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单一,知识积累少,没有什么生活经验,加之不善于观察自然现象,以及人物的细微动作变化,写作文时,不是找篇范文照抄照搬,就是“东扯葫芦西扯瓢”,前言不搭后语,乱编一气。那么,如何改变学生作文空洞无物,言之无情的现象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抓住细节,展示形象

学生写作文时,总是过于概括,不注重细节描写,尤其是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变化。那么,什么是细节描写呢?细节描写就是文章中对一些人物的细微动作或一些事物及景物的细致刻画,表现事物或人物的感情变化。恰到好处的细节描写,能够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1.细节之中体现真性情

写文章时,作者只有抓住人的细微动作和瞬间变化,才能更好地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例如孙犁的《荷花淀》,水生在融融的夜色中偷偷回到荷花淀,水生嫂正在编席子,水生先问爹和孩子,然后告诉水生嫂说自己参加了游击队。小说中描写了这样一段话:“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文中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却把水生嫂毫无准备的心理状态细致地描绘了出来。再如鲁迅的《孔乙己》,孔乙己在去咸亨酒店时总是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生动形象地将孔乙己穷困潦倒、死要面子活受罪,在“短衣帮”面前故意显摆自己读书人身份的丑态跃然纸上。

学生写作文,虽然没有大作家那样精彩的文笔,但如果把细节描写运用得恰到好处,就能使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例如,有位学生写了一篇关于“父爱”的文章。老人的儿子因高考落榜一直宅在家里不出来,有一天中午,父亲磨了两把镰刀然后敲了敲门,叫着儿子的小名说道:“××,和我割稻子走,我先走了。”到了中午,儿子才无精打采地走到地里,此时父亲已经快割完一畦子了。于是,儿子就从另一畦子开始割,父亲割到头以后,又开始割儿子的那一畦子,割完后,爷儿俩坐在地头休息,父亲吧嗒吧嗒地抽着烟,那烟圈悠悠地升上天空又慢慢消散了。儿子低着头,没有一句话。割完稻子回去时,走到家门口的台阶上,父亲停了下来说道:“人这一辈子,正如这台阶一样,我们来来回回走了多少遍,可有很多都是不算数的。”儿子望望台阶又望望父亲。于是决定回学校复读,第二年就考上了比较有名的大学。这篇文章看似平淡朴实的语言,却让人感叹不已,尤其是描写父亲抽烟的细节,虽然没有写父亲的责备与无奈,但此时无声胜有声。有对儿子没有受过磨难、经不起打击而意志消沉的无奈,有对儿子不争气的痛苦,更有对儿子深深的期望。就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却蕴含着深刻的意义。

2.逐层深入,学会细节描写

学生写作文不是不想写细腻,而是不知道怎样细致描写。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把作文写得细致、生动呢?有位学生写自己的母亲时,首先写了父母离异,自己跟着母亲一块生活,母亲为了他能够接受好的教育,把他送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小学。可是,他却中途回来不想上了。母亲没有责备他,而是关了灯,让他写字,自己则在黑暗中烙饼。灯亮以后,他写的字一团糟,母亲烙的饼却与平时一模一样。他的感触很深,他给母亲跪了下来,并发誓回去一定会发奋读书,最后如愿考上了理想的大学。看了这些内容,笔者问学生:大家觉得哪些地方应该描写得细致一些?有同学说母亲送儿子上学时应该是非常留恋、难舍难分的,作者可以将母子的动作形态描写得细致些,如儿子对母亲浓浓的思念,母亲对儿子望眼欲穿的等待等。还有同学说可以将儿子跪下的这一细节描写得详细些,如儿子看到了母亲操劳的丝丝白发,身上穿着的破旧衣服,饭桌上的那粗茶淡饭,以及母亲满怀希望的目光时感触特别深,如果作者能抓住这些细节,不仅可以使人物更加鲜活、丰满,还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感人。

二、勤于观察,刻画细节

学生写作文时无内容可写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一次写作文时,笔者问一位学生:“你从家到学校时看到了哪些景象?”她说:“老师,我只是发现家长送孩子上学时,校门口特别拥挤,别的没有什么了。”笔者说道:“春天来了,你没有感受到周围景物的变化吗?路边的柳树已经长出了嫩芽,且开始抽穗了,春风吹着柳枝摇来摇去,好像在拍手欢迎我们,风里夹杂着樱花甜甜的香味,用鼻子尽力吸一吸,啊!真香甜呀!风儿轻轻拂过脸庞,暖暖的,痒痒的,真舒服。耳边不时传来孩子让家长骑电动车快点走的声音,‘爸爸,快点走,追上我同学!’‘不行,快了不安全,老师怎么和你说的?’‘求求您了,好爸爸,快追呀!’上学路上的欢声笑语,你都没有观察到吗?”当然,笔者认为,让学生学会观察,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观察顺序要合理

有些学生写作文时,层次不清晰,天马行空,想到哪写到哪,导致文章顺序混乱,层次不清,读者看了半天也不知所云,这就要求学生按照合理的顺序观察身边的事物。例如观察植物、山水时,笔者引导学生可以按照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方法,或由近到远、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描写动物时,可以按照先写外形、再写生活习性、后写与动物发生的故事等顺序进行,这样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还写出了自己对动物的感情;对于一些观光旅游之类的文章,可以按照空间顺序去写。学生只有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进行描写,文章的条理才能更加清晰,内容才能让人一目了然。

2.要抓住事物的特殊之处

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其本身的特点,学生要细致观察,认真比较,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再进行详细描写。否则文章就会千篇一律,如出一辙,读者读起来就如同嚼蜡,索然无味。例如,有一位学生描写昙花时,抓住了昙花的颜色、香气、开放的详细过程等,把昙花开放的情景写得栩栩如生:皎洁的月光透过铝合金窗户照到阳台正要开放的昙花上,突然,花蕾轻轻颤动了一下,接着,在花蕾尖尖的上面慢慢开裂,不一会儿就出现了一个小孔,小孔逐渐变大,昙花也慢慢开放,淡淡的清香散发了出来,我用力吸了一下鼻子,真香呀!那一片片花瓣晶莹剔透,连花脉都看得一清二楚。

3.要全方位观察

学生写作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全方位地观察事物,不仅要眼睛观察,还要用鼻子嗅、用耳朵听、用嘴巴品、用手摸,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事物,描写的事物才能栩栩如生。例如,笔者让学生写与风有关的作文,有的学生问道:“老师,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么写呀?”笔者说道:“风真的看不见、摸不着吗?树叶哗哗飘落,水面上荡起了一圈圈涟漪,像小朋友脸上的小酒窝;砰——门撞击着门框,呼——风儿吹过树梢,哗——海浪敲打着岩石;空气里弥漫着桃花、杏花、梨花的香味,还有新鲜的泥土气息;春风轻拂着脸颊,柔柔的,软软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我;用力吸鼻子,空气里仿佛夹杂着甜甜的花香和青草味。这些不都是你们能够感受到的吗?”可见,全方位地观察事物,不但能把事物写得详细、具体,还能让人读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细节描写要典型、真实

学生写作文时,无论是描写人物,还是刻画事物,都必须真实、典型,要抓住人物或事物的本质特征去写,要以小见大,有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洞察力。只有这样,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反之,如果只是胡编乱造一气,只能让人心生厌烦。朱自清在《背影》一文中描写了父亲为自己买橘子的情形:“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蹒跚”一词,说明父亲年事已高,步履不稳,过铁路需人扶持。当看见父亲“用两手攀着……努力的样子”时,“我的眼泪”便“很快地流下来了”,写出了父亲对我无私的爱,令人非常感动。作者就是抓住了瞬间的背影这一典型细节把对父亲的感情充分表达了出来。所以说,我们写文章运用细节描写时不但要真实,还要典型,切忌粗制滥造,不能一写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事情就是帮助老奶奶过马路、扶摔倒的老爷爷等内容。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让学生学会细节描写,这样不但能够将人物的性格特点栩栩如生地展示给读者,还能够使文章的内容更加真实、生动、有感染力。学生只要多读、多写,养成描写细节的好习惯,作文的质量就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作者单位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西里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