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院校开展体育教学,要坚持“学生本位”的教育理念,充分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积极参与体育课程,培养体育爱好,强身健体,实现全面发展。

一、当前中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为全面、准确地了解中职院校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情况,笔者在三所中职院校开展了实地问卷调研,共发放320份问卷,有效回收300份,回收率93.75%,调研结果如下:

表1 学生体育课程参与积极性的调研结果

20220906100339075-2-13ffe.jpg

通过表1可以看出,40%的男生选择“非常积极”,而女生这一比例显著较低,仅为10%。具体表现为对体育课兴趣非常浓厚,而且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课下也积极锻炼,这部分学生本身就有非常好的参与意识和主观积极性;有35%的男生和20%的女生选择“积极”,具体表现为课上参与积极,但课下积极性一般,很多学生因为学业的压力没有太多精力参与体育运动;有15%的男生和40%的女生选择“一般”,具体表现为对体育课没有兴趣,但是“怕点名”、为了出勤,也会参加体育课,但课后基本不会锻炼;而有10%的男生和30%的女生选择“消极”,具体表现为抗拒体育课,甚至会想理由、编借口请假,逃避体育课。

上述调研结果表明,中职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积极性大致可以分为四类:非常积极、积极、一般以及消极。经过深入访谈,笔者认为,体育课程内容、性别以及教学保障是对学生积极性影响最显著的因素。

二、体育课程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影响因素

1.课程内容方面

根据中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标准要求,体育课程应当围绕学生身心健康需求,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以一到两个兴趣项目作为目标。调研中了解到,中职院校体育课程以体育项目为模块开设,通常包括篮球、足球、羽毛球和乒乓球等运动项目,有条件的学校允许学生自由选择,但大多数的学校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课程安排,无法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有些中职院校在体育课程体系设置方面,采取了“必修+选修”模式,有一些体育项目是必修课程,还有一些是选修。但是由于体育硬件设施方面等原因的限制,选修课程相对较少,学生选课的意愿可能会比较集中,导致很多学生未能选中心仪的项目课程,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其他项目课程。“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如很多男生喜欢打篮球,但学期体育课程只开设羽毛球或乒乓球课程,对他们的吸引力不够,因此上课时经常会“开小差”,参与课程的积极性也不够,无法达到中职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2.学生方面

通过调研可以看出,在体育课程参与积极性上,男生和女生的表现基本上是相反的,选择“非常积极”和“积极”的男生占比为75%,而女生这一比例仅为30%;选择“一般”和“消极”的男生占比为25%,而女生高达70%。男生参与体育课程的积极性显著高于女生。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性别的天然差异,男生活泼好动,特别是中职阶段,处在青春期,对体育运动兴趣更浓厚;另一方面,是中职院校体育课程开设的运动项目,大多数属于对抗性强的集体运动项目,例如篮球、足球等,适合女生的项目不多,所以导致在参与积极性上,出现明显的性别差异。另外,一些学生在主观上缺乏运动积极性,把体育课当作“副科”,把上体育课当成得到学分的任务,虽然能够出勤,但是参与的积极性很低,应付了事,甚至找其他班级同学“替考”,对体育课程的态度不端正,导致体育运动参与积极性不足。

3.教学保障因素

教学保障因素主要是教学硬件设施不够完善和教师专业性有限两个方面的问题。目前我国中职院校包括公办和民办两类,公办院校的教学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资金相对有限,民办院校教学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资本投入,强调资金的使用效率和人才产出。中职院校更多地将资金投入到专业课程上,体育课程自身的性质和特征决定了在资金投入方面会相对处于劣势。调研发现,个别中职院校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不到国家要求,特别是校址在老城区的学校,体育运动场地面积小,有些没有体育场馆,硬件设施不完善,教学保障不足。另一方面,中职体育教师大多数是当地体育学校毕业,自身的理论功底水平有限,运动专业性有限,在实际教学能力上与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师有一定的差距,包括课堂组织能力、学生积极性调动能力以及课程节奏的把控等。教师的教学能力对于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也会影响到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积极性。

三、提升体育课程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对策建议

1.优化课程体系,完善考核内容

下一阶段,中职院校可以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落实中职体育课程要求,围绕学生身心成长和兴趣爱好,开设多样化的运动项目课程,供学生选择。除了比较普遍的篮球、足球和羽毛球外,还可以增设排球、乒乓球,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瑜伽、健身、游泳等项目,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择余地,由兴趣引导学生参与体育课程,实现从“要我参加体育课程”到“我要参加体育课程”的转变。要丰富课程内容,中职体育课程的目标不能仅仅局限于教会学生某项体育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起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让学生从思想上热爱运动,提高参与体育课程的积极性。在课程考核方面,也要兼顾不同学生的运动天赋和对运动技能的接受差异,考核方式多样化,不设置一刀切的考核内容,充分认识到中职体育课程的目标在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而不是体育竞技,要更多地激发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不是一定要通过考核给学生评定等级,增加不必要的压力。另一方面,考核应当充分体现激励导向作用,考核至少应当包括平时课程表现和期末阶段性成绩两个部分的内容,平时课程表现包括出勤率、参与积极性,对无故旷课缺勤的行为,可以考虑设置“一票否决”,即只要有一次无故旷课缺勤,所在学期的期末测试分数不得评定为“优”,甚至可以考虑取消奖学金的评定资格。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合理化、规范化考核,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积极性。

2.尊重个体差异,激发体育兴趣

教育学理论认为,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更多地来源于对这个科目的学习兴趣,体育课程也不例外。通过调研可以看出,学生个体差异是影响参与体育课程积极性的因素之一。中职院校体育课程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除了前文提到的增设更多的运动项目外,还要优化教学方式,采用“兴趣教学法”将不同能力的学生分层、分组教学,适当开展小组比赛,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让他们真正“动起来”,在体育运动中融入集体,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在羽毛球、乒乓球等相对强调运动技能的项目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开展“双打”教学,让学生在提高运动技能的同时,培育团队协作精神。另外,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运动项目的兴趣,多鼓励、多表扬,特别是对运动基础一般、缺乏运动天赋的学生,更要有耐心、多加关注,激发其对运动的兴趣。

3.完善教学保障,提高教学质量

下一阶段,中职院校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保障条件,重点是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硬件设施方面,中职院校需要合理安排教学资金的支出方向,可以对体育运动场地设施的更新换代制订三年、五年规划,按照规划制订资金预算,有序进行设施维护和更新换代,为体育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完善的设施保障。在学校经费预算工作中,可以考虑专门设置体育课程硬件设施建设和维护项目的专项经费,在年度内实际使用时,要加强对该部分费用使用情况的审计监督,避免款项被挪用的问题出现。另一方面,中职院校需要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对在职教师加强职业培训,包括教育学理论、教育心理学以及体育教学理论等,同时还要让教师加强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采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积极性。

体育课程是中职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是影响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在陕西某几所中职院校开展学生体育课程参与积极性方面的实地调研,了解到中职院校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积极性的影响因素,包括课程内容、个体差异和教学保障三个方面,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包括优化课程体系,完善考核内容、尊重个体差异,激发体育兴趣和完善教学保障,提高教学质量等。相关措施需要多管齐下,形成一套“组合拳”,才能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积极性。“人才强国”是实现党和国家提出的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目标的重要基础,提高学生体育课程参与积极性,值得相关教育工作者深思。

作者单位   陕西省神木市职教中心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