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2022年版,后文提到的课程标准即此版),新的方案和课程标准将在今年秋季开始执行。义务教育新课标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对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义务教育课程修订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任务和基本遵循,学科教师应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准确理解和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同时在教学中要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时代性。

构建以学科实践为依托的实践型育人方式

要以深化教学改革为突破,强化学科实践,推进育人方式变革。传统育人方式的典型特征是“坐而论道”,它以听讲、记忆、理解、练习、考试为主要活动形态,可以称其为书本型或认识型的育人方式。实践育人,则是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学习,加强知行合一,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在真实丰富的情境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科实践强调“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和实践”,是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为此各科课标在教学建议和教学提示中增加了大量实践性活动的要求,如观察、考查、实验、调研、操作、设计、策划、制作、观赏、阅读、创作、创造等。从这个角度说,落实课标就是要把这些实践性活动真正落在实处。

立足内容改革以课程结构化引领教学实践变革

课程内容改革的新动向之一就是跳出学科逻辑和知识点罗列的窠臼,以结构化的方式(如主题、项目、任务等)来组织课程内容,使核心素养落地。课程内容结构化,不仅强调学科知识结构,还强调在这样的结构中所隐含着的学生活动及活动方式的结构化,为课程内容的活化、动态化,教学活动的综合性、实践性提供内容基础。结构化的内容组织方式,凸显出不同的知识技能在学科知识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所承载的不同教育价值,提示着教学实践以整体有序、多样综合的方式来挖掘知识的育人价值。这就要求教师主动变革教学实践,从关注知识技能的“点状传输”自觉变革为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主动学习和思考,关注教学的关联性、整体性,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坚持以问题解决为出发点使深度学习在课堂发生

基于新课标的课堂教学,必然是素养立意、深度学习,聚焦三大焦点问题——进阶式目标、真实问题解决、学习性评价。进阶式目标——低阶学习目标,短期的学习结果;高阶学习目标,长期的素养目标。真实问题解决,学科教学要聚焦运用知识来做事,即解决真实问题。以“真实情境融入学科素养,任务驱动聚焦问题解决,高阶思维实现深度学习”。事实上,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当任何单一学科无法解决此问题时,需要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观念与方法解决它,并由此产生新的理解。学习性评价,是在“形成性评价”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为适应新一轮国际基础教育改革而产生的课堂评价理论及其指导下的课堂评价实践。学习性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而不是诊断学生学习结果,除了“逆向设计,评价为先”即目标之后呈现学业质量标准之外,课堂教学嵌入评价量规,类似于评分标准,在思维障碍处、学习困难处搭建问题解决或活动规则评价支架,引导学生高质量学习。

落实“双减”政策对标学业标准使评价设计更科学

“双减”政策是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战略部署,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为“双减”政策落实提供了课程政策依据和专业支撑。首先,教师要对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质量标准,学业质量标准对于教师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或者说学生学到什么程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在实际教学中学得过多、学得过难的问题,避免人为加大学习的难度、深度。其次,加强作业设计。教师要对作业类型、层次、立意精心设计,减少死记硬背、机械重复类作业,丰富作业类型,增强作业针对性,增强实践性作业,控制作业难度和数量。最后,从改革考试评价的角度,考试要基于核心素养来作为命题的出发点,注重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国家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变化,义务教育课程也在不断与时俱进,新版课程方案和标准体现了当下教育改革的风向,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学校和教师需加强自身学习,准确把握新课标的方向和亮点,以课标要求改进课程教学,实现高质量的育人目标。

图片

责任编辑:刘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