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繁荣的优秀品质。《尚书》中就有“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劝诫,很早就把勤做与节俭享用劳动成果联系在一起。上古生产力水平低,劳动强度大,劳做艰辛,勤劳与节俭是维持生存的基本手段。墨子说:“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中国古人的聪明之处是把劳动与品性修养甚至人生悟道融合在一起进行劳动教育。《国语》:“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插秧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这样的劳动当然是幸福的,而不是异化的。

马克思认为,人具有“类本质”的特点,即人具有利用自然的意识,且为了维持生存有意识地开展劳动,这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劳动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和生产生活本身,是人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以自身的活动为中介,调节和控制其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它是专属于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人在劳动中保持着人的主体性价值,体验劳动的幸福,构建和谐共处的关系,彰显着人存在和创造的价值。

显然,劳动意识的培养必须从系统的教育开始,劳动素养要通过课程、课堂来实现。一是要培养“劳动光荣”“勤劳致富”“家勤则兴”“劳动幸福”的观念意识,使之成为勤奋的内生动力和精神仰仗——劳动是幸福的。二是要充分认识到劳动形式的多样性,不光是家庭劳动,还包括植树、参观农场、采摘水果、种植、认养、研学旅行、研究性学习、跨界学习、义工、调研、考察等,通过有趣味、形式多样的劳动激发孩子动手、动脑的兴趣,让孩子尝试劳动,学以致用,在技术劳动中喜欢劳动。三是特别要让孩子享受、分享劳动的乐趣,增强自我价值感。李大钊先生曾经说过:“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让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从事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习惯,从而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帮助孩子获得成就感、自我价值感是劳动教育的核心所在。四是每日要有劳动功课,如曾国藩一样持之以恒地督促检查,落到实处,变成一种常态化的生活方式。还要把劳动融入到人的生涯规划之中,一生坚持劳作不已。五是要把学习、劳动和奖赏结合起来。鼓励劳动是教育的目的。六是要充分认识到现代信息智能化时代的发展极其深刻地影响到劳动意识。目前,劳动教育面临一些社会不良现象的阻碍,信息俘虏了“宅男宅女们”,连维持自己生命的“造饭”劳动也少得可怜,外卖红火得不得了!部分家长的娇生惯养和越俎代庖加剧了劳动的异化和孩子劳动意识的丧失。七是把劳动教育与生命教育、保健养生、医药健康结合起来,全方位、多角度地审视劳动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孩子爱上劳动,积极劳动,幸福劳动,在劳动中健康成长。

在智能时代,劳动既是人生产的能力,又是通过对技术的利用而实现人机互动的方式。劳动是一个既古老又崭新的问题,需要人们以劳动的新形态来回答劳动的本质内涵,这是劳动教育的根本任务。

作者单位   甘肃省沁园教育培训监测评估中心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