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产教融合办学模式是新时代背景下完善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势在必行。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受到了各地产业分布参差不齐、各校教学模式不同、缺乏符合地方产业特征及经济发展需要的指导性实施文件等多种原因的制约,造成产教融合办学模式发展缓慢。本文根据秦巴地区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情况,归纳区域内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产教融合的现状,构建了符合区域情况的汽修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秦巴地区 产教融合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 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安康职业技术学院院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产教融合背景下汽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编号:AZJKY2020017,课题主持人:金鹏)。


引 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为确保“十四五”规划的落实,全国各级各类高校要紧盯国家战略需求,主动肩负国家、区域、行业的使命,各级各类高校都将通过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等途径,构建创新、协调的高等教育体系。由此可见,在国家即将推进新的发展规划之时,各级各类高校深化开展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的趋势,势在必行。然而,秦巴地区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现行的产教融合模式存在着国家政策实施保障不到位、区域内汽车维修行业发展不平衡、各校师资设备差距大等困境和现实问题,导致秦巴地区区域内高职院校汽修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产教融合尚未形成完整机制和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秦巴地区跨秦岭、大巴山,交通受大山阻隔,基础设施薄弱,交通制约突出,相对封闭,存在着劳动力文化程度低、技能和经营能力不足、区域发展差异大、科技支撑乏力和产业支撑能力弱等实际问题。同时,汽车检测与维修行业需要从业人员兼具专业知识、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对新技术的学习能力,“十四五”期间急需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协同合作,打造符合区域需求、更加成熟的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新时代下秦巴地区汽修专业产教融合意义非凡

1.深化产教融合,促进区域经济良性发展

秦巴地区东起华北平原,西至青藏高原,区域内跨越秦岭、大巴山、长江、黄河等山川,地形复杂,基础设施薄弱,交通条件不便,相对封闭,劳动力文化程度低,技能和经营能力不足,区域发展差异大,科技支撑乏力,产业支撑能力弱。产教融合是教育的深化改革,深化实施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是培育适应产业转型升级,满足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根本要求的有效途径。相比于中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汽车维修产业的薄弱占比,在一些发达国家,汽车维修行业是盈利较大的行业之一,汽车行业甚至能成为部分国家的经济支柱。据媒体报道,2020年我国汽车维修行业的市场规模已超过7000亿元,国内汽车维修行业有着庞大的市场经济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深化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产教融合办学模式,可以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汽修专业的办学效果,持续保障专业人才供给,有效提高汽修从业人员的操作技术,加快促进汽修行业产品和技术的迭代升级,保证汽修行业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深化汽修专业产教融合对加快秦巴地区汽车维修行业协调均衡发展、提高区域内国民经济总量、增加就业率等都有着重大的作用。

2.深化产教融合,保障区域汽修产业蓬勃发展

据媒体报道,2021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同时,机动车保有量达3.5亿辆,全国汽车维修企业约62万余家,从业人员超过400万人。截至2021年底,陕西省机动车保有量达800万辆,省内汽车维修企业约1.3万家,需求维修从业人员约15万人。目前,陕西省内汽车行业从业人员近60万人,汽车维修行业从业人员超7万人,维修从业人员缺口约为8万人。甘肃省机动车保有量约700万辆,汽车行业总从业人员规模近55万,需求维修从业人员规模14万人,缺口7万人。此外,我国汽车保有量仍以每年10%以上的速率继续增加,全国每年需新增从业人员至少40万人,陕西每年需新增从业人员至少1.5万人,甘肃需1.4万人。陕西作为西北地区教育大省,省内职业院校每年培养的汽修人才总计不足6000人,由此可见,汽修行业的发展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有着巨大的缺口。深化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可以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汽修专业的办学效果,源源不断地保障高质量专业人才输出,促进秦巴地区汽修行业的持续良性发展。

3.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汽修专业高质量发展

多年来,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实施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日渐暴露出诸多弊端,具体表现为:学校单方面制订课程标准、实习计划、评价体系等人才培养方案,缺乏社会交流,容易产生闭门造车的现象,导致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的真实需求脱节。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学校实训条件的影响制约,学校实训设备的更新周期严重滞后,远远跟不上汽车产业新技术的应用速度,教学投入的不足造成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储备落后于新技术在行业的应用。此外,专职教师严重缺乏高质量的知识技能培训。专职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师的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技能水平。然而,高职院校一直以来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培训仅限于职业院校之间的交流,或者短期的企业参观活动,在汽车行业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长年身处院校开展常规教学的教师也暴露出知识储备落后于市场的问题,由此造成职业院校学生“学术知识落后、实践能力不足”的尴尬局面。对此,高职院校应当深化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使校方协同行业企业,根据市场的现实需求,共同打造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校方依托行业企业不断迭代的车型技术和硬件条件,实时保障学生紧跟高新技术。此外,深化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可以实现企业和校方教师定期角色互换,校方教师经常到企业跟岗实习,不断提升教师的知识量,从而增加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深化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能促进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高质量发展。

秦巴地区汽修专业产教融合的现状

1.缺乏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

当前,高校实施的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缺乏国家层面的指导性政策文件,缺少顶层设计,政策仅停留在宏观层面。秦巴地区高职院校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因为缺乏地方政府部门的规划、指导和协调,以及有效的保障体系和配套措施,在具体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时,面临着地方经济差距层次不同、师资设备基础不一、各地区汽修行业规模具有显著差距等现实状况和种种问题,到目前为止,仍未形成可以推广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各高职院校汽修专业在探索实施产教融合的过程中,难免会面临政府、高校、行业企业之间联系不深入、人力资源保障紊乱不协调、政策资金支持不明确之类的局面。秦巴地区各级各类高职院校的汽车检测与维修相关专业至今仍缺乏符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

2.产教融合的软硬件条件不足

早期的产教融合模式仅仅是简单的校企合作办学。地方高校主导教学,学生在毕业前进企业顶岗实习一学期,这样的教学模式解决了人才培养滞后于技术革新的问题。而当前的产教融合模式已经升级为区域产业与区域经济同步发展的新形态。然而,秦巴地区由于经济支撑不足,新产品和新技术应用比较滞后,区域内的汽车维修产业体现出小作坊化、分布不均的特征。各汽修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忙于盈利生存,注重眼下利益,就容易对产教融合办学模式认识浅薄,不重视,对自身在产教融合办学模式中应当发挥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忽视了符合自身需要的匹配产教融合模式的发展规划。此时,传统的汽车经销商4S店往往成为了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企业伙伴,这样一来,就加大了汽修个体企业与4S店之间的差距,提高了经济实力薄弱地区汽修企业发展壮大的门槛,使秦巴地区的汽修产业呈现出中心省会城市大企业高度集中、其他区域城市企业实力不足的失衡状态,这样的失衡状态又进一步扩大了各高职院校汽修人才培养效果的差距,形成恶性循环。这种区域产业链落后的现状,直接造成了非省会城市职业院校汽修专业产教融合“天然落后”的局面。此外,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教师或是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新人,虽然理论知识丰厚,但欠缺一线经验;又或是多年从教的老教师,缺少对前沿技术的了解。诸多原因都会不同程度地造成教师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实践技能或情感技能的培养。由此可见,因为多数非省会城市的行业产业链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产教融合的条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3.教学过程未实现真正的产教融合

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秦巴地区各职业院校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仍采取以传统教学理念为主导的办学方式,套用传统“顶岗实习”的旧模式,校方实训设备自给自足,缺乏迭代更新。学生仅在毕业前一个学期进企业实习一段时间,使之成为“教”在低年级、“产”在高年级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脱节,人才培养依旧滞后于新技术的革新,没有实现“产”与“教”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融合。此外,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政府、企业参与较少,各主体之间缺乏常规交流,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设计中缺少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教学评价方式单一,教学效果缺少外部评价等。诸多因素导致现阶段的人才培养过程并未实现真正的产教融合。

构建基于产教融合的汽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增强政策性制度保障,协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深化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要以地方政府为主导,提出设计的指导意见,制订符合各地方实际的实施方案。以2021年西安市人民政府印发《西安市深化产教融合实施方案》为例,该方案构建“6+5+6+1”的现代产业体系,从政策、金融、商业等多个方面,协同地方高校制订了“十四五”期间西安市产教融合实施规划。秦巴地区汽修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要以地方政府为主导,提高政府参与度,在汽修专业课程设计中协同职业院校以及行业、企业共同发挥主体作用。在地方政府的协调监管下,行业和院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标准制订、课程实施设计、课程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设备及实训场地建设等多方面深入合作,改进教学体系,并由第三方机构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反馈,形成良性循环的改进方案。

图1 汽修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2.共建师资保障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优化教师队伍,健全激励体系,借助行业、企业平台,定期安排教师脱岗实践,鼓励“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从行业、企业优秀技能大师中聘任兼职教师进行教学,聘请行业的资深从业者定期开展专题讲座,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前沿科学技术知识。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全行业、全方面加大实训基地建设,让学生能够接触汽车维修行业的整个产业链,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下“先教后产”的某单一工种顶岗实习的旧模式,而是贯穿学生整个培养生涯的产教融合新模式,构建全面的专业知识体系。以沿海发达地区一所省级示范高等职业院校的示范专业为例,该校测绘地理信息专业的整个实训环节在该地区地理信息行业的参与下进行,同时,院校邀请来自行业企业的师傅进校园担任第二实训教师,指导学生采集数据信息,整个实训环节既在行业的真实环境下进行,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也可以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对校方的教学方法和实训评价方式给出合理的建议,充分达到优势互补、协调育人的效果。

3.紧贴“1+X”证书制度,创新汽修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对学生学业水平的真实评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直观体现。在汽修专业人才课程体系的开发中,尝试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目标,对应开发相应的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考取相应证书,“书证融通”既能提高汽修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又能减少企业对新入职员工的培训投入,满足各方的需求。同时,探索在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中展开考核,将理论学习、实践操作、综合考核交织并行起来进行模块化学习、项目化考核,打破传统的考核方式,引导学生摈弃考前突击的学习方法,消除“书证融通”的阻碍,保证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含金量。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对《机械制图》、《Auto CAD》等科目的考核可以尝试以大作业或仿真的方式替代考试,既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又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

4.深化产教融合模式,实现多赢局面

拓展深化产教融合模式,完善校企合作方式,可以尝试允许企业独资或合资等多种模式依法参与办学,协调各方优势,积极探索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的办学模式。加大企业合作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定期开展校外劳动实践体验,从真实案例导入理论教学,增加学生对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营造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学生的技术氛围,奠定技术工匠的精神基础;尝试探索学校和企业课程学分互认模式,支持企业共同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深化产教融合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汽修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持续保障高质量从业人员的输出,还有助于促进秦巴地区汽车维修行业蓬勃壮大,保障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实现学生、企业、学校、政府共赢的汽修专业办学模式。

结 语

产教融合办学理念的提出已经过去了许多年,但由于不同专业教学模式差异大、汽修产业分布失衡、行业企业主体责任欠缺、师资保障力度不够等原因,秦巴地区职业院校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受到了多项现实条件的制约,进展缓慢。在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汽车保有数量的进一步提高,秦巴地区的汽车维修市场将面临更大的技术人才需求,深化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产教融合,意义非凡。本文结合区域汽车检测维修产业现状,尝试构建符合区域行业特征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产教融合办学模式,加强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产教融合力度,深化产教融合模式,进一步提高区域内汽车维修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服务好地方经济发展,保障职业教育良性发展,实现互利多赢的格局。

参考文献:

[1]杨飒,晋浩天.“十四五”:高等教育立足当下更将引领未来[EB/OL].(2020-11-22). https://news.gmw.cn/2020-11/22/content_34388509.htm?from=search.

[2]张禹.新时代产教融合的意义、障碍和解决途径[J].中国经贸导刊(理论版),2018(8):65-66.

[3]徐亚丹.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20)76-78.

[4]谢笑珍.产教融合:从概念改革到行动实施[N].光明日报,2019-08-13(13).

[5]孙莉莉,龚向哲.高职院校创新意识与实践型人才培养探究[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6(2):73-75.

[6]王中杰.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实践[J].时代汽车,2019(7):45-46.

(金鹏:安康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