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中毕业时,我从未想过会以教师身份回归高中校园。博士毕业后,我应聘到刚成立的南方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工作。这既是教师之路的开端,也是新的学习历程的起始。

 一、关于竞赛

我的高中母校有深厚的学科竞赛传统。从高一正式入学前,我就专注于生物竞赛。最终,在老师、同学的陪伴和帮助下,我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并保送至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竞赛的经历给我大学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记忆的知识成了我进一步理解各种复杂理论的基础,让我能从整体上把握生物学科,而不是在自己所研究的小领域内闭门造车。

回到高中校园后,作为新教师的我参与了生物竞赛辅导工作。我发现,高中生物竞赛对记忆基础知识的考查几乎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知识的理解、能力的运用。目前,生物竞赛最大的特点是“文献题”,就是将前沿科研论文改编为大阅读量的背景材料,然后围绕背景材料出一系列选择题,以考查学生能否快速理解科研逻辑。在辅导生物竞赛的过程中,我也“被迫”阅读了大量文献,收获良多,成长迅速。

 二、关于课题

研究生阶段,我参与了多个课题的研究。有些研究生导师会把学生按“工序”分开,流水线生产科研论文。而我的导师更看重对学生的全方位培养,让我从课题的申请开始,完整接触一个课题的方方面面。

毕业后,作为一名高中新入职教师的我没有离开科研,更没有离开课题,还在入职培训期间就接到任务——撰写关于创新教育和未来学校的课题立项申请书,用于申请市级重点课题。当时我们几位新教师和有经验的教师一起,认真分析课题内涵、研究进展,不断地思考。我们一起熬过了一个个夜晚,最终成功立项。

学校课题成功立项给了我很大的信心,于是我开始自己申请课题,却一无所获。这让我很沮丧。在市教科院组织的新教师培训中,我有幸听到了申燕老师关于课题研究的讲座,大受启发。她认为新入职教师在教科研之路上有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零散的研究,在此之上慢慢找到自己的专长,就可以进入第二阶段即围绕相对固定的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第三个阶段是从自己的研究中提炼出研究模式,进行推广,形成团队。第四个阶段是不断迭代发展,不断自我更新。我在研究生阶段进行的研究,实际上是直接进入到第三阶段的。我的导师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模式,组织了完善的研究团队。当我离开大学来到高中,不仅研究的领域发生了改变,研究的阶段也要从第一阶段重新开始,自然会面临恐慌、迷惘。我要做的是静下心来,在教学实际中慢慢观察、不断积累。之后,我成功入选深圳市第一届先锋计划,并加入了一个优秀的课题组,进行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

三、关于听课

新入职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听课。学校给每位新入职教师都安排了教学师傅。我坚持听师傅的课,收获良多。师傅经常给我们新入职教师强调:听课是学习,决不能模仿。和他当年不同,现在网络上大量的备课、听课资源唾手可得,所以最重要的是如何真正“占有”这些资源。这绝不是下载下来就可以了,而是要思考、分析、重新组合并加以利用。

另外,我也在慢慢学习专业的听评课方法(我并非师范生,教育理论方面有所欠缺)。在听课的时候,我不仅记下师傅的教学细节,还会从专业的角度去分析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逻辑结构是什么,每一个特殊处理的目的是什么,而学生现场的反应又是什么。分析其中得失,推演其他可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累积,才是有效的听课。

成为一名教师之后,我也在生活中不断寻找可听的“课”。从B站美食博主那里,我看到了如何深入浅出分析菜谱,如何剪辑演示操作视频。以此为蓝本,我制作出了第一个生物实验演示微课。从竭力“卖课”的网络培训师那里,我看到了如何强化学生的正念。在淘宝带货主播的讨论区,我看到了激烈的师生互动方法。从激情的游戏比赛解说中,我看到了最生动的现场生成课堂图景。在相声园子里,我看到了如何用表演性的声音和肢体动作强调重点、调动群体情绪。走上了教师之路,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是教与学。

 四、关于反思

现在是我成为高中教师的第二年,前途如月未央,万事方兴未艾。我常常反思自己起步的这段历程,理论总结比较少,心得感触比较多。我们这一代青年教师,对自己的现状更加焦虑,对事业的发展更为急切,会比前人更频繁地踮起脚尖眺望未来的道路。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在教学上的稚嫩与青涩。有时,我会希望走别人走过的路,那些被长期教学实践所验证了的路。但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我也看到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之处,更希望走没人走过的路。我希望与千千万万个和我一样的青年教师一起立足基础教育,坚持教学创新,和中国的教育事业一同不断迈入新境界。

作者单位   南方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