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容忽略的部分,落实经典诵读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词汇,还可以提高学生交流能力并推动优秀文化传承。在实践教学中,经典诵读经常存在教学时间不足、指导方法单一、内容单薄以及趣味欠缺等问题,导致经典诵读教学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不到位。为解决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促进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水平的提升,下面以《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为例,对具体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的现状

(一)教学时间不足

教学时间不足是经典诵读教学过程中,十分常见的问题。通过观察发现,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更加重视知识性内容的讲解,如在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词句翻译、解读以及赏析上,花大量的时间带领学生了解词中描绘的景物,留给经典诵读的时间较少。除了课堂教学时间不足,学生的课余时间也很少用在经典诵读上,简言之,小学阶段的学生自律性不足,课余时间多用于课后作业的完成与娱乐,对经典诵读的关注度明显不足。当经典诵读教学时间不足时,学生的诵读只停留在表面,就像一台没有感情的语音翻译机,按部就班地将文字转化成语音,难以达成诵读教学的目标。

(二)指导方法单一

经典诵读指导方法单一常表现为教师沿用传统教学方法,强制性要求学生朗诵或者背诵原文,导致学生在朗诵或背诵过程中产生厌恶、烦躁等情绪,一方面打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导致经典诵读指导方法单一的常见原因是教师对经典诵读认识不够。一些教师认为反复诵读全文可以加深学生对经典文学的理解,不可否认,这种教学方式的确有一定效果,但却是低效的、不利于培养学生诵读兴趣的。

(三)教学内容单薄

经典诵读教学内容单薄表现在:教师虽然注重经典诵读教学的开展,但经典诵读始终局限于课本,视野十分狭隘,对学生的文化储备、见识增长十分不利。比如,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教学,教师将经典诵读的教学内容局限在原文的诵读上,既不关注课外延伸,也不关注诵读方法与策略的讲解,教学内容过于单薄,导致学生难以把握经典诵读的精髓,诵读水平无法得到真正提升,其也无法通过诵读对经典文学作品形成更深入的理解。另外,教学内容单薄还会导致学生缺乏独立诵读的能力,一旦脱离了教师的指导就难以完成诵读任务。

(四)教学欠缺趣味

经典诵读教学欠缺趣味会不利于学生诵读习惯与爱好的培养,相较于经典诵读,学生更乐于将时间用在其他更感兴趣的地方。导致经典诵读教学欠缺趣味的原因有许多,其一,在进行经典诵读教学活动设计时,教师忽略了趣味元素的融入,导致教学过程很枯燥,对学生而言缺乏吸引力。比如,在为《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设计诵读活动时,单纯采用朗读法让学生反复朗诵原文,读两遍后学生就会失去耐心与兴趣。其二,在进行经典诵读教学活动设计时,教师忽略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接受程度,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文章内涵并对诵读产生抗拒心理。比如,为加深学生对词的理解,教师要求学生代入辛弃疾的视角来诵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部分学生对辛弃疾生平缺乏了解,导致他们难以代入角色完成诵读任务,进而无法对诵读提起兴趣。

二、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的教学对策

(一)调控教学进度,预留充足时间

针对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时间不足的问题,可通过调控教学进度加以改善,即教师需要关注经典诵读,合理分配课堂时间,预留出充足的时间用于经典诵读。例如,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中,教师不必单独带领学生了解词中景物,可以把景物了解的时间与经典诵读时间进行融合,让学生通过经典诵读来了解词中景物,既扩充了经典诵读教学时长,又兼顾了其他教学内容。除上述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晨读时间来开展经典诵读教学。为充分发挥出晨读价值,教师可以制订晨读经典诵读计划,计划应当包括诵读时间、数量、目标等内容。例如,在晨读上诵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教师可以设计诵读目标,让学生通过诵读找出词中景物。本词中作者描绘的景物包括月、鹊、风、蝉等,教师在学生完成诵读后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回答词中的景物有哪些,通过互动来调动氛围,加深学生对原文的理解。总之,合理分配课堂时间、利用晨读扩充经典教学时长,使语文经典诵读教学时间规范化,一是有助于学生经典诵读习惯的养成,二是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经典文学作品,获得文化、修养等方面的提升。

(二)增强教学认知,丰富指导方法

增强教师教学认知,可确保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有序落实。经典诵读教学的目的不仅包括带领学生熟悉经典文学,还包括培养学生语言美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让学生接受经典熏陶,明白文学作品背后蕴藏的哲理等。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经典诵读指导时,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采用多元的、可调动学生主动性并培养学生兴趣的指导方法,不能简单、粗暴地让学生反复诵读。一方面,可以依托“主题”进行教学指导,即先联系语文教学大纲选定经典诵读主题,然后围绕主题让学生完成相应的诵读任务;另一方面,可以基于“竞争合作”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竞争合作关系,自觉完成经典诵读任务;此外,还可以采用问题引导、分层教学、单元教学等多种以学生为主、可挖掘学生潜力的指导模式。下面笔者联系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以主题教学与单元教学为例进行阐述: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先对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诵读篇目进行梳理,并将相似的经典诵读篇目集合起来形成一个单元,即将《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以及《浪淘沙》《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集合起来,形成一个大单元,然后开启以“读经典美文,领山川秀美”为主题的经典诵读指导活动并设计层层递进的主题任务,而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相应主题任务,最后对学生在主题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相较于单纯让学生反复诵读,上述指导方式更能深化经典诵读教学,使学生得到更加系统、全面的培养。

(三)关注拓展延伸,填充教学内容

填充经典诵读教学内容,可以丰富学生见识,帮助学生储备更加丰厚的语文知识。在填充教学内容时,需要注意:其一,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语文水平,联系学生特点、兴趣等进行拓展延伸,丰富教学内容。例如,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经典诵读教学中,学生感知到词中描绘的意境美,对词中描绘的场景无比向往,此时教师可以选择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样充满意境美的《清平乐·村居》作为延伸材料来填充教学内容。总之,在选择延伸材料时需要强调延伸材料与原文的关联性,不要选与原文完全无关的作品。即除了可以选择原作者的其他经典作品之外,还可以选择与原作品表现手法相似、结构相似、意境相似或者精神内核相同的作品。其二,教师需要关注诵读环境的创造与优化,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运用音频、视频等来营造良好的、具有代入感的诵读环境。比如,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与本词意境相契合的音乐、视频或图片,或者直接播放优秀朗诵作品,带领学生一起进行赏析。

(四)构建诵读活动,增添教学趣味

将趣味元素融入诵读活动可改善经典诵读教学欠缺趣味的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诵读习惯。在构建诵读活动时,需要注意:首先,教师要对经典诵读教学目标展开分析,结合教学目标进行诵读活动构建。其次,教师要转变教学思路,“以学生为主”进行活动构建,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接受能力。再次,在活动构建过程中关注活动的创意性与趣味性,将创意与趣味融入其中,保持学生对经典诵读的新鲜感,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认真参与。以《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诵读为例,本文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流利且有感情的朗诵本词”“感悟本词意境,想象本词画面”“体会本词之美,感悟作者思想”,在明确目标、围绕目标进行诵读活动设计时,教师要将创意、趣味等融入活动。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开展经典诵读比赛,学生可以独自参加比赛,也可以与其他学生结成伙伴以小组为单位参加比赛。在确定参赛形式后,参赛人员要先对原文展开分析,了解原文热爱自然、企盼丰年的思想情感,再感悟原文夜色清幽、朴野成趣的意境,而后再结合原文情感与意境挑选朗诵配乐、把握朗诵节奏、落实朗诵训练,最后在课堂上进行朗诵表演,评选出最佳朗诵人员。

总之,经典诵读教学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有积极作用,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及发展。实践教学中,教师必须关注经典诵读教学的落实,通过预留充足教学时间、丰富教学指导方法等举措促成经典诵读教学水平提升,深化学生对经典文学的理解。

作者单位   甘肃省甘谷县八里湾镇金家湾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