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希望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更直观地展现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展开发现式学习,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课堂教学效率。利用微课教学可以更直观地展现教材内容,使初中地理课堂生动起来。

一、微课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运用微课对教材知识点进行梳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所了解。同时,教师可以选择与地理学科内容相关的时事、新闻等制作成微课,利用悬念导入、对比导入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持续的学习动力的作用下展开课堂学习,促进学生个体的课堂参与,发挥课堂导入的促学作用。

在进行《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便运用微课导入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组织学生观看了介绍台湾的微课,并根据教材内容设置了以下问题:“观看微课后,你能介绍一下台湾的概况吗?台湾为什么被称为‘美丽富饶的宝岛’呢?”提出问题后,教师组织学生结合教材与微课内容进行回答。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观看微课了解台湾发展的概况,增强了学生对台湾地区风土人情的认识,也让学生在了解台湾发展历史的过程中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了更多的认识,发挥了地理教学的德育作用。

二、微课展示,缩小空间距离

区域地理认知是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在初中阶段,教师需要带领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掌握我国的基本区域特点,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属感与爱国情感。教师利用微课进行此类知识的教学,可以缩小空间地理距离,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生动地感受到不同地区的地貌特点以及风土人情,提升学生对我国地形地貌的感知能力,为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微课的优势之一便是可以灵活地运用图片、图例等要素对教材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与重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内容按照学生的学情与兴趣点进行有效重组,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在进行《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便利用微课进行了黄土高原区域的展示,提升了学生对黄土高原的认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对黄土高原的认识,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地区的古代文明与独特民居,培养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与识图能力,使其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组织学生观看了介绍黄土高原民俗风情的微课。在微课中,教师讲解了黄土高原地区的古代文明,介绍了黄土高原地区的革命历史以及特有建筑,链接了学生的已有知识,让学生在观看微课的同时一览黄土高原地区的特殊地势与风貌,丰富了学生脑海中关于黄土高原的生活场景,为之后关于黄土高原问题的深入探究打下了基础。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运用微课进行了区域地理介绍,让学生通过视频与图片了解了我国西北地区的风土人情,丰富了学生对我国区域地理的认识。同时,也吸引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教师在运用微课进行区域地理呈现时要注意抓住该区域的特点,运用其独特性加深学生的认识。

三、微课模拟,展现抽象知识

在初中阶段,地理学科的教学重难点之一便是地图阅读与分析能力。地图的阅读与分析相对来说较为抽象,掌握起来颇具难度,且区域前后的变化不易展现出来,难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利用微课进行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利用微课,教师可以进行地图的展示与标注,便于拆分地图给学生细致讲解,为学生识图技能的提升提供了便利。运用微课还可以展现出不同时间同一地点的气候、水文等地理要素的变化,压缩了时间的跨度,让学生可以在变化中总结规律、深入思考,为高效、生动地理课堂的构建打下基础。

在进行《水资源》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利用微课对我国水资源分布问题进行了具体的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征,知道水资源的现状,了解我国应对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对策,让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在这样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组织学生观看了关于我国水资源分布的微课。为了加深学生对西北地区缺水的认识,教师还在微课中出示了反映西北地区缺水的生活图片,让学生在对图片的观察中认识到西北地区水资源稀缺这一事实。观看完微课后,教师组织学生总结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学生总结后教师进行补充与完善,最后共同得出我国淡水资源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点,增强了学生对水资源分布的具体认识。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运用微课向学生生动地展现了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状况,让学生结合具体的图片以及居民的生活状态认识到了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状,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也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本地水资源的分布特点,促使学生养成自觉保护水资源的习惯,为学生环保意识的形成打下基础。

四、微课梳理,完善知识结构

微课不仅可以用于课堂导入,还可以用于课堂总结。运用微课的形式,教师可以将一课的内容或一单元的内容进行有效压缩,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为学生之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微课还可以运用在重难点讲授中。利用微课这种形式进行梳理,教师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来关注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便于教师根据学情对教学环节进行适当调整,以起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同时,利用微课还能调动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让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充满兴趣,满足学生视觉与听觉的双重需求,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形成。

在进行《农业》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便运用微课讲授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特征,让学生了解我国新型农业的发展及主要农业产品出口基地,增强学生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了解,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我国南北方耕种方式的差异。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组织学生在总结环节观看了介绍我国农业发展整体概况的微课视频,并将教材中的知识点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了呈现。学生在视频的引导下更加系统地认识到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概况,增强了对我国区域农业发展的认识,为整体掌握我国的基本国情打下了基础。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运用微课的形式与学生一同完成了梳理本课知识点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将知识体系建立起了联系,丰富了学生对区域地理的认识,增强了学生的区域认知,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了高效的知识记忆。

五、微课拓展,丰富学科外延

地理学科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提升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可以增强学生对生存环境的了解,提升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知,丰富学生的通识性知识,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长学生的生活技能。利用微课可以拓展学生的学科学习外延,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认识,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获得更多的地理知识。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工具,不应成为限制教师教学的桎梏,教师要学会根据学生的学情调整课堂的授课内容。

在进行《自然灾害》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便运用微课对学科知识进行了拓展,丰富了学生的学科学习外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常见自然灾害,增强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让学生通过综合分析认识到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帮助学生树立起自觉的环保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不仅想让学生了解课标要求的内容,还想让学生了解本地常见的自然灾害,并且提升学生对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因此,教师组织学生观看了关于地震突发与应对的微课,让学生掌握了地震来临时的正确应对方法,提升了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也用事实向学生证明了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特点,促进了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运用微课的形式对教材知识进行了一定的拓展,让学生在结合生活实际的基础上掌握了应对常见自然灾害的方法,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地理教学中经常会涉及一些与生活习惯或生活实际有关的内容,教师要学会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思想与行为的教育,提升学生运用教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总之,初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合理地使用微课,要让教材中抽象的知识变得鲜活、生动起来,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打下基础,也为学生的深入学习提供支持。

作者单位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徐家楼街道办事处泮河中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