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我而言,这样讲显得有些沉重,我觉得我不过是孩子们的引路人,带领他们走得更远罢了。

从开始接触这些孩子到现在,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时间过得真快啊……还记得他们刚刚入学时,每天早上奶声奶气地叫着“曹老师,早上好”的样子,是那样的清晰。才过了一个暑假,我便明显地从各个方面感受到了他们的成长,前些日子发生的一件事更是让这些小精灵们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那是很平常的一天,照常按时到校,晨检、早读、上课……三节课上完后的课间,领导通知我要开党员会议,由于“党的十九大”的缘故,会上需要解决的事情比较多,待会散,已是午饭时间。说实在的,早上连上三节课,又开一场会,肚子早已开始“抗议”。我生怕去晚了食堂收工,便匆匆往教室看了一眼就赶紧去打饭了。

待我归来,见表面上一切平静,刚想坐下来享用我的午饭,耳边便传来学生的声音:“曹老师,童述捷和徐升闹矛盾啦!”我心想:孩子们闹矛盾?常有的事情,劝劝就好了。但当我刚准备起身去处理这件事的时候,我看见二人正一前一后地坐着,中间隔一个过道,皆是眉头紧锁,双手抱在胸前,眼睛盯着饭碗就是不吃,任由热气在面前缓缓升腾。

见此情形,我不由得有些惊讶:这两个小鬼怎么会闹得这么僵,连饭都不吃啦?这个时候去处理问题定不会取得什么好结果,两人都还在气头上,强行去处理,孩子们最多会迫于老师的压力而选择一时的和解,不能从根本上真正解决问题。但二人这不吃饭也不行啊,于是我走过去,拍拍二人的肩膀说:“有什么事情吃完饭再说嘛,别跟自己过不去,再不吃,饭凉了可不好吃了。”见二人仍旧是没有行动,我便又说道:“听话嘛,权当是给我个面子咯,快吃吧。”二人这才拿起勺子准备吃饭。可就在这时,童述捷的眼泪夺眶而出,他伸手拭了一下后说道:“老师,我要换座位,我要和他分开坐!”他说这话时一直没有抬头,语气十分坚定,看样子可以说是相当委屈了;我再转头看看徐升,仍是眉头紧锁,机械地往嘴里送着饭。我笑笑道:“好,老师知道了,你的想法我会考虑,现在咱们都饿了,快吃饭吧,吃完了咱们好好讨论。”童述捷没有回答,但确实也开始吃了。

很快,午餐结束,大家都很自觉地拿出课外书来读,平日里中午都有课代表负责检查英语,今天也不例外。可正巧徐升还是童述捷的检查对象,我见二人仍旧是互不理睬,便问道:“童述捷,怎么还不检查徐升的英语呢?”“老师,要检查可以,你必须在旁边!”我心想机会来了,便走过去佯问道:“怎么,平时你检查他不是检查得挺好的吗,怎么今天反倒要我在旁边呢?”

这话一出,童述捷立马打开了话匣子,说道:“老师,他根本不听我的,我一个人可管不了他!”“哟!这么严重啊,今天你们是怎么了,闹得这么僵?”我这边话音还未落,徐升便说道:“老师,他弄坏了我的竹蜻蜓!”实际上我早已经从其他同学口中获取了一些信息:班长童述捷见徐升上课时玩竹蜻蜓,便要没收,徐升不允,一来二去便扯坏了竹蜻蜓,徐升气急,也因此对童述捷说了不中听的话,二人便因此置气。徐升的话音刚落,童述捷也说起自己的委屈来……

听完二人的陈述,确实与旁人所说无差,但我看到二人在说话时都偷偷瞄对方,两手不自然地来回搓着,我明白他们这是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我假装没看见,说道:“我来说句公道话吧,事情听完,你二人都有道理,却也都有不足。上课时间摆弄竹蜻蜓,徐升你也是有错在先,童述捷是班长,出于责任要没收你的竹蜻蜓也是情理之中,可难道班长就可以简单粗暴地对待同学们吗?为什么要一把把东西抢过来呢?还导致徐升一时语失,最后你二人便因此僵持不下。你二人一直都是好朋友,好伙伴,也都是聪明的好孩子,一件小事便搞得你们剑拔弩张,现在冷静下来想想,事情也着实简单,闹成这样,不值得啊。”看着两人之间的过道,我便借题发挥道:“看,小小的矛盾导致你们之间的关系出现了缝隙,现在我来当个和事佬,在你二人之间搭一座桥,你俩握手言和,还和以前一样好不好?”说着我便一手拉起童述捷,一手拉起徐升,将二人的手搭在一起,两人握上了手却还是不言语,我又道:“老师想你们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却为什么不愿意向你伤害的人道歉呢?是不好意思吗?没关系,好孩子是能勇于承担责任的,话说出来就没事了。”

这时童述捷立刻90度鞠躬向徐升道歉,徐升也连忙用同样的方式向童述捷道歉。待徐升直起身子,二人相视一阵,不禁哈哈大笑,见此情景我也笑了,轻轻拍了拍两人的后背,两人便拥抱在了一起,笑得十分开心,后面的结果,自不必说了。

事情虽然解决了,我却不由得联想到了自己身上。平日里对学生的管理有没有简单粗暴的一方面呢?这样的做法是否会有好的效果呢?学生倒不会和我争执,但不代表他们心中没有负面的想法;做事三思,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注意方式方法,才能妥善处理日常的事情,若是因为自己一时头脑发热,没有顾及学生的感受,最终导致我与学生之间出现嫌隙,那真是得不偿失了。今天对徐、童二人说的话,亦是对我自己说,平时被我教的学生今天反过来为我上了生动的一课,我将永远记住这一课,记住我的学生们带给我的启发。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浐灞第三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