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拨是一种教学智慧。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困难,如果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的关键时刻及时引导,对解题方法或思维方式进行适当点拨,能够消除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各种疑问。找准点拨的切入点,不仅能够激活课堂,而且能够激发学生思维,使其学习能力不断提升。

一、在断层处点拨,拨动思维之弦

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学生在学习时,要不断感知新事物,借助思维活动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形面积”一课中,教师给学生讲解面积计算公式为长×宽,为了让学生更加灵活地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布置了这样一个练习:一块玻璃长3米,宽2米,这块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学生根据面积公式算出3×2=6平方米。教师接着提问:如果将这块玻璃沿着长切割掉1米,剩余部分的玻璃面积是多少?学生在理解剩余部分面积时,思维出现断层,这时教师让学生用纸张来直观地理解这一概念,学生在借助直观示意图后,思维开始变得流畅,找到了计算方法:总面积减去切割掉的面积等于剩余部分面积,也就是3×2-1×2=4平方米。还有学生发现了更加便捷的计算方法,因为切割之后的图形变成了一个正方形,因此可以直接得出2×2=4平方米。

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直观示意图的方式,巧妙启发学生思维,拨动了学生的思维之弦,让学生领悟到其中的奥秘,找到了不同的解题方法,使学生已经断层的思维又通畅了,顺利解决了数学问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在核心处点拨,提高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概念对于学生解答问题起着关键作用,但有些学生在对核心概念进行思考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困惑,教师要在知识的核心处巧妙点拨,对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指导,引导他们找到解决核心问题的措施。例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一课中,教师要求学生能够应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简化,但学生对“比”的概念不是很理解,教师将这一核心问题与分数及除法相联系,并把二者的简化方法通过类比的形式进行迁移,让学生更好地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来解决问题。教师先对学生进行点拨:分数、除法和比三者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学生列出了4/10,4÷10,4[∶]10三个式子,并引导学生应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解答,通过对分数和除法的解答,无形中渗透给学生比的化简方法。在进行比的化简中,教师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和讨论,学生发现:除法中的除号和分数中的分数线,以及比中的冒号都具有相同的意义。

通过教师的课堂点拨,学生找到了分数、除法和比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对核心问题有了深入的理解,掌握了化简比的方法,并且形成了知识体系,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在错误处点拨,突破思维定势

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错误,分析发生错误的原因,将错误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犯错、改错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突破思维局限性,实现思维和能力的创新。例如,在教学“比的应用”一课中,教师给学生出了一道例题:有AB两杯咖啡,A咖啡中咖啡和水的比例为1[∶]5,B咖啡中咖啡和水的比例为2[∶]7,如果将两杯咖啡混合,新咖啡的浓度比例是多少?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和运算,得出两种不同的答案,1[∶]4和7[∶]29,教师让1[∶]4的学生给出计算理由,学生认为:将AB混合后,咖啡的总量为1+2,水的总量为5+7,所以得出1[∶]4。教师进行点拨:我们应该计算AB两杯咖啡中咖啡和水分别含有多少,再做混合。于是,这部分学生重新进行计算:A中咖啡含量为1/6,水的含量为5/6,B中水的含量为2/9,咖啡含量为7/9,因此正确答案是7[∶]29。

教师在发现学生错误时没有急于纠正,而是巧妙点拨,让学生找出错误原因,培养了学生的有效探究能力,也突破了学生的思维局限性,深化了学生的数学认知。

四、在难点处点拨,疏通思维障碍

小学数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但是学生的认知发展能力还处于直观化和形象化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数学的知识特征之间存在矛盾,学生对于很多知识都难以理解,教师要认真对待这一矛盾,分析难点在哪以及形成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找到点拨方法,引导学生从相对应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疏通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解决障碍,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单位“1”,教师给学生出了两道题目:(1)工程队要修一条长100千米的公路,甲队单独完成需要15天,乙队单独完成需要20天,如果两队共同来修路,需要多少天?(2)工程队要修一条长800千米的公路,甲队单独完成需要15天,乙队单独完成需要20天,如果两队共同来修路,需要多少天?这两道题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单位“1”,经过学生的认真对比,题目中的工作总量不同,共同修路的时间却相同,教师予以点拨:如果题目中的100千米和800千米换成500千米,你能解答吗?题目中的单位“1”指的是什么?通过点拨学生发现,工作总量是单位“1”,与公路长度无关。

教师让学生通过案例的形式进行对比分析,对学生予以启发性点拨,让学生明白工作总量可以看成是单位“1”,帮助学生疏通思维障碍,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五、在关联处点拨,促进思维迁移

小学数学教材的各个知识点之间都存在密切联系,很多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将知识点孤立讲解,造成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知识,而且学生的知识容易出现断层,难以形成系统化的认知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将知识进行有效链接,不能忽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并且在知识的关联处予以点拨,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接受新知识,全面感知新知识,体会新知识,促进学生思维得到迁移。例如,在教学“圆锥体体积”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圆锥体体积,教师带学生先复习了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并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实物,让学生观察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学生发现二者的底面积和高相等,这时教师点拨:如果我们将圆锥体盛满水,看几杯可以倒满圆柱体?学生开始动手操作,并得出结论:三杯圆锥体中的水可以盛满圆柱体,教师又换了不同底和高的两个杯子,学生发现,这次三杯圆锥体中的水并不能盛满圆柱体,教师让学生分析两次试验中圆柱体的底和高,只有当底和高相等的时候这个关系才成立,于是根据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V=1/3sh。

在课堂上教师将相关联的两个知识点联系在一起,并且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间的关系,适时予以点拨,让学生由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形成系统化的认知,实现学生思维的迁移,让新课能够顺利开展。

六、在争议处点拨,突破思维瓶颈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点拨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有某些知识的认识模糊、思维不清等情况,而且受学生环境和认知发展规律的影响,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存在不同理解,甚至会在讨论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教师不能任由学生发展,造成其认知混乱。我们要关注整个教学过程,在学生出现争议时及时出手,为学生指点迷津,帮助他们梳理知识形成的过程,找到其中的内在规律,灵活运用点拨技巧,疏通学生的思维,统一学生的认知。例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一课中,教师给学生讲解了商不变的基本性质: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为了巩固学生的知识,教师给学生出了一组练习题:4÷2=2,40÷20=      ,学生很快给出答案2,这时教师又提出:10÷3=3……1,那么100÷30=     ,很多学生纷纷回答3……1,给出的理由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10,商和余数都不变,这个结论看似非常合理,因为它是通过商不变的性质延伸出来的结果,有学生立即反驳:商虽然不变,但是余数也应该乘以10,也就是100÷30=3……10,看到学生之间的争议,教师立即点拨:我们可以验算一下,哪个结果是正确的,经过验算发现,商不变,余数也应该乘以10。教师让学生多做几道题予以巩固,并总结出规律,通过练习学生巩固了商不变的性质,并且进行了延伸。

在课堂上教师针对学生的争议予以点拨,消除了学生间的僵持状态,突破了学生的思维瓶颈,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点拨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教学内容中的精华,教师要充分掌握点拨技巧,抓住点拨时机,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局限,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川镇东关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