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将于2022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在普通高中同步实施新课程新教材,2025年全面实施新高考。采取“3+1+2”新高考方案,地理学科由全国卷回归自主命题,由综合卷变为单科卷。试卷结构、命题风格等方面的变化,对处于新旧高考过渡期的高三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高考命题依据

高考命题要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为深化地理学科考试内容改革、完善考试评价形式指明了方向。《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深化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和命题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

高考把立德树人放在学科命题和教学的首位,试题命制具有时代性,情境选择紧密联系当前社会和科技发展,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实践应用能力的思维。试题开放性设问逐年增强,引导教学走向开放的思维,注重过程,从而加强思维能力考查。高考试题通过问题本质的考查,培养学生高层次的复杂能力。

二、2021年新高考卷与陕西卷(全国乙卷)试题对比分析

(一)2021年广东地理新高考试卷的评析

2021年广东地理新高考试卷落实了教育部关于高考的部署与要求,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继承和发展了全国卷(见表1)。

表1 全国卷与广东卷对比

20220907162216008-97-2c8e9.jpg

从2021广东卷的考点分布来看,具体考查的知识点和考查方式有独特的视角。例如2021年广东卷的综合题,考查了“海水的运动”和“区域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对洋流相关知识的考查,并且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在高考试卷中,这是全国卷多年未考查的知识点。试题围绕真实情境,有生产生活情境也有学术情境,总的来说学术情境难度较大。2021广东卷重视对试题情境信息的获取和运用、地理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的考查(见表2)。

表2 地理核心素养考查统计

20220907162246622-22-99f41.jpg

(二)2021年陕西卷(全国乙卷)高考试题特点举例分析

1.试题设计存在结构不合理问题

试题节选: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木及苔藓地衣组成。大多数灌木为极地特有种。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阴山一线。其后,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

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可能是因为祁连山地:

A.目前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  B.目前基带气温高

C.冰期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  D.冰期基带气温高

根据文字情境,得知“极地特有种灌木”的分布区域,推理出“极地特有种灌木”出现区域的气候特点,完成知识迁移,应用于解决“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可能的原因。学生需用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以学科视角,辩证认识情境、分析情境、解决问题。并且要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运用学科的思维方法和逻辑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和恰当推理。

2.注重地理过程探究及反向推演,定向发散设问

综合题36题试题节选:圩田是在低洼地筑堤围出的田地。圩田海拔6~7米,种植庄稼;巢湖多年平均水位8.03米。

三河镇以下河道的成因,需要把握试题文字情境中“在清朝嘉庆年间,三河镇濒临巢湖”这一信息,进行逆向思维推导成因。另一设问:分析圩田退耕还湖的作用,给予学生两个分析方向,一是对于巢湖水质的影响;二是对于缓解巢湖沿岸地区洪水威胁,考查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开放思路和视角,思考我国平原地区不同阶段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

三、新高考背景下教学模式创新

(一)紧扣课标变化,优化教学侧重,补充新课标新内容

新课标是教学的航标、课堂的牵引。关注课标,紧扣课标变化,优化教学是重中之重。以水循环水量平衡为例,2017年版较实验版增加了“陆地水体关系和水热平衡”(表3)两项内容,2017年高考题就紧扣课标的变化,考查了西北流域水平衡,2018年Ⅰ卷和Ⅱ卷也都严格执行课程标准进行相应考查(见表3)。

表3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以水循环水量平衡为例)

20220907162309652-55-37e93.jpg

(二)创新高三课堂复习模式

一是微专题复习模式,地理高考小切口大纵深的考查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学生学情,考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具体任务,重构高三地理复习专题体系。专题体系以单元、微专题等为单位建立知识体系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微专题复习比大专题复习更有针对性。大专题是以知识为主线的,微专题是案例式的,“案例”才是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方向。可以通过专题层次的建构,将问题具体化、思维深化。例如:构建大专题“地表形态的塑造”;中专题“外力作用与地貌”;小专题“流水沉积地貌”;微专题“冲积扇”。

二是问题探究复习模式,核心素养的考查重视学生在陌生情境下现场的学习能力。问题探究复习模式有效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三复习备考采用真实情景教学,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案例和情景中理解地理知识。情境,指的是真实的问题背景,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呈现现实中的问题情境,通过生成有思维深度和思考梯度的地理问题,设计与情境相关的学习任务,关注学生完成过程中的表现,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促进思维、增进能力。自然地理部分重视地理过程,训练高阶思维。例如“自然地理”宜采用问题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基本思路是:先是由自然地理现象切入创设学习情境,生成有思维深度、思维梯度的地理问题,再引导学生以问题为核心,循着“假设—推理—验证”的思路进行探究。最后在真实情景中“再认”自然地理概念、原理,“重构”自然环境的演化过程。

三是试题讲评课的创新模式。试题讲评课是高三复习课很重要的类型。目前,学生失分原因排在第一位的是阅读量和阅读能力不足,从试题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欠佳,如何利用好课堂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尝试通过高考的综合题和选择题的互相改编,反复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阅读能力。

例如2017年的综合题可以改编如下:【2017课标Ⅰ,37,24分】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节选)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

将综合试题改编为选择题:

1.山地苔原带内种间竞争容易出现优势物种的地带是:

A.2000米    B.2200米    C.2300    D.2600米

2.2600米处无论阴坡还是阳坡,物种多样性都很少,是因为:

A.优势物种抢占生境     B.种间竞争激烈

C.水热条件较好         D.适宜物种少

3.与2300米处相比,阴坡2000米处苔原带物种多样性较少,是因为:

A.生存条件较优         B.生存条件恶劣

C.干扰因素作用         D.积雪时间较长

参考答案:  1.A  2.D  3.A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航天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