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以及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等决定了学前儿童的教学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以多种形式开展。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颇有心得。“四乐”教学主张即“乐趣、乐听、乐问、乐动”,为幼儿创设有趣的情境,让幼儿在“玩中学,玩中求进步”,进而享受学习的乐趣。善于提问,是对幼儿的问题要积极应答,合理评价,同时也要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倾听童心,走进内心,支持发展,培养幼儿的倾听技能。教师要有教学智慧,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幼儿动手操作,主动建构知识。

一、乐趣

1.营造氛围,自由愉悦

所谓乐趣就是“快乐、有趣”。活动中,教师应给幼儿创造宽松、愉悦的氛围,让幼儿有舒适感。角色的定位非常关键,幼儿是主体,教师是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每次活动都要精神饱满,用积极的情绪唤起幼儿的热情,用和蔼亲切的语言和动作提升亲和力,让幼儿放松戒备,全身心地接受教师。

2.激发兴趣,乐在其中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在学习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幼儿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如何把握有效的注意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发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在教学中,活动设计要有趣,如此才有可能引发幼儿的深度学习。我们常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可以采用魔术表演、创设有趣情境、设置有趣游戏等,根据活动需要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夸张丰富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来吸引幼儿参与活动,不断激发幼儿积极的学习情感和态度,寓教于乐,让幼儿的学习充满乐趣。

二、乐听

1.倾听童心——了解内心世界,支持幼儿成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教师应“善于倾听,和蔼可亲,与幼儿进行有效沟通”。可见,倾听是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

倾听是教育的前提,是教师与儿童心灵沟通的桥梁。真正的交流是一种特殊的倾听,不仅需要打开你的耳朵和眼睛,更要融入你的内心和思想。教师常常听到儿童的声音,但他们仅仅听到的是声音, 并没有深入理解儿童话语的含义,这是听不是倾听。瑞吉欧幼教提倡儿童要有“一百种语言”,那么儿童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就有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幼儿的想法经常是通过多元表征的,教师不仅要“听”声音,还要通过观察幼儿的绘画作品、动作、表情、眼神等来倾听他们的内心世界,解读幼儿的想法和需求,从而提供支持。如教师蹲下来与幼儿平视,耐心地等待幼儿表达自己的看法,并给予适当的目光接触和积极的反馈等,这样能让教师有亲和力,进而走进幼儿的内心。

2.想听善听——激发倾听兴趣,提高倾听技能

倾听是接受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幼儿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我一直致力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这对孩子的一生发展非常重要。我们常说的“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就是一种无效倾听。调动幼儿主动听的兴趣,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运用手势、动作、表情等肢体语言对幼儿进行感官刺激,用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学方式,如故弄玄虚、设置疑问等方法激发幼儿倾听的兴趣。

培养幼儿善于倾听的技能,使其能听懂并理解内容。培养幼儿辨析性倾听的能力,重视倾听习惯的培养,让幼儿有良好的倾听习惯,能安静地倾听他人讲话,能听懂别人的谈话内容,不插话、不抢话 。倾听能力主要培养幼儿的三种能力:有意性倾听,即集中注意的倾听,幼儿跟随成人的指令能做出回应;辨析性倾听,即分辨不同内容的倾听,对谈话对象中的特定内容有区别,对言语中的声调变化有意识;理解性倾听,即掌握倾听的主要内容,理解整段话或上下文意思的倾听,对内容有评价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三、乐问

提问是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常用的一种交流方式,是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一个完整的提问由问题和应答组成。好的提问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乐于回答,并能从中受到启发,积累到新的经验,教师也能在轻松互动的氛围中圆满完成预设目标。

1.精准提问——聚焦问题,引发幼儿思考

思维的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提问是教师惯用的一种教学手段,科学有效的提问往往能够引发幼儿思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优化教学活动中的提问,切实提高教师提问的有效性是构建师生互动的必要策略。在活动中,教师提问要做到基于幼儿经验、聚焦问题,直击结果,语言精练,便于回答。切忌拐弯抹角、语言拖沓、范围过大等让幼儿不知所问,无法回答。

提问分为开放性提问和封闭性提问。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提倡多采用开放性提问。开放性的提问可以有效促进幼儿发散性思维的拓展,能调动不同能力幼儿的积极性,体现兼顾个体差异的原则。通过观察性提问、解释性提问、假设性提问等一系列开放性提问,激发幼儿观察探索的兴趣,引发幼儿的深度思考,有效促进幼儿和教师积极进行交流互动,从而达到高质量的师生互动效果。

2.积极回应——理性评价回答,树立幼儿自信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锐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互动”。在回答与应答不断互动的过程中,教师与幼儿之间构建起对话的平台,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教师在应答时应智慧地采取评价性应答、重复性应答、总结提炼性应答等科学的应答方式。当幼儿回答问题时,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使用积极评价,要有的放矢,为幼儿提供具体的表扬信息,避免使用“你真棒!”等敷衍性无效回应。重复幼儿的回答,也是一种积极的应答方式,这种应答教师要处于倾听者的立场。总结提炼性回应也是教师惯用的一种方法,幼儿回答后,教师在幼儿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和提炼,运用完整丰富的语言示范,这种正确的语言示范使幼儿不仅知道教师重视自己所说的内容,而且明白这些内容可以用更好的词句予以表达。

3.敢于提问——满足好奇心,引发深度思考

王充在《论衡·实知篇》中提出: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好奇、好问是幼儿的天性和特点。让幼儿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幼儿善思多问的习惯,使幼儿形成积极主动的问题意识,如此才会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当幼儿提出疑问或质疑,教师要欣然接受,对幼儿进行积极回应,不能置之不理,不然会挫伤幼儿的积极性,阻碍他们的思维发展。

四、乐动

1.动静交替,相辅相成

在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单一地以一种方式做一件事情,容易让幼儿产生厌倦情绪。一些教师怕幼儿“动”起来容易失控,造成混乱局面,就让幼儿坐在椅子上观看PPT、图片、视频等,或者倾听自己的讲述,让幼儿做一个忠实的观众或听众,教师认为这样很有序。他们片面地认为教学活动中幼儿安静、听话就是有序,幼儿兴奋地大声讨论、尽情地表演、旁若无人地大笑等现象属于无序的课堂。其实不然,“静”有利于幼儿倾听、思考,“动”有助于幼儿理解、保持新鲜感,二者相辅相成,不能割裂。我们应该让孩子在认真看、仔细听、想一想之后,做一做、画一画、跳一跳、演一演、唱一唱,要积极调动幼儿多感官参与、多渠道体验,拓宽信息的接收途径,变换不同的活动方式,让幼儿对新的活动方式保持注意力和新鲜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

2.动手操作,直接感知

蒙台梭利说:“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陈鹤琴也提出“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的教学原则。可见,动手操作对幼儿认知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意义。幼儿的学习方式是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操作活动有利于幼儿思维及记忆效果的提高,同时操作活动还促进着幼儿对有关知识的建构和内化。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摒弃滔滔不绝的讲解和急于求成的错误做法,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创造动手操作和实验的机会,让幼儿在主动操作中建构知识。

作者单位   陕西省兴平市机关幼儿园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