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众所周知,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而新时代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让传统的工匠精神有了新的内涵。高职学生不仅需要有过硬的技能本领,还需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本文从工匠精神的内涵出发,从工匠精神的角度探讨了高职学生劳动教育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工匠精神 高职学生 劳动教育 策略探讨

课题: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项目“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劳动育人路径的研究与探索”(编号:SK20-14)。


引 言

我国高等教育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出现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尤其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的教育体系,因此更加强调技能的实用性,更容易受到市场的影响,对劳动教育和劳动价值观念认知不清。甚至有部分教育人员存在鄙视劳动的现象,这种扭曲的价值观念无法给高职院校的学生群体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通过探讨工匠精神视域下的劳动教育新内涵、新方法,一方面可以为高职院校打造劳动精神的校园文化,彰显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工匠精神的培育与人才培养、劳动教育并不冲突,只有结合工匠精神,健全新时代下的劳动教育体系,才能落实新课改下的立德树人任务。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的概念

1.工匠精神

从表面来看,工匠精神可以拆分为工匠与精神,是指人和精神的结合。工匠精神既要求学生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意识,也要让学生形成细致专注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工匠精神既是人工智能时代劳动者技术革新的体现,也是中国制造在转型升级中不可或缺的力量。高职院校以工匠精神来培养专业强、素质高的人才,既是自身办学特色的核心体现,也是培养社会型人才的必要途径。工匠精神作为当代劳动者的价值取向,应在高职院校以劳动教育为依托,在发展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同时,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健全人格发展。

2.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新课改以来高职院校构建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高职院校不能仅以知识和技能为主,而是应该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础,通过德智体美劳五方面的教育,强化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在高职院校传统的“学中做、做中学”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劳动教育可以通过组织劳动活动,让学生从中树立劳动思想、学习劳动知识、完善劳动技能。劳动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在新时代,劳动的内涵是通过技艺的改良和技术的革新,为社会创造价值。

3.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的本质联系

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在于对技艺的创新和对职业的坚守上,而劳动教育的核心要义在于培养拥有正确劳动理念、专业劳动技能、良好劳动习惯的劳动者,二者的本质都是通过劳动创造社会价值,无论是工匠精神还是劳动教育,都在说明劳动的重要性、劳动能为社会带来的价值,都在追求劳动技艺的创新和提升。工匠精神和劳动教育都是社会主义在当前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所不同的是,工匠精神是一种劳动文化,而劳动教育需要在实践中体现工匠精神。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下,通过工匠精神来实践劳动教育,通过劳动教育来加强学生技术技能本领的学习。通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实践能力,培育学生对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落实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

高职院校要想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就需要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劳动活动来进行。工匠精神是在不断的劳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而劳动教育也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深化,因此,在新时代的教育要求下,高职院校必须通过劳动教育、展开劳动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劳动品质,在每一个学生心中树立工匠精神,既促进学生个人的发展,也要通过学生的创新创造促进社会的发展。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教育思想的偏差、多元文化的冲击等因素,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还存在种种不足。

1.社会方面的影响

目前,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流行使高职学生的知识获取渠道不断增加,其中不仅有丰富的教学资源,还充斥着大量的错误思想。有一部分社会群体以劳动为耻,对劳动进行高低贵贱的等级划分,这种怪现象容易让学生对劳动教育产生误解,歪曲劳动的精神内涵,轻视劳动对社会的作用。

2.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缺失

(1)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理念有偏差

高职院校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很容易对劳动教育产生偏差。不少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就是打扫校园卫生、校园义工服务等,这种形式化的劳动教育课程既不能真正诠释劳动教育的内涵,反而会让学生对劳动教育产生反感。部分高职院校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过分强调突出学生的实践技能,忽视对学生劳动过程、劳动理念的教导,这种劳动教育理念很难让学生从心底里珍惜劳动成果,重视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2)高职院校的劳动实践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更多利用社会实践来代替劳动实践,社会实践虽然也可以增长学生的劳动技能,但其主旨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学生从社会实践中了解应该怎样解决问题,很少涉及劳动素养、工匠精神、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育。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对自身的教学定位并不清楚,教师用单纯理论性的说教给学生灌输劳动理念,忽视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无法在实践中真正认识劳动,亲身感悟工匠精神。

3.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不高

受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影响,高职学生片面地将学习与劳动割裂开,认为劳动与学习没有任何关系,部分学生甚至存在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思想,认为只要认真学习就可以避免在未来从事体力劳动。大部分高职学生的职业规划是工作简单、报酬丰厚,不愿意从事基层工作。因此,学生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校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部分学生推卸自己的责任,逃避劳动。这从根源上阻碍了工匠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策略探究

1.树立最新的劳动教育观念,融合工匠精神

(1)更新教师团队对工匠精神和劳动教育的认识

高职院校想要更好地培养创新型工匠,就需要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知识本位逐渐转向技术本位,放大劳动教育的影响和价值,更新教师团队对工匠精神和劳动教育的认识。高职学生是未来的创新型工匠、技能型工匠,因此,高职院校首先要强化教师团队的劳动意识,通过教师来影响学生。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让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劳动教育,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劳动教育,既要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劳动,也要让学生养成劳动意识,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教师本身需要根据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不断寻找劳动教育的新观念,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层次地掌握劳动技能,体会劳动精神。

(2)处理好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的关系

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之间的关系。工匠精神是在精神层面和理论层面对劳动教育的指导,而劳动教育是在劳动实践中对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师需要正确安排课内与课外的劳动教育,在课内为学生讲解工匠精神,让学生初步了解劳动的价值和重要意义;在课外,通过让学生参与劳动,深化学生对劳动的理解。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积极调动校内外的所有资源,通过构建劳动教育的生态格局,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养成吃苦耐劳、知行合一的优秀品质。

(3)校园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和劳动教育

高职教育的特色之一就是校企合作。作为社会的主体之一,企业也是劳动教育的育人主体。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突破传统课堂的限制,通过校园内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让学生多方面感受劳动的内涵。因此,企业可以将职业文化与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进行融合,通过共同体现工匠精神和劳动教育的内涵,让学生在正确认知职业的基础上养成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引进企业的劳动模范、劳动先进者的突出事迹和重要贡献,同时结合高职院校本身的特色,将劳动教育植入校风之中,引导学生践行工匠精神。高职院校还可以利用校园制度,通过规范劳动过程、强调劳动成果,让学生养成乐于劳动、善于劳动的品质。另外,在学习活动或实践活动中,高职院校可以发掘表现优异的学生,通过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奖励,让更多学生意识到劳动的价值。

2.完善劳动教育体系,塑造工匠精神

(1)完善课程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需要根据本身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特色等开展劳动必修课程,通过设置学分、专业技能课程和选修课程等,将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相融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展开劳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劳动的快乐,收获劳动的成果;同时构建劳动实践体系,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践平台等创设真实的劳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劳动技能;还可以通过劳动技能竞赛、职业技能比赛等方式,让学生通过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等唤起内心的劳动热情,认识到“劳动最光荣”的本质。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和高职院校需要通过磨合双方的教育理念,在专业实践中融入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岗位中体验匠心精神的内涵,增强学生对职业岗位与工匠精神的认同感。

(2)构建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在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劳动教育的成效、劳动教育的内涵构建教育评价体系,通过对教师劳动素养、学生劳动实践能力、学生劳动意识程度等进行评价,形成全员重视劳动的格局。教师可以在日常就学生的劳动过程给予评价,通过积极的鼓励和支持,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完成劳动。高职院校可以构建日常激励机制,通过评价体系对校内劳动模范给予一定的奖励。这种奖励不仅是针对学生的,还有针对教师的。通过模范教师的劳动来带动其他教师的劳动积极性,在高职院校内打造生动的劳动教育氛围。通过对学生劳模的奖励,让学生们更有活力地进行创新创造,养成新型工匠精神。

结 语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作为新时代高职教育的一部分,理应不断突破传统,依托专业实践和课外实践诠释新的劳动内涵,呈现新的劳动教育方式。依据社会发展变化加强学生的劳动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陈瑞达.推动高职通识教育改革,培育学生工匠精神[J].教育探索,2019(3):47-50.

[2]王靖.德技并修:新时代工匠精神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融通路径[J].职教论坛,2019(11):149-152.

[3]张宏,唐敏娟,赵红艳,等.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效果评价及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8):64-68.

[4]夏果平,谭德礼.内在动力激发视角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38(5):61-66.

[5]张阳,张志祥.工匠精神融入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6):15-16.

[6]朱洵,陈姣.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8):37-41.

[7]袁辉,王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策略研究[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9,18(11):15-20.

(刘然然: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