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是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的一次“学习蜕变”与“成长跨越”,关乎儿童一生的学习与发展。科学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既是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也是幼儿园与小学“弥合断裂”、“协同创新”的教育契机。尽管当前幼小衔接工作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难题,但站稳儿童立场,以问题为导向,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而且有利于培养益于儿童终身发展的习惯与能力,为其后续的学习打好根基。

一  幼小衔接应站稳儿童立场

儿童立场归结起来是儿童观的本原问题,涉及人们如何认识和看待儿童的问题。在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情境下,儿童立场充分体现了“幼儿为本”和“学生为本”的价值导向与教育态度。儿童立场就是“自下而上”的儿童观,要求我们以儿童为教育的出发点,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学习特点,尊重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独特性,激发其内在的动力与能量,并最终促进儿童的学习与发展,而非从“成人”视角来规定或规约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真正的儿童立场就是“站在儿童的视角,体验儿童的内心世界,满足儿童的兴趣和成长的需求,以达到促进儿童发展的目的”。我们只有“基于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方式,尊重儿童对事物的观察、理解与体验,并力图从儿童的视角看待问题、发现问题,才能最大化地满足儿童的发展需求”。

尽管近年来全社会高度关注幼小衔接问题,幼儿园与小学也持续推进幼小衔接工作,但成人视角与成人思维现象依然存在,这不仅不利于减缓衔接坡度,而且可能会造成幼小衔接工作“适得其反”或“得不偿失”。我们需要正视当前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几种现实情况:第一,“有没有儿童立场”的问题。受到固有观念的影响,有一部分幼儿园与小学教师忽视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漠视或轻视儿童的“被动适应”“消极适应”等问题,甚至会在思想上依然存在“小学化”的倾向,这是影响幼小衔接工作的深层阻力。第二,“有没有正确儿童立场”的问题。尽管在价值观念层面会认可儿童立场,但有一部分幼儿园与小学教师对待儿童立场存在着“不正确、不清晰、不到位”等现象,甚至会造成幼小衔接工作中的低效或失效问题。第三,“儿童立场有没有落实”的问题。儿童立场不是停留在口头的标语,而是要有强有力的落实执行。幼儿园与小学教师需要真正站稳儿童立场,来研究、探索和推进幼小衔接,尊重规律、破解难题,不断促进儿童的学习与成长。因此,科学做好幼小衔接工作需要站稳儿童立场,就是从“没有儿童”到“发现儿童”,从“发现儿童”到“尊重儿童”,从“尊重儿童”再到“促进儿童”。

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站稳儿童立场,一方面需要幼儿园与小学在各自的入学准备与入学适应教育中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与学习特点,共同聚焦于儿童学习品质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需要以儿童立场为主线,注重衔接与协同,避免相互间的脱节或冲突。通常情况下,幼儿园不能够简单地向小学靠拢,而应将幼小衔接指向儿童的学习品质,贯彻到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全程。《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指出,“防止和纠正把小学的环境、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简单照搬到幼儿园的错误做法”。同时,小学不能够将幼小衔接工作形式化、简单化,而是要真正地将儿童置于教育的起点,自下而上地认识儿童、发现儿童、促进儿童,并结合“双减”政策的改革趋向与儿童的学习规律及特点,不断调整和优化小学一年级的课程与教学活动。这是站稳儿童立场的内在需求,更是高质量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实需求。

二  儿童立场下幼小衔接的同行接力

幼小衔接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幼儿园和小学打破隔断、携手同行的“接力过程”。这是幼小衔接工作中站稳儿童立场的根本所在,即最优化地提升儿童的学习品质,最充分地实现幼小间的专业协作。科学做好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幼儿园与小学携起手来站稳儿童立场,真正实现幼小衔接中的“同行接力”。在同行接力的过程中,小学更应了解学前教育的改革动向,顺应儿童的学习与发展规律,调整一年级的步调,优化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使一年级的入学适应教育能科学回应幼儿园的入学准备教育,实现幼小衔接的同频共振。

(一)注重衔接过程的同行接力

儿童立场下的幼小衔接重视“双向奔赴”与“同行接力”,其根本是要充分重视儿童“游戏中学、生活中学”的规律特点,注重儿童发展的连续性、整体性、可持续性。其中,幼儿园做好入学准备教育,关键是在生活化、游戏化的教育活动中,自然地、持续地调整好儿童身心发展的状态。小学做好入学适应教育,关键是用幼儿熟悉的学习方式与生活方式,促进儿童的“适应与转变”,最大程度地消除儿童的陌生体验和不适应,促进儿童以积极愉快的情绪投入小学生活。这既充分体现了对儿童的重视与尊重,也体现出幼小衔接工作的内在规律及特点,这是儿童立场的价值所在与应有之义。

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需要避免简单化的倾向,将工作重心指向儿童的学习与发展,而非当下小学教育的简单要求。在教育实践中,有幼儿园将当下小学教育环境直接“搬到”幼儿园,甚至完全按照当下小学教育的要求来规约幼儿的学习与生活。这样的幼小衔接,与幼儿园生活化、游戏化的教育方式“背道而驰”,也未必能够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甚至会产生新的“焦虑”与“困惑”。幼儿园的入学准备教育应认真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充分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将入学准备教育渗透在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全过程,从而实现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

小学的幼小衔接工作需要避免形式化的倾向,将工作重心放在减缓衔接坡度上,支持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在一年级的起始促进儿童“喜欢去上学、爱上学校、爱上教师,不畏惧学习”。在教育实践中,仍然有很多学校并没有体现真正的儿童立场,将幼小衔接工作视为一种“工作应付”,“形式上有交代”“实质上难落实”的倾向就会将幼小衔接停留在“纸上谈兵”。事实上,小学的入学适应教育既有课程上的重构,也有教学上的变革,小学教师尤其是一年级教师面临着更大的专业挑战。小学是否做好“同行者”“接力者”的准备,影响着幼小科学衔接的“最后一公里”。幼小衔接工作对小学是有切实要求和一定挑战的。小学需要站稳儿童立场,深入贯彻落实“双减”政策,顺应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课程改革,实现幼小衔接工作的系统变革。

(二)幼儿园的“入学准备”需要贯穿全程

幼儿园的“入学准备”需要整体推进、贯穿全程。一方面,坚决杜绝“小学化”的倾向,将幼儿的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有机融合,渗透到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之中,渗透到幼儿园游戏化的活动之中。另一方面,幼儿园应“秉持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将入学准备教育有机渗透于幼儿园三年保育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从小班开始逐步培养幼儿健康的体魄、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等基本素质。同时,根据大班幼儿即将进入小学的特殊需要,围绕社会交往、自我调控、规则意识、专注坚持等进入小学所需的关键素质,提出科学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实施有针对性的入学准备教育。幼儿园的入学准备教育不是单纯地为了衔接而衔接,而是与幼儿园生活化、游戏化课程的深度结合,并指向儿童的终身学习与发展。

(三)小学的“入学适应”需要全面对接

小学的“入学适应”需要系统规划、全面对接。一方面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依据,系统规划小学阶段的入学适应教育,实现一年级跨学科、跨领域的课程安排,改革教育教学方式,重视幼小衔接的“梯度减缓”,强化以儿童为主体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为每个儿童搭建成长适应的阶梯。另一方面,主动对接幼儿园的入学准备教育,组织小学教师积极参与幼儿园的入学准备活动,指导小学教师优化调整与幼儿园相衔接的班级环境,帮助儿童实现幼小衔接的“软着陆”。小学一年级的入学适应教育可以更多地关照到儿童的直接经验,采用情景化、游戏化、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同时,关注个体差异,促进他们按照自己的速度和方式逐步适应小学生活,从而支持儿童不断获得积极的入学体验。

三  基于儿童立场的幼小双向衔接策略

(一)幼小双向深度教研是幼小科学衔接的重要举措

双向互动地开展深度教研是科学推动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幼儿园与小学课程改革的内在需要。《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推动幼儿园和小学深度合作,加强业务指导,及时研究解决教师在幼小衔接实践中的困惑问题”。通过建立联合教研制度、完善共育机制、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强化科学导向,形成良好教育生态,推动科学衔接、有效衔接。小学和幼儿园需要建立学习共同体,持续加强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在儿童发展、课程、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交流,及时解决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实践中的突出问题。这也符合美国学者埃蒂纳·温格所提出的实践共同体三要素,即相互的介入、共同的事业、共享的技艺库。

事实上,幼小衔接工作的难点就在于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与小学入学适应教育的脱节和隔断。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的联动与互促,通过双向互动的深度教研,彼此理解、相互支持,聚焦核心主题与热点领域,在破解教育问题的基础上践行儿童立场,促进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幼小双方可以通过主题式、项目化等研修模式,推动幼小衔接走向深入。例如,学前期儿童基于“买卖”相关主题课程,在游戏中积累了“买卖经验”。通过主题活动能够认知货币,了解买卖方式,并能够在不同的游戏情境中灵活进行“10以内数字的分解与组合”,从而将“数字的概念”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实现有意义的学习。与之相应,一年级可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支持儿童进入超市进行调研;在学校由儿童建构“超市”,在“超市”设计、货品分类、产品宣传、买卖交易中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将生活中的数学与语文等课程学习渗透在实践活动中。上述幼小衔接的课程实践,能够立足生活实践回应儿童立场,共同指向儿童的学习与发展。

(二)形成专业共识是保障家、校、园教育同行携力的关键要素

家长、教师、学校、社会构成了一个幼小衔接的生态圈层,家长居于最中间,面临着最直接的压力与焦虑。家长群体是否具有儿童立场,是否能够正确认识幼小衔接,对儿童的入学准备与入学适应教育意义重大。幼儿园和小学要把家长作为重要的合作伙伴,建立有效的家园校协同沟通机制,引导家长与幼儿园和小学积极配合,共同做好衔接工作。通常情况下,虽然有政策保障和舆论导向,但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专业态度往往会更直接地影响到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的态度及行为。究其原因,他们是最直接面对家长的专业人士,也是最内核的生态圈层。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如果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没有专业共识,没有共同的儿童立场,没有科学衔接、协同一致的教育行为,就会造成家长的迷茫与困惑。因此,幼儿园与小学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的一致是减缓家长焦虑、促进家校园三方形成教育共同体的重要保障。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必须站稳儿童立场,重视幼小衔接工作的同频共振与持续学习,在教育探索与改革中,给家长营造科学衔接的教育生态环境。

在内核生态圈层的影响下,家校(园)共育工作也需要让家长站稳儿童立场,使家长认识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家委会等途径,及时了解家长在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方面的困惑问题及意见建议,积极宣传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政策要求,宣传展示幼小双向衔接的科学理念和做法,帮助家长认识过度强化知识准备、提前学习小学课程内容的危害,缓解家长的压力和焦虑,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积极配合幼儿园和小学做好衔接。同时,通过幼儿园及小学大量的教育实践案例,使家长能够认同幼儿园与小学关注儿童学习品质及核心素养是为儿童终身学习与发展打基础。这才能够从根本上实现多元主体间的教育合力,将幼小衔接工作与“双减”政策、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等有机结合,真正促进儿童的学习与发展。

(三)幼儿园、小学、家庭和社会多方协同是幼小科学衔接的有力保障

幼小衔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社会环境、文化、政策、制度、舆论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也需要教学研究、课程设计、教材研究、师资培训、家庭教育等多方面的努力。因此,科学推动幼小衔接,需要幼儿园、小学、家庭和社会多方力量的专业协同与相互支持。一方面系统推进儿童立场下的幼小衔接工作,积极整合多方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行政、教科研、幼儿园和小学的统筹联动,形成教育合力;另一方面建立幼小衔接的长效机制,加强规范化管理。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加大治理力度,纠正和扭转校外培训机构、幼儿园和小学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做法和行为。不断健全科学的评价机制,将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纳入幼儿园和义务教育质量评估的重要内容。这样才能够为科学的幼小衔接提供强有力的专业保障,在幼小衔接的“双向奔赴”中真正站稳儿童立场,促进儿童的终身学习与全面发展。

(本文系陕西省学前教育研究项目“家园协作背景下家庭教育科学指导的现状及策略研究”(ZdKT200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