歌的第三小节用了六个表示绿色的词语和一串省略号,在想象的世界里为我们呈现了一副绿意盎然、静态的“自然之绿”,那么在第四小节,则用“挤、重叠、交叉”三个表示动作的词带给我们一片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富有动感的“生命之绿”。在教学时,我们可先通过“圈一圈”引导学生关注这三个关键词,发现语言表达的秘密;再通过“演一演”直观形象地感受聚集的“绿”,生长的“绿”以及充满生命的“绿”;最后与前面几个小节连起来“读一读”,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对“生命之绿”的赞美之情,并在朗读中与诗人的心灵产生共鸣。

诗歌的语言大多都比较凝练,是经过诗人字斟句酌推敲而来的,每一首诗歌都蕴藏着丰富的画面,给读者以无限想象。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关注语言的学习,带着学生在关键词句的品味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涵养学生鉴赏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仿写练习中,得诗之语言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初步了解诗歌的一些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如何准确把握“一些特点”的尺度,“交流平台”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提示:一是朗朗上口的节奏感,二是语言表达独特和想象的丰富,三是饱含真挚情感。我们再看诗歌第三节这样写道:“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无疑,这样的语言最能彰显诗歌的一些特点,单元有这样的要求,文本有这样的特质,教学中我们就要充分用好这一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真切感受诗歌独特的语言魅力,落实好单元语文要素。

在教学前两小节时,通过抓关键词和省略号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学生在想象中完全融入到诗歌所描写的绿色世界之中,与诗人产生了强烈共鸣:诗人目之所及皆是绿色,自己似乎被绿色包裹,进入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不难理解“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这样的语言,其实写的是作者的感受和想象。

但仅仅关注诗歌写了什么,不是我们教学最终的目的,重要的是学习诗歌言语表达方式,才是这类文本的教学价值所在。因此在教学这一小节时,我先引导学生发现“是绿的”在这一小节每一行末尾反复出现,再通过师生、生生合作朗读,感受句式相同、停顿一致的节奏感;接着,引导学生体会最后一句多出的“也”字带给诗歌的变化。在反复朗读中,学生就会从绿色“风、雨、水”中的神奇,进入到绿色“阳光”的梦幻,最后完全沉醉到诗人的想象当中。当学生有了入情入境的体验,顺势组织学生进行仿写练习:在诗人的想象中,还有哪些不是绿色的事物也会是绿色的呢,仿照诗歌来写一写。由于有了前面的引导,孩子的笔下就会喷涌而出一系列充满神奇想象的诗句,如“飘动的云是绿的,升腾的雾是绿的,滚动的露珠是绿的,流动的空气也是绿的……”

当然,在教学结束后,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仿写整首诗歌。“绿”是春天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那“红”是不是盛夏热烈的象征,“黄”是秋天丰收的象征,“白”是冬天纯洁的象征;具体描写时,还可以用颜色来描摹事物,晚霞的红,天空的蓝,湖水的绿……

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体会诗韵本身就很有难度,仿写诗歌形成诗韵就更有难度。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先引领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找到诗歌的节奏,发现诗歌韵味,再进行仿写练笔,学生的情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流于笔端。这样的仿写,不仅内化了诗歌的语言,真正践行“语文课程是一门致力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的教学理念,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发展了学生思维,激发了他们的写作欲望,真可谓一举多得。

三、对比阅读中,悟诗之特点

如何让四年级学生体会诗歌独有的文体特点,课后阅读链接给了我们很好的提示。在教学中,当学生体会了诗人笔下“绿”的意蕴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艾青的诗歌《绿》与宗璞散文《西湖漫笔》中的片段进行对比阅读:

师: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

生: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都是绿的……

师: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

生: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师: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

生: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

师: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

对比阅读之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宗璞的散文中都看到了哪些实实在在的绿色事物?艾青的诗歌你看到绿色的事物了吗?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宗璞的散文中写到了层层叠叠的树木、参天的古木、蜿蜒的小径、绿色的青苔,而艾青的诗歌中却没有写具体的事物,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宗璞的散文是写自己眼中看到的“绿”,而艾青诗歌所写的是一种感觉,是想象中的“绿”,是自己心中的“绿”。

自古以来,“绿”就是文人墨客笔下歌咏的对象,古诗中描写“绿”的诗句比比皆是,为了让学生更加充分地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我们还可适度拓展一些描写“绿”的古诗与之进行对比阅读,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在课后实践作业中,给学生推荐其他关于“绿”的散文进行阅读,如朱自清的《绿》。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在不同文体的对比阅读中提升阅读品鉴能力,领悟现代诗独有的语言表达魅力。

现代诗歌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高的教学价值,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照这一类文本在丰富儿童心灵和情感、发展儿童审美能力的重要作用,更要重视其在学生语言能力发展方面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我们要紧紧抓住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品词析句、仿写练习、对比阅读等教学情境中强化语言运用,引导学生在这种独特的文体中得其意、得其言、得其法,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让现代诗歌教学绽放出独有的、迷人的光彩。

作者单位   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紫阳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