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教育“双减”工作自此拉开帷幕。就学校教育而言,怎样才能做到“减负不减质”甚至“减负提质”呢?即怎样在减掉“死记硬背”“机械刷题”和“题海战术”给学生带来的学习负担的同时,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不下降甚至还得到提升呢?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作为教师,我们要准确掌握考情学情,找到学生平时学习的问题所在,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笔者结合自己对2021年陕西省初中学业水平生物学考情的分析,给广大初中生物学教师提出一些教学建议,希望能够对同仁的教育教学提供帮助。

一、存在问题

通过对2021年陕西省初中学业水平生物学考试成绩数据和阅卷反馈情况进行分析,笔者发现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掌握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一)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不够透彻

如第9题,题干中表述为“下图表示马铃薯的无性生殖过程”,然后通过图画的形式表示了农业生产中用马铃薯块茎进行无性生殖的过程,最后给学生提供了“桃树嫁接”“玉米播种”“月季扦插”和“细菌分裂”四个选项,要求学生从中找出与马铃薯生殖方式不同的选项。该题旨在从本质上考查学生对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区别的理解。学生只有在理解这几种生殖方式所蕴含的生物学原理的基础上,才可能正确作答。该题在试卷结构中属于容易题,但学生实际作答得分率仅为50%。由此可以看出,部分学生对植物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概念掌握不扎实、理解不透彻,找不到“是否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这个关键点,因而不能判定嫁接、扦插及细菌分裂是否属于无性生殖,不知道种子是经过受精过程即有性生殖产生的,从而导致作答错误。

(二)对实验的规范操作掌握不够熟练

如第26题,该题以图片展示了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时取镜、对光、观察、辨认细胞核四个环节,要求学生判断哪个环节是符合要求的,也就是考查学生对显微镜操作的细节要求或者注意事项的掌握情况。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对显微镜熟练使用,应该可以轻松正确作答。但是若在平时学习中不注意规范使用显微镜或者没有使用过显微镜,仅靠“死记硬背”,则本题较难得分。本题得分率为67%,情况不是很好。可能是学生实验的开展率不高或学生没有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总的来说,学生对实验的规范操作掌握程度不够。

(三)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科学探究作为一大主题渗透在其他主题中。2021年学考生物学试卷中很多题都有涉及。

如第28题,该题是在教材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基础上设计的,以银边天竺葵作为实验材料,有一定的创新性,既对课本实验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考查,又对学生的实验与探究能力进行了考查。在错误作答中,选C的比例最高。说明学生对在对照实验中如何寻找变量、设置对照时必须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如何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等的科学思维还没有形成。

再如第36题第(1)小题,考查实验设计的原则之一——设置对照实验。学生需明确对照实验有两组,分别是实验组和对照组。因此,学生答出“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样给分;若学生作答为“设置对照”则不给分,因为学生没有理解对照实验的内涵。

(四)不能熟练应用所学知识分析情境中的问题

在2021年学考生物学试卷中,有很多题都有情境创设,要求学生结合情境中所给的资料,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并根据题干要求进行正确作答。这对学生的情境分析、审题和规范作答都有较高要求。

如第34题,试题以“第十四届全运会”为背景,以“小秦同学吃过早餐后跑步上学”为情境,各小题分别考查了营养物质吸收、呼吸、血液循环、神经调节、排泄等生理活动的相关内容。该题在整套试卷的非选择题中是得分率最低的,但其实问题难度并不大。从错答情况来看,学生并非没有掌握这些内容的基础知识,但是结合情境审题作答的能力欠佳。因此可以看出,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情境问题的能力不足。

(五)从文字、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不足

1.从文字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不足

目前学考生物学试卷的考查形式是文字、符号和图表等。2021年学考生物学试卷整卷的字数为4320个、学生书写量为151个字左右。阅读量和书写量均适中,给学生留有较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答题时间。但是从作答的情况来看,学生从文字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不足。

如第21题,题干表述为“科学家在细胞核中发现了一种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结构”,让学生在“染色体”“病原体”“线粒体”“叶绿体”四个选项中找出“这种结构”。该题解题关键就是要在题干文字表述中抓住“在细胞核中”这个词,根据“在细胞核中”确定“这种结构是染色体”。本题属于容易题,预设得分率是90%,但是学生的得分率为76%,且学生的错误作答中大多数选的是病原体,可以看出这部分学生并未在文字表述中注意到“在细胞核中”这个关键词。

再如第31题第(1)小题,题干信息中明确指出“在清明节期间而不是冬季进行播种”,问“这是因为种子萌发需要什么”。通过课本内容学习,学生知道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湿度和充足的空气。根据该题文字表述中“在清明节期间而不是冬季”,结合常识,清明节在春季,而春季与冬季气候差别最大的因素应该是温度,因此应作答“适宜的温度”。而学生对题干信息提取不够,常见错误作答为“一定的湿度”。

2.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不足

2021年学考生物学试卷中,15个选择题有图表,占所有选择题的50%;5个非选择题有图表,占所有非选择题的83%。图表包括概念图、显微镜观察视野图、简笔画、结构示意图、过程图、模式图、柱状图、折线图、数字表格等形式,给学生带来了很好的阅读体验,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发散性和全面性的发展。但是从整卷的得分情况来看,学生对图表中信息的获取能力不足。

如第10题,该题以小秦进行生物分类研究为情境,要求学生对图中的生物进行分类。该题为较容易题,预设得分率为80%。由于部分学生无法正确识别图中的各种生物,没有掌握不同生物的结构特点及其之间的区别,导致该题的得分率仅为64%。

(六)对专业术语书写不规范,书面表达能力欠佳

从非选择题的整体作答情况来看,学生因为专业术语书写不规范、书面表达不清楚不准确导致的失分很多。

如第34题中,第(4)小题考查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叫做反射,其中经过大脑的分析和判断的反应称为复杂反射。学生失分体现在:专业术语表述不规范,错答为“条见”“调件”“本能反射”“先天反射”“后天反射”等。第(5)小题,考查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途径。人体产生的尿素,可通过汗液和尿液排出体外。学生表述不规范,将名词“尿液”答为动词“排尿”“嘘嘘”“上卫生间”等,或者将“尿液”答为名词“尿素”“排泄物”等。

再如第36题中,第(3)小题考查对上述实验结论的应用,并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解释倡导使用公筷的缘由。本空主要考查预防传染病的方式,其中“使用公筷”属于切断传播途径,学生失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动词表述不规范,如答为“阻断”“减少”“控制”“砍断”“阻止”等;二是专业术语记忆不深刻,如“切断传播路径”“切断传染途径”“切断传染源”等;三是错别字较普遍。第(4)小题为开放性试题,着重考查从数据中发现问题并尝试书面表述问题的能力。该题失分率非常高,主要表现为以下问题:一是提的问题和生物学无关;二是提出的问题与本题无关;三是提出的问题与本题有关,但未结合本题表格中的数据;四是提出的问题结合了表格数据,但问题中没有变量;五是提出的问题中有探究的变量,但没有餐后或餐前的指向;六是提出的问题依然是探究公筷的使用对细菌的影响,和题干探究的问题一致。

二、应对措施

根据以上学生在试题作答中暴露出的问题,一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该有目标、有侧重地去设计和开展自己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相关知识和能力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从而避免盲目地让学生反复低效学习,否则就会既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又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结合以上考情分析,笔者对广大初中生物学教师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概念教学,促进生命观念的形成

生物学重要概念是处于学科中心、对学生学习具有引领作用的基础知识,是进一步建立生物学观念的基础。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时,要紧扣教材,依据重要概念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促进学生对教材中基本概念、知识原理、图表等的理解和应用。教学中,教师不应仅仅停留在零散的生物学事实的讲述上,还应通过对事实的抽象概括,让学生建立生物学重要概念,进而形成生命观念。同时,教师还必须注意到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特别是一些现实生活中口口相传的错误概念,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消除错误概念,建立科学概念。此外,重视概念教学,还应体现在关注概念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上。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养成构建知识网络的习惯,即让学生学会把所学的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方法等知识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形成较为系统的学科知识概念体系,进而为学生能够在新情境下解决相关问题奠定基础。

(二)落实实验教学,注重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学的知识和能力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获得的。落实实验教学,不是教师讲实验或演示实验,更不是让学生看视频学习实验就行了,而是要让学生亲身实践、亲自动手去做实验。教师应认真完成课标要求的学生实验,不随意取舍。学生通过亲自做实验,才能充分理解实验过程中各步骤设计的理由;若不按规范操作,就可能得不到实验结果或得到错的实验结果。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失败中反思,在意外中收获,在合作中分享与交流,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开展实验教学和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逐步形成观察、归纳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设计实验、调查研究、动手实验的能力,逐步形成收集和分析数据、表达和交流的能力等。这些能力可不是讲实验就可以得到的,一定是通过学生亲自做每一个实验积累形成的。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探究自己在实验中曾经遇到的问题,并且针对各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可行的探究活动。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重视教材中的科学探究实验,要利用这些实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还原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体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领悟科学的本质,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加强科学探究,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和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有效途径,也是初中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是相辅相成、相互倚重的,科学探究是科学思维的外在表现,科学思维是科学探究内隐的过程。教材中的基础实验和探究活动都是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理性思维的良好素材,“科学探究”作为初中生物学一级主题的重要内容,对其考查主要渗透在其他主题中。在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充分发挥教师脚手架的作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生成和建构生物学概念,并尝试将知识应用迁移,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四)关注“情境教学”,加强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

“情境”是联系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的桥梁,也是检验知识能否灵活应用迁移的有效途径。学考生物学试题非常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和问题,试题素材背景关注学生日常生活、社会生产实际、生物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等,重视学以致用,关注能力培养,凸显能力立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与生物学应用有关的(如生产生活、医疗保健、体育运动、科研成果、科学发现、环境保护等方面)最新背景资料,并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充分挖掘日常生活中的生物学事实、现象和问题,在真实情境中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和问题,体现“学以致用”。此外,还应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突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提升科学素养。

(五)重视培养学生从文字、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和识图题做题方法的指导。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常见的结构图、生理过程图、流程图等,使学生不仅能认图识图,还要能通过对图形的识别、判断、分析来联系相关的知识点和知识块,进行知识的系统化。教师还应特别注重对学生读图、读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利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总结并准确表达,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六)加强规范书写,重视书面表达的科学性

针对学生书写不规范、书面表达能力差的情况,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做到:一是教师在平时板书时一定要做到规范书写,不写错字、别字、草字,给学生作好示范;二是对学生在平时练习和书写时常出现的错字、别字,教师一定要及时进行纠正,不仅要指出错误,还可以让学生归根溯源弄清为什么这样写是正确的、规范的,让学生因理解透彻而准确掌握;三是在平时习题讲评时,对于简答题的长空表述,教师不要急于给出标准答案,一定要慢慢引导学生尝试用专业术语准确表达自己的理解,让学生学会组织语言,准确、简洁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久而久之,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以上就是笔者结合2021年陕西省初中学业水平生物学考试考情的分析给广大初中生物学教师提出的几点教学建议,希望能为大家“减负提质”的摸索过程提供一点帮助。

作者单位   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