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空天结构技术创新攻坚团队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张卫红教授组建的,致力于解决我国航空航天装备研制重大核心问题的科研团队。团队长期开展高性能整体式构型设计、薄壁结构切削工艺力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在科技创新、服务国家与人才培育等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坚持立德树人为先,以师德师风最高标准投入人才培养。团队所有教授、副教授均有班主任或辅导员工作经历,张卫红、朱继宏等多位教师获“研究生优秀导师”、“十育人”先进个人、“优秀青年教师”、“学雷锋标兵”以及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一流师资培养一流学生,团队涌现出了“宝钢特等奖学金”获得者马颖超等一大批优秀学生。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教学与人才培养方面成效显著。团队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培养人才,有效提升研究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团队获得的2015年国际自然科学二等奖、2020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均有研究生深度参与。团队负责人张卫红教授2018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团队长期致力于航空宇航先进设计与制造技术,在基础研究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201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20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近五年获省部级奖励4项。

该团队为解决机械工程学科和传统优化设计理论发展核心难题,破解高性能整体式构型设计技术瓶颈,实现高端机械装备和航空航天复杂结构系统轻量化高效承载突破,创新攻坚团队从结构、承载、性能的系统性研究角度出发,全面考虑结构构型、支承布局、载荷工况的耦合设计机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建立了整体式构型设计模型,阐明了结构拓扑构型与组件位置混合设计参数联合优化的设计原理以及对提高性能设计极限的增益效果;通过建立有效关联惩罚模型,深刻揭示了设计相关性载荷工况与构型设计过程的动态耦合作用机制;构建了抑制病态拓扑构型和关联尺寸效应的优化设计方法,实现了从微小尺寸到宏观尺寸高性能构型的设计。

创新攻坚团队深入开展了薄壁结构切削工艺力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在薄壁结构切削工艺力学属于机械工程与计算固体力学领域积极创新,大胆探索,为支撑我国航空宇航结构和高端机械装备高效精密加工技术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在传统金属切削加工原理认知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相结合,创立了铣削过程分析的通用切削力模型;提出了薄壁结构铣削加工误差的预测方法,实现了加工误差的准确预测;建立了多延时多模态铣削系统颤振稳定性分析的统一模型,揭示了切削工艺参数的影响规律,最终形成了工件定位夹持稳定、加工误差有效控制以及工艺参数和切削效率合理匹配的工艺方案。

团队为我国大中型军民用飞机及火箭研制基地输送了大批人才,85%以上毕业生投身国防,已有3位毕业生成长为总师级骨干力量。团队毕业生就业于航空工业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西飞集团、航空工业623所、航空工业618所、航天科技九院16所、中电20所、兵器203所等军工院所,以及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与北京精雕集团等知名民营企业,充分发挥了高校科技与人才优势,为陕西追赶超越提供了有力支撑。

团队现拥有中科院院士1人,青年长江1人,国家青拔2人,教授5人、副教授9人,团队教师多人均具有多年海外名校学习工作经历,已经形成了以院士领衔、以国家级青年人才为方向带头人,以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创新攻坚与人才培养团队。

责任编辑:黄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