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栏目主持人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思维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与学生的未来有关,决定着孩子未来的品格修养,所以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十分必要。

一、当前学科教学与德育融合现状

第一,学科教师对德育工作认识不足,大部分学校没有形成教师全员参与的德育氛围。学科教师对德育教育没有统一认识(这一点在农村学校尤其严重)。教师普遍认为德育只与学校德育处、班主任、政治课有关,与其他学科没有太多关系。

第二,很多学校与教师没有理解“学科德育”的概念。很多学校和教师对德育教育的概念理解浮于表面。基于此,对学科本质教学与德育融合的点把握不到位,常常是为了德育而德育。长期以来,德育工作存在“高、大、空”的形式主义现象,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对“爱国主义”“传统美德”“学生行为规范”的讲解都采用“灌输式”的空洞说教。

第三,学科教师欠缺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融合的能力。对学科德育概念的不理解是当前各校存在的主要共性问题。如何在课堂中利用教材、整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各学科教师的教学难点。

第四,家庭教育的缺失。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形成良好品质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品德形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近几年的留守学生中,单亲家庭孩子的比例不断增大,学生的教育问题基本成了学校和教师的“独角戏”,这个现象在农村尤甚。一方面部分家长对教师有偏见,影响师生和谐相处。另一方面,在目前“普职比”不断提升的基础上,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考上一个理想的高中,为孩子定下的学习目标就是“应试与分数”,不支持学校各项德育工作的开展。

二、解决策略

第一,强化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学科德育意识。把“学科德育融合”作为一个理念根植在教师头脑之中,让教师在备课内容与学情考量中均加入该层面的思考。几乎所有的课都可以与德育融合,可以在情境中设计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

第二,培养学科思政带头人,从细微处做起,广泛进行辐射引领。以数学学科为例,尽管数学是工具学科,但其中也包含了大量的隐性德育内容,比如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数学中的函数体现了动与静、变化与发展、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比如指数的励志公式:只要你每天比别人多努力一点点,365天后就可以超越别人很多,达到一个质的飞越。从一道数学题的多种算法中,找出一种“最简”“最优”的方法,这本身就是一种精益求精的过程,它可以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再比如可以在观察、猜想、证明等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数学学科中蕴含的这些理性思维资源,都是对学生工作态度的培养,那些数学精神、推理能力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都会让学生受益一生。

第三,发挥多方力量,营造学科德育氛围。要真正落实建立家长培训学校,提高家长素质,拓宽家校沟通渠道,做到家校互相支持,这样学科实践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加强社会舆论导向,让网络、电视等各融媒代教育发声,让全社会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

第四,号召动员教师们不断学习扩大视野,再回头认真研究教材,备好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科本身的系统知识教学就是一种育人,每一科的核心素养都对学生有明确的要求。从教师个人角度来讲,教师要关注国家政策,加强自身学习,积极思考学科教学和思政的融合点并积极实践。教师们要真正沉下心来研究学科德育概念、国家要求和学生发展目标。

文史类教材中包含着大量的德育素材,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素材、古今文人的英雄事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教师要能不着痕迹地应用课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和道德熏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审美情趣等。

物理、化学、生物教师在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时,可以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中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反复实验和客观分析,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坚强的意志。

作者单位:陕西省安康市汉滨高中西校区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