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思维是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地理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高中地理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事物发展演变的时空分布等,无不体现出地理学的综合性特征。综合性的地理课程性质决定了学习地理应该从多角度、通过多途径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而从整体上了解和掌握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思维能力。

综合思维的要义在于通过地理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形成从综合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对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

本文从地理课堂教学、延伸阅读、实践活动等角度切入,探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实施过程性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传统教学注重事物和现象结果、结论的展示,使学生常常利用单向思维来接受知识。而要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就应该利用新的课改理念,通过过程性教学,引导学生在探究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起因、发展、影响等过程中,综合分析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而从整体上了解和掌握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实施过程性教学,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展开:

1.利用案例教学,引导学生的思维

利用案例教学引导学生探究成因,寻找内在联系,总结规律,是过程性学习的最佳方式。

例如,有位教师在讲《农业区位因素》这节课时,针对主要的自然和社会影响因素,分别给出9个典型案例,提出9个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探究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其中,自然因素给出了5个案例。

案例一:课件展示新疆的哈密瓜,提问:新疆的瓜果为什么特别甜?(学生讨论影响因素——光照)

案例二:我国海南以水田为主,一年三熟,能生长椰子、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山东以旱田为主,两年三熟,只能生长苹果、梨等温带水果。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学生讨论回答——降水、热量)

案例三:我国塔里木盆地中有沙漠和绿洲紧紧相邻分布,这是什么原因?(学生讨论回答——水源)

案例四:法国人在南部相对低平的罗讷河谷地种植葡萄,而在谷地两侧崎岖的高原、山地发展畜牧业。主导因素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地形)

案例五:中国的龙井茶遐迩闻名,曾被日本茶道研究者带到本国栽培,茶树虽然成活,但色泽、口感均大为下降,主导因素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土壤)

案例教学关键在于案例的选择和问题的设计,这对教师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一定的要求。教师要广泛阅读,拓宽知识面,关注地理学相关信息,注意收集资料,筛选所需案例。

2.利用课堂实验教学,启迪学生的思维

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特性,与实验密不可分。自然地理方面的一些原理和规律,比较抽象难懂,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其奥秘,可以获得书本之外的知识,大大提高了地理学习的兴趣。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分析、判断、推理等理解和掌握了地理规律和原理,启迪了思维,培养了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

实验中,素材一般来自生活,以身边的地理事物为对象,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学生在实验中获得知识体验,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提高了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能力。

比如,有一位教师在教授《热力环流》这节课时,设计了一个实验:在一个长方形玻璃缸中,同时放一盆热水和一盆冰,用一个胶合板盖住玻璃缸,从胶合板的小孔中,向玻璃缸内投入一束燃烧的香。这时,一个动态的烟雾环流就在缸内形成了。这样,对于冷热不均形成热力环流的原理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地理实验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给地理教学带来了新活力,给学生带来了新学习体验,对发现和培养地理人才,有深远的意义。

3.利用新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拓宽学生的视野

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地理APP软件可以动态立体地再现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的过程,实现地理教学“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态到动态”的跨越,为展示长时间、大尺度、多因素的地理现象演变提供了可能。比如,通过3D演示地球板块运动,通过对“地球切割”演示地球内部结构等,让学生直观而又形象地学习了自然地理知识,探究其奥秘。

有一位教师在讲授地球内部圈层结构这节课时,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纵波、横波的传播速度、路径和深度,深入浅出地讲述了通过波的传播来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原理,从而把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很清楚地划分了出来。信息技术让学生走出课本,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和“地”,把地理课堂教学的视角引向宇宙空间。

4.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科学的思维导图,能将零散的知识通过一定的图形结构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方面可以建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可以扩展思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比如,在讲授《农业区位因素》这节课时,教师以阎良甜瓜的生产和发展为例,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探究影响甜瓜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建立分析区位因素的思维导图。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掌握了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规律,继而对山东生产苹果、梨等温带水果的农业选择进行分析评价,学以致用,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5.利用科教节目,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选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地理视频进行教学,也是一种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例如,央视有一期地理科普节目《神奇的丘陵》,对甘肃张掖丹霞地貌为什么呈现彩色进行了一系列野外科考和实验分析。面对色彩斑斓、鬼斧神工的丹霞地貌,地质专家们以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岩石成分进行实验和科学分析,最后确定这些彩色岩石含有大量不同价位、不同颜色的铁离子。专家们又对形成多种价位铁离子的原因进行了实地考察,经过抽丝剥茧式的实验和分析,推断出彩色丘陵分布区曾是一个古湖泊,这是形成铁离子价位变化的自然因素;同时,还有复杂的古气候环境和地质构造运动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地理科教节目,通过野外考察和研究,探索未知世界,合理解释自然现象和奇观,帮助我们开阔了视野,加深了我们对地理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地质工作者和专家不仅为我们呈现出了他们的科研成果,揭秘了大自然的奥秘,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了解到地理科研的途径和方式方法。

教师把这样的视频案例,有针对性地引入地理教学中,作为教学的素材,并结合相关教材知识,引导学生探究地球表面各圈层的原理和规律,加深了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深度,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通过地理延伸阅读,拓展学生的思维

近几年来,高考地理命题选材倾向于一些科研文献资料,甚至是关于重大地理问题和环境问题的最新科研成果。因此,让学生进行课外延伸阅读,阅读一些地理科普文章,是高中地理学习的一种趋势。

科普文章,打开了学生学习地理和探索未知世界的一扇窗户,对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阅读习惯终身有益。教师应该在地理专著、地理杂志和地理学报上选取适当的文章,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和学习,把教材上的知识和大自然以及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有机联系起来,扩大地理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地理延伸阅读学习,打破了教材内容学习的局限,把学生带到了更宽广的境界中,把课内与课外相关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了综合思维的地理素养。

三、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书本知识如果是点的话,广袤的自然界就是一个面,我们的课堂教学要由点切入、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来展开,通过对自然界中一些地理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究成因,是地理学习的重要途径。

近几年的高考题,较多地关注人们的生活环境,以身边事物为素材,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为目的,考查学生利用地理知识和原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2020年全国I卷第1-4题考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涉及的地理知识有人地协调观、农业发展措施、环境问题、精准扶贫、生态环境建设等;第10-12题考查气候对建筑布局和规划的影响,该题涉及的地理知识有冬季风、夏季风,需要从风向、光照、建筑物密度、楼层高度、楼间距等多个维度对城市居住区建筑物的布局进行综合分析;第36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涉及的地理知识有降水、光照、气温、农业生产特性、“三农”问题等自然和人文知识。这些命题思路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我们应该走进大自然,并寻求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方法,做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1.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是学生走进社会,了解自然,研究自然界中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途径之一。每次研学前,规划好研学路线和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地理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学习和思考。

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对周边环境考察的活动。学校周边有工矿企业的,可以让学生深入厂区,了解工人的生产过程,了解工业品的生产流程和用途,进而了解工业布局的原理;周边有科研院校的,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高校的生活,树立学习目标,通过了解前沿科学,激发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等等。例如,有教师在开展浐灞湿地公园考察之前,给学生提前预设了几个问题:湿地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选择这里作为国家湿地公园?浐灞国家湿地公园的作用是什么?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会对西安市的生态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学校在农村地区的,可以让学生从本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了解本地的生产特点。例如,有一位教师在上《农业的区位因素》这节课前,向学生展示了阎良甜瓜的相关资料“阎良甜瓜汁蜜脆甜口感好。随着科技的发展,大棚瓜果提前上市,每年春节前后甜瓜开始陆续上市,市场需求量大,供不应求……”,并给学生布置任务:走访农户,了解有“早春第一果”口碑的阎良甜瓜以及本地甜瓜生产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建议每人写一篇甜瓜生产因素分析的文章以及甜瓜的发展历史和销售状况报告,并在课堂上分享。学生带着任务深入到农户家里,了解甜瓜的种植历史、产量、品种升级以及销售情况,进而分析当地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从不同的方面总结影响甜瓜生产的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最后归纳出当地农业生产的最优化发展模式,完成一篇小论文,课堂上互相分享研究成果。在这样的地理实践活动,由于亲自实践和参与,学生不仅对当地重要的经济作物——甜瓜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对甜瓜生产以及今后的产业发展有了明确的认识,为将来建设家乡提供了很好的知识和情感基础。

2.野外考察

野外考察是拓展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椎(2017版)》的课程目标明确提出: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地理工具,在室内、野外和社会的真实环境下,通过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获取地理信息,探索和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具备活动策划、实施等行动能力。地理学的使命,就是深刻揭示和合理解决人类与地理环境所面临的问题。地球在不断演化,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理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也要与时俱进。走进大自然,探究广博的地理各圈层的原理和规律应该是学习地理学的根本之路。

2020年全国高考I卷第37题,题干材料是:不同时期玄武岩喷出地表,形成不同的地形单元。请据此推理几类不同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和形成次序。要回答这道题,必须要了解玄武岩的岩性、喷出时间、形成的地貌单元、侵蚀程度、海拔高度等地理知识。该题利用真实、复杂的现实情境,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利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材中,关于火山熔岩地貌的内容比较简单,但是,这类地貌对研究地球演化历史、地质构造、地球生物演变等有重要作用。高考题对这方面内容的考查,对高中地理教学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野外实地考察,是认识和掌握火山熔岩地貌及其成因的重要途径。2019年暑假期间,笔者有幸和几位地理教师前往黑龙江五大连池进行了旅游考察,目睹了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群以及熔岩台地:一堆一堆的黑色火山锥,呈现了喷发时的巨大威力;熔岩排列形状各异,景观独特,气势磅礴,现存的这些火山地质遗迹,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地质博物馆,为我们了解和研究火山提供了宝贵的资源。绕着一个特大火山口走了一圈,我心里不禁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五大连池火山口没有像长白山、天山那样形成天池呢?从地理的角度说,我觉得与火山喷发的地质年代、岩性、当地历史时期的气候等有关系。当然由于认知和研究条件所限,可能有更深的不为人知的原因,这是一个地理、地质方面的课题。总之,走出去才能学活地理,才能发现需要研究的地理问题,才能激起学习和研究地理的兴趣。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积极进行野外考察,在考察中学习和理解地理知识。

如果把自然界中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比作大海的话,那么教材中的知识仅仅是沧海一粟。神秘莫测、变化多样、浩瀚无垠的地球表面圈层形成的复杂系统,每天都在相互作用和变化中,所以地理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在现有的教材知识上,而应该关注“地”的变化和新“理”的探究,这就要求我们走出课本,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和“地”。

以“地”探究“理”,让“理”回归“地”,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既要在地理课堂上落地,更要在“考察、调查、模拟实验”等实践活动中生根。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教研室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