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核心素养概念被正式提出之后,无论什么学科的教学都认识到要通过学科本身来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与此同时,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基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去实现具体学科知识的建构以及运用。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是需要接受新知识的对象,同时也是核心素养培育的对象。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树立起自主学习意识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对于小学生这个群体而言,他们缺乏一定的自制力,要求他们开展自主学习存在一定的难度。基于此现实背景,本文将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手段,优化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流程,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提升教与学的效果。

一、善用激励,激发学习热情

对于小学生来说,在教学的过程中给予他们足够的鼓励,不仅能够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能够让他们在积极的心态中完成知识的学习。鼓励教学法也称启发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些手段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运用激励的言语进行心理暗示,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促使其主动学习、乐于学习。

1.借助语言激励

教师留心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便会发现,在得到他人鼓励或赞扬时,学生会嘴角上扬,进而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当然,每个学生在面对激励时的表现,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要把握好个体差异,把控好言语激励的尺度。

例如,在教学“逛商场”时,我们采用言语激励的方式开展教学。在面对班级里较为胆小、缺乏自信的学生时,教师要用平和、包容的心态与之沟通,如“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请你尝试做一做”“再想一想”等激励性言语来鼓励学生;适当降低任务难度,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面对班级里较为乐观、积极的学生,教师采用激励性言语鼓励他们,同时合理制订分层练习计划,促使他们不断突破,提高自我认知。

2.借助情境激励

鼓励式教学需要在课堂上营造出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能够敢于表达。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通过图片、录音、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将常见的生活场景在课堂予以再现,让学生在多重感官的刺激下强化认知。例如,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由此,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在课堂上重现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立体化的情境中有所感悟,领悟相关哲理。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由直观的感性认知逐渐延伸到理性认知,进而获得良好的生活体验。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可以得到理论的支撑的,大量的教学研究表明,对于小学生而言,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这样的抽象知识时,一定要有一个具体形象的学习环境,通过鼓励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可以进入到情境当中,从而完成一个效率较高的学习。也就是说鼓励式教学,无论是对于学生的智力因素而言,还是对于非智力因素而言,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积极地运用这一教学方法。

二、营造氛围,调动学习状态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贴近生活的学科,学生需要一定时间的沉淀才能收获良好的道德观和法治观。但小学生尚未定性,很难保持对某件事物的长久耐心。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式教学,引发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主动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产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低碳生活每一天”时,教师通过氛围营造,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当课堂进入导入环节后,教师提问:“大家有没有过发烧的经历?回忆一下,发烧时会有哪些症状?”学生普遍表示,发烧令人十分难受。随后,教师说:“我们的地球,也发烧了。”教师打开提前准备好的视频短片,播放给学生。视频展示了工厂随意排放污水,牧民肆意放牧、工人过度伐木的画面,导致全球变暖、生态系统平衡遭受破坏的恶果。紧接着,学生以“如何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为话题进行小组讨论,营造了浓郁的自主学习氛围。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教学活动安排,学生以问题为诱导,主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相关内容的探究,了解到环境破坏的严重性,认识到低碳生活的重要意义,这对于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十分有益。

三、丰富活动,激发学习动力

就小学生的个性来看,丰富的活动往往能令他们心情愉悦,驱动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对此,教师可以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具体教学内容展开科学合理的安排,在丰富课堂活动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学习动力。

在教学“我们班四岁了”时,为了丰富教学活动内容,教师开展“匿名信件”活动,鼓励学生给校园知心姐姐信箱投稿,谈谈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烦恼。教师结合匿名信箱收到的信件发现,不少学生在信中表示班级氛围不够活跃。于是,我们开展了名为“我为班级开处方”活动,教师将学生信件中反馈的问题进行整合罗列,让学生各抒己见,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学生提议,班级缺乏向心力,可以尝试设计班服,让大家都活跃起来。在教师的牵头下,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自行为班级选定代表色、设计符号以及班级口号。接着,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成果汇报,为自己的小组争取票数。最终,班级成员不记名投票,选定方案。如果仍有不少学生对投票结果有异议,可以以票数多的方案为基础进行适当修改,整个教学活动下来,班级的氛围活跃了不少。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立足于教学实情,找准问题的中心点,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和组织学生开展班级活动,点燃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兼具趣味性与互动性的活动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有效增强。

四、适度延伸,拓展学习空间

自主探究能力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项品质,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要求学生掌握的一项学习能力。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包含了大量与现实生活接轨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当前教育工作者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视,他们也希望能够通过该课程教学,让学生真正达成知行合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既要立足于教材和大纲要求设计教学活动,又要适当地联系外界社会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进而让学生通过意识的内化来改变自己的外在行为,建立起正确的道德观与法治观。

真正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从改变教学形式方面着手。首先,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作业设计入手,既要考虑学生完成作业的难度,又要保证作业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能够刺激他们主动探究。如何实现作业形式的创新,让学生主动完成作业呢?现如今,学生的学习生活已然离不开网络。教师可以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设计作业,通过辩论式作业形式要求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进行话题讨论,搜集自己的论据。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并进行及时点评。可见,利用网络设计作业,既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

在教学“有多少浪费本可避免”时,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领会本课哲理,教师设计了两个辩题将课堂延展。辩题一:小王是一个环保意识很强的孩子。下周,就是好朋友小李的生日,他想要给好朋友准备一份礼物。但在包装礼物时,他开始发愁:如果想要包装得精致一点,就需要找一些漂亮的包装纸,但这样似乎有点浪费资源。如果跳过包装环节,又显得不是特别礼貌。他应该怎么做呢?接着,教师分别建立正反方意见,要求学生谈看法,并给出理由。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引出本课的课程资源包,引导学生利用废弃纸张或生活中可循环利用的材料进行包装。辩题二:随着限塑令的颁布,各大超市与农贸市场开始停止供应免费塑料袋,市民对此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取消免费供应塑料袋,但市民日常还是会用塑料袋,这显然助长了商家的收费心理;有人认为,此举值得提倡,塑料袋收费以后,开始有人为了省钱,会选择自己带袋子,增加了塑料袋的循环使用频率。随后,由学生进行分组辩论,给出相关依据。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限塑令颁布的目的在于减少塑料袋的使用,提倡的是环保。为了平衡现实需求与环保需要,我们应当树立起环保意识,从小事做起,日复一日地坚持。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设计辩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学生能结合知识积累去感受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这对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展无疑是有利的。

综上所述,自主学习能力作为当前高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教师要注重这方面的培养,坚持以生为本,创新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意识。

作者单位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西街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