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样导入,吸引注意力

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可见,导入的作用不容小觑。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唤醒他们的求知欲。实践证明,有效的教学导入,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获取新知的内驱力;也可以高度概括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等。因此,教师应精心研读教材,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化“要我学”为“我要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讲授高中历史《古代商业的发展》一课时,笔者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了导入环节,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不同朝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商业繁荣的表现。笔者导入新课时,为学生讲述了陶朱公范蠡的故事,并提出问题:“通过范蠡身份的改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答道:“商人的地位提高了。”笔者接着说道:“商人一词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中国古代又有哪些辉煌的商业成就呢?广告是近代才有的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古代商业的繁华。”以此直接引入新课,这样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知的学习中。

教学中,笔者运用故事导入新课,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以积极、饱满的状态快速融入到新知的探究中,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对抗讨论,激发表达欲望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参与性。高中阶段的学生有着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及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抗式讨论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胜负欲,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对抗式讨论指的是在一定的问题下进行观点的输出,可以是单纯地说服他人,也可以是反驳对方的观点。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对抗式讨论时,要让学生举出史料支持论点,做到论从史出,强化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

例如,在讲授高中历史《古代的经济政策》一课时,笔者采用对抗式讨论,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这也是本课的重难点内容。如果笔者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让他们背下来,不利于他们深度理解所学知识点。于是,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对抗式讨论。开始前,笔者让各小组长上讲台抽取立场,组织各小组围绕立场表述观点,并找到史实依据,论证自己的观点。在讨论的过程中,笔者充当了主持人的角色,为每个小组限定了时间,比赛的氛围更加浓厚了。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正反双方的激烈讨论,认识到了重农抑商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维护了小农经济、维护了社会稳定,但也限制了商业的发展,导致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落后等。有些学识较广的学生还引用了人类社会学学者丹溪草的观点:“重农抑商政策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人们的物欲,让人们的幸福感有所提高,孕育出了华夏文化中特有的隐士精神。”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极大地加深学生对重农抑商政策全方位、多角度的认识,还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潜能。

高中生的能力与学识很可能超出了教师的认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为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及展示的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与自信心,获得学习的动力与乐趣。

 三、口述历史,增强历史感受

口述历史是近、现代史研究的重要方法,是通过收集口头史料进行历史研究的一种方式,其操作方法简单、容易。近、现代史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难点,笔者要求学生搜集史料时,要进行筛选,利用史料相互佐证,以保证搜集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例如,高中历史《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飞速发展,以此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笔者讲授通讯工具的进步这一知识点时,让学生尝试搜集、整理口述历史资料。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笔者为学生布置了课前任务,让学生搜集近代通讯工具变迁的资料,并提示学生采访前要提炼问题,选择的采访对象要有普遍性、概括性。在整理口述历史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一位1950年代出生的与一位1970年代出生的讲述人都讲了他们接到邀请去外地参加婚礼的过程。他们讲述的事件十分切合本节课的主题,从他们的讲述中学生感受到了通讯工具的进步及交通工具的不同。在笔者的提示下,学生又找了一位1990年代出生的讲述人。在本节课中,笔者组织学生对口述历史资料进行了整理,这样既能够锻炼学生收集、提炼史料的能力,又能够强化学生对历史客观性的认知。学生从讲述人富有感染力的讲述中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以及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生活,增强了家国认同感。

口述历史是历史研究过程中比较简单的方法,高中生完全有运用的能力。为了让学生的史料收集工作更加顺利,笔者鼓励学生先从家长、老师入手,积累收集整理口述历史的经验,借助身边的资源为自己的学习提供便利。

 四、主题教学,构建知识体系

主题式教学是从语言教学中衍生出来的课堂教学方法,主要是依靠师生、生生的沟通与讨论进行主题成果提炼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在讨论中主动探索,还能够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通史基础,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主题的探索、概括,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旧识,让新旧知识之间产生联系,帮助学生完成横向、纵向历史事件的对比,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主题式教学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活动指明了方向,降低了学生无效讨论的概率,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能。

在讲授高中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时,笔者采用主题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并说说古代政治制度变迁的特点。这节课中,笔者为学生介绍了从汉至元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制度、选官用人制度的变化。其中,中央政治制度的变化是重点。因此,笔者设置了“汉至元相权的变化”这一主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运用已有知识解决该主题下的问题。

历史教材的编写本就是以主题式进行的,为了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笔者对教材的主题进行了再次拆分,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加快了新知内化的历程。高中生的能力发展参差不齐,笔者设计主题问题时,非常注意问题的层次性,确保了所有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发展。

五、史料分析,强化唯物史观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基础,史料分析能力也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灵活地使用史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与史料实证意识,强化学生的唯物史观,还可以为学生深入地学习历史奠定基础。史料分为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实物史料等多种形式,笔者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选择了合适的史料,并将其引入课堂教学中,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加了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此外,笔者还组织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进行了评价,让学生选择不同的史料,用一分为二、一分为多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

例如,在讲授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课时,笔者采取了史料分析的方式,强化了学生的唯物史观。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两次战争与两个条约。在近代史中,李鸿章是一个避不开的人物,笔者要求学生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在本节课的练习中,笔者还增加了一个问题:“如何评价李鸿章?”为了让学生对李鸿章有客观的认识,笔者出示了李鸿章的生平大事记,以及毛泽东、梁思光、梁启超等人对其的迥异评价,并让学生对此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将自己的观点表达了出来,极大地锻炼了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唯物史观,学生从中学会了全方位、多角度、还原到时代背景下评论历史人物的方法。

高中生已经具有了较强的文学功底,思考问题时也更加全面了。笔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分析的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增强了学生对历史课的期待感。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情与教情积极优化教学策略,让学生的主体性在历史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形成结构化的认知,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单位   山东省威海市第三中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