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习题紧密贴合文本,简练明晰,易于操作。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规定,教师应当重视习题的训练,发挥习题的价值,借助课后习题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课后习题的应用策略进行简要分析,以期为同仁提供帮助。

一、课后习题设置的用意

1.课后习题暗示了写作方法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经典文章,在教学初始,笔者为学生设置了自学任务:“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思考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其实,学生的自学效果并不理想,有学生直接读了课文中描写爬山虎的句子,笔者并不是特别认可这种学习方法,但又不能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希望学生能对相关信息进行整合、筛选。本课后有这样一道题:“根据课文填一填,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茎上伸出六七根细丝)—(   )—(   )。”该习题给了学生一定的暗示,爬山虎爬的过程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可能对应的是文章的三个段落,也可能对应的是一段话中的三个短句。笔者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时要准确了解课文内容,找出爬山虎爬墙的部分,原文中是这样描写爬山虎的:“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但编者直接归纳出“茎上伸出六七根丝”。这就告诉学生在归纳文章段落大意或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要对文本信息进行整合,只留下关键信息即可。为了说明爬山虎是怎么爬的,编者只留下了它的动作和状态:“伸出”“六七根细丝”。通过课后习题,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整合课文信息的技巧。

2.课后习题隐含了语文情境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走月亮》也是一篇值得深入探讨和学习的文章。笔者认为,课后两个习题都隐含了一定的语文情境。第1题:阿妈牵着“我”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课文中还有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同学交流。第2题:读一读,再从课文中找出其他优美生动的句子,抄写下来。(1)呦,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2)看,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穗低垂着头,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在这里,笔者要求学生把握“优美生动”的标准,精准分析文章,找出文章的精华部分,更重要的是积累优美的语言,扩大自己的词汇量。笔者还为此设置了自由发挥环节,请学生根据习题要求在文章中找出具体的句子,并让每个学生说一说自己喜爱的句子,描述一下自己读句子时想象的画面。笔者先打了头阵:“我看到要成熟的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我觉得‘低垂’一词用得很好,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成熟饱满的稻穗低下了头,我满心欢喜地走进秋天的世界,闻到了阵阵稻香。”笔者饱含深情地阐述了自己阅读时的感受,引发了学生的共鸣。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涨了,他们变得越来越“大胆”了,纷纷讲述了自己的看法。

二、关注策略转换的方式方法

1.统整关联,落实语文要素

优质高效的课后习题是依托文本而存在的,它和文本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这个联系可能就来源于编者给出的语文要素。因此,笔者将课后习题和文章进行了有机整合,以更好地落实语文要素。

在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中,编者给出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在讲授《蝙蝠和雷达》这篇文章前,笔者仔细研究了本文的导语和习题,这篇文章的导语是:“一位同学读了这篇文章,在旁边和文后提出了一些问题。你的问题是什么呢?把它们写下来,和同学们交流。”课后有三个小题,第1题:分小组整理问题清单,想一想可以从哪些角度提问;第2题:要求学生分析问题清单并讨论(无线电波跟超声波是一样的吗?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试验?“蝙蝠探路”还可以用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谈一谈自己的想法。第3题:阅读一个新文段(马铃薯和藕),试着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同学交流。第1题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提问技巧,让学生了解应该从哪些角度提问,怎样提问。第2题主要是让学生尝试提出问题,进一步掌握提问的技巧。第3题是对学生提问能力的考查。

2.进阶推进,促进思维发展

进阶推进是指进一步推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就像走楼梯一样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教材中的很多课后习题都有着强大的语言实践功能。例如,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蟋蟀的住宅》一文,课后有这么一道习题:默读文章,想想为什么蟋蟀的住宅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用自己的话介绍蟋蟀住宅的修建过程。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盘古开天地》课后第2题是:从课文中找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说说盘古开天地的过程。这些习题有着共同的特点,强调的是“说一说”“讲一讲”“读一读”“用自己的话”,这类习题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学生在课堂上开口说了,就算完成了这道题。学生说得越多,说得越好,习题完成的质量就越高。此外,笔者在这些习题的基础上进行了对比教学,让学生通过对比,了解自己与作者的表达究竟谁更胜一筹?对方的优点在哪里?今后自己要注意什么问题?从中学到了什么?这都是笔者在备课时思考的问题。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将问题直接抛给了学生,在这里,我们拒绝课堂上的无效表达,让学生自由地说,大胆地说,而不是随便说。学生第一次说的和第二次说的,以及第三次、第四次说的都不相同,在内容及表达上有了很大的改变。

三、关注语文实践教学开展的方式

1.创造性地改编课后习题形式

课后习题是对学生学习的有效补充,但笔者认为,课后习题作为补充材料还不能很好地助力语文教学,于是对课后习题进行了创造性的改编。例如,改编习题形式,增加习题内容等。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风筝》一文主要描写的是作者童年时与伙伴一起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童心童趣的特色非常鲜明,开门见山地点明了做风筝和放风筝是“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这些乐趣可以通过具体的事例及孩子们的一些动作、神态来体现:做风筝时,我们“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快活”;放风筝时,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线断后,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找风筝时,我们都“哭”了,“垂头丧气”。课后有这样一道习题:你做过风筝吗?试着做一个风筝放一放,再用一段话把放风筝的过程写下来。这道题主要是为了让教师开展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完成小练笔。但笔者觉得习题开展的周期过长,于是创造性地改编了习题形式:“同学们,你们做过风筝吗?你们想不想放风筝?现在请同学们画出自己想要的风筝,并在旁边为它题诗。”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小学四年级的学生都非常喜欢玩游戏。笔者创编后的习题深受学生喜欢。有的学生画出了动物形状的风筝,如猫头鹰风筝、大象风筝等;有的学生给自己的风筝涂上了漂亮的颜色;还有的学生给自己的风筝提了一首诗:“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整个教学过程洋溢着满满的人文气息,由此可见,笔者的改编是非常成功的。

2.创造性地深化课后习题

一般来说,课后习题的功能非常明显,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某项或几项学习能力。但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编者有意识地在课后设计了好几道习题,但由于习题数量过多,学生对此产生了抵触心理。笔者就在思考,我们能不能借助一个习题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训练呢。于是,笔者对课后习题进行了创造性的深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牛和鹅》一文,课后有三道习题,第1题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见到鹅和被鹅袭击时的心情;第2题:结合课文中的批注,想想可以从哪些角度给文章作批注,和同学交流;(3)说说为什么“直到现在,我还记着金奎叔的话”。笔者在教学中对这三道习题进行了深化,将它们整合为一道题:“同学们,现在我们要给文章添加气泡,请大家在文中空白处画一个气泡,并写上想说的话,可以写见到鹅和被鹅袭击时的心情;也可以写对‘直到现在,我还记得金奎叔的话’的理解;还可以给特定的句子写上赏析。”这明明就是在教学生作批注,但笔者却用了“画气泡”的方法,学生更容易接受。

在上述教学中,笔者从课文内容出发,认真研究了课后习题,充分发挥了课后习题的价值,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育了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提升了语文教学的质量。

作者单位   山东省德州市建设街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