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改革和学生特点新变化使个性化教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对于高职院校服务国家战略、回归育人本质和实现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的个性化教育改革应聚焦服务对象、内容和机制,通过目标导向、成就动机等手段激发学生的自我驱动力,结合学生成长成才的特点,创建分层引导进阶体系,完善“三全育人”机制,实现全面保障、多维评价。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 高职院校 公寓文化 重构

课题:本文系2020年陕西高校学生工作精品项目《聚焦立德树人,建设高职特色的“12433”育人工程》(编号:2020FXM4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引 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元和网络技术的更新迭代,青年学生的个性特征日趋多样,高职院校“00后”学生尤为明显。关注、尊重并顺应青年学生的个体差异,成为高职院校育人工作无可回避的话题。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出台,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的发展阶段,培养“一专多能”的个性化创新人才,成为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指南针”。育人环境的深刻变化和服务区域发展的战略定位,要求高职院校破除传统“标准化”教育范式的弊端,构建兼顾青年学生人生理想、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的个性化教育新形态。为此,探讨高职院校学生个性化教育管理的现实诉求及实现路径,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是当前高职院校需要熟思审处的重要课题。

个性化教育新形态

1.个性与个性化

个性指事物独有的特征,是相对于共性而言的。个性与共性既有区别,又有内在联系。对于个体而言,个性反映的是思想、性格、认知等因素的独特性,是区别于其他个体所独有的特征。从教育学理念来看,个性是思想、认知等共性特征在个体身上的演变和组合。因而,个性是共性基础上的“独有特征”,而共性则是个性特征上的“共同面”。

个性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其动态演变则称为个性化。“化”代表了个性演变的过程,其前提是个性,即在个体思想、性格、认知的基础上发展并成熟的活动。一般分为“内化”和“外化”。“内化”指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反映的是内在因素;“外化”表达的是教育、培养,强调的是外部干预。可见,在个性化发展的过程中,个性是前提,“化”是手段和过程,“化”既离不开个体的自我驱动,也需要教育等外部手段的引导。

2.个性化教育内涵

所谓个性化教育,是新形势下对传统“同质化”教育的承继与嬗变。传统教育强调标准化和规模性,因其“效率崇拜”而逐渐被固化为一种“惯性现实”。个性化教育新形态以实现育人价值回归为导向,结合学生的个人理想、兴趣爱好等因素,统筹“共性管理”与“个性特征”,在遵循主流价值观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独特个性,实现个体的创新性发展。

从教育的本质属性来看,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实施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是立足学生个性,推动全面发展。传统教育形态具有较高的“效率性”,但过分强调“个性服从共性”极易导致“工具人”的培养模式,使得教育偏离了人本属性。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与传统教育的矛盾愈发明显,发现差异、回应需求、回归本质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个性化教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性的教育,正是教育回归本源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同质化”教育的嬗变。

从教育的社会属性来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人”。个体作为社会成员,其个性发展是建立在社会发展共性和全面发展之上的。教育作为一项育人活动,既要遵循育人的一般规律和共性发展的要求,也要尊重不同个体的个性化需求。坚持共性与个性统一的育人理念,推动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正是教育“内化”与“外化”有机融合的体现,从这一点来看,个性化教育又是对传统教育的承继。

从个性化教育的覆盖面来看,广义上涵盖了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等多个主体的教育行为;狭义上指将个性教育理念贯穿于教育活动的目的、制度和实施全过程。本文更多地从狭义的角度分析个性化教育的目的、制度和过程等要素,即探讨建构“共性培养+个性发展”的个性化教育模式,形成高职院校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

高职院校个性化教育的现实驱动

1.新办学定位呼吁个性化教育理念

当前,“职教20条”和“双高计划”等政策的提出,为未来一段时间高职院校的办学指明了方向。从层次递进的发展定位和具体国情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但实现目标并无成型的经验可以照抄,自主创新才是根本动力。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要素,创新驱动的落脚点在人才培养上,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就是新时代国家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具体要求。复合型创新人才指学生在具备适应岗位需求的工作能力以外,还要有自主学习、整合知识、创新创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独立的个性特征。由此可见,传统灌输式、统一性的教育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遵循职业教育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实施选择式、多样化的个性化教育管理新形态已是高职院校承载国家战略和时代重任的必然选择。

2.新生源挑战急需个性化教育模式

随着高职扩招和“1+X”证书制度等文件的落地,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日趋复杂,办学形式更加多元,对其人才培养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其一,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退伍军人、新型农民等群体进入校园再学习,其价值观念、知识基础、学习习惯、性格特点和发展目标,与统招专科学生存在较大差异,很难采用统一的传统教育模式。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和诉求,针对性地实施可选择的教育模式是解决生源结构复杂情况的必由之路。其二,“职教20条”从构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开展高效职业技术培训和实现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三方面提出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渠道,从源头上提升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格局和培养路径,高职院校的育人空间更加广阔,教育形式更加丰富。在这种背景下,开展多元化教育已是大势所趋。其三,“1+X”证书制度的实施,使得学生在获取学历证书的基础上,有机会结合自身实际选择职业技能培训,实现自身价值的多元发展。因此,作为育人主体的高职院校,需要调整、优化育人模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3.新治理体系发展助推个性化教育改革

个性化教育是一项持之以恒的追求,特别是在学生多样化发展和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改革的背景下,更显得尤为必要。2018年起,成长于社会多元发展背景和信息化浪潮下的“00后”开始进入校园,他们的个性更加鲜明、张扬,更加敢于质疑权威和打破规则,多样化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情感诉求给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造成了新的挑战。然而,受限于传统思维的影响,当前高职院校仍多采用“由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方式,由于育人对象的变化,原本的部分管理方式、手段逐渐过时,育人主体迫切需要建立新的育人观和育人体系,落实到行动上,就是要在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上下功夫。当前,国家治理体系改革正在稳步推进,高职院校作为育人工作的前沿阵地,在改革的进程中责无旁贷。尊重学生的多样特征,回应学生的多元发展诉求,完善“精准育人”工作机制,提升教育管理服务效能,营造和谐、个性、发展的育人环境,是育人主体在学校治理能力提升过程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高职院校个性化教育的理性思考

1.对象:聚焦关系,自我驱动

一般而言,关系先于个体而存在。个性化教育关注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但这并非一味强调个体性,更不是倾向孤立。从某种意义来说,个性是共性的表现,共性是个性的基础,个性化教育强调的是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中的差异。个性化教育形态中,育人主体要尊重学生关系群体中的差异,创建包容性、选择性的教育活动,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质优势,回应个性成长的差异需求,又能在育人价值导向、普遍规律方面保持相对稳定。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个性化教育强调学生的能动性和选择权,尊重其个性发展诉求。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参与教育活动往往来自于性格、兴趣、环境等因素产生的自我驱动力,因而成为个性化教育实施的关键。然而,自我驱动力并非凭空产生,需要一定时期的培养和引导,其关键点涵盖了兴趣培养、目标导向、习惯养成、成就激励和环境熏陶等方面。此外,由于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尚未成熟,培养自我驱动力的过程中要着重注意导向的正确性,避免学生陷入“激励误区”和“选择困难症”。

2.内容:聚焦供给,突破限制

多元、灵活、可选择的内容体系是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标志,也是达成教育成效的关键所在。个性化教育不仅仅是“技术手段”的革新,更是聚焦面向个性和差异的“内容革命”。学生结合个性发展需求,灵活地选择活动内容,以促进自我潜能的发展。个性化教育内容应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内容的多元化。育人者要结合学生的思想观念、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和发展潜能等因素,选取相应的类特征取向,找准合适的切入点,设计“多元定制式”的内容体系,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发展需求;二是内容的灵活性。自我驱动下的个性化教育,其内容体系应当是“导向性、弹性化”的,学生有选择、规划、拓展和变换的权利,而不是在条条框框的限制里“按照别人的思路行走”,这要求育人者在活动设计过程中保持共性与个性的平衡,既能切入学生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又不会产生较多的限制;三是内容的针对性。个性化教育的内容体系设计并非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类特征”,从学生的视角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开展,切入点和开展形式要顺应学生的个性需求,达到喜闻乐见、深入人心的效果。

3.机制:聚焦“三全”,多维评价

打造个性化教育新形态,其核心在“育”,即要树立培育“生长品”的生态思维,紧扣于“人”、落细于“人”,而不是走统一工艺、统一规格的批量生产道路。可见,个性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一是要求全体教职员工都要成为“育人者”,充分挖掘教学、管理、服务等多个岗位的育人要素,实现育人无不尽责;二是要求育人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和成长成才的全过程,构建协同联动的育人机制,实现育人无时不有;三是要求育人工作覆盖到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实现育人无处不在。由此观之,构建个性化教育新形态,其关键点在于形成“三全育人”格局,具体而言就是教育主体要从“单”转向“全”,育人过程要从“分”转向“合”,育人空间从“点”转向“体”。

此外,育人评价体系作为教育成效的直接反馈,是个性化教育实施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传统的育人评价多采用统一性标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个性化教育立足于立德树人“全领域”,实施过程中需要发展多维、多元的评价体系。

差异化视角下高职院校个性化教育的实现路径

1.自我驱动:激发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自我驱动是个性化教育实施的关键,但仅仅依托个人的进取心,其效力必然无法持久,应当加以引导和激发。激发学生的自我驱动力,需要强化目标导向,加强“成就动机”,关注习惯养成。其一,强化“目标导向”,将育人工作与学生个性发展、职业发展相结合。就业与个人发展是高职院校学生最大的关切点。个体发展的“自我驱动”与其职业规划、个人规划相关联,才能产生“最强”的导向作用。高职院校要结合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关切问题,逐步构建分层分类的育人目标导向体系,引导学生确立清晰的发展路线图,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内生动力。其二,加强“成就动机”,以个性化教育项目带动学生成长。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成长需求,建立主题、内容种类多样化的阶梯递进式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引导学生建立个性化活动定制菜单,以活动“成就感”激发奋进动力。其三,关注习惯养成,提升育人效果。自我驱动,不只关乎内生动力,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优秀的习惯。个性化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习惯养成为着力点,创新运用信息资源,设计顺应学生习惯特点的教育方式和路径,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多元供给:创建分层引导进阶体系

第一,诊断个体特征。育人者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通过调研、走访、交流和共处,研判、分析学生的个性倾向和心理特征,为个性化教育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撑。

第二,构建基于成长阶段特征的育人格局。不同阶段的青年学生呈现出不同的个性特点和成长需求,个性化教育应分段实施、交叉推进。个性化的分层引导进阶体系,纵向上可从三个阶段着手,一年级侧重适应性和养成式教育,突出“学会做人”主题,二年级侧重专业技能和实践锻炼,突出“学会专业”主题,三年级侧重创新创业和顶岗实习,突出“学会做事”主题;横向上着重突出思想品德、身心健康、人文精神、学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五种素养。纵横交叉,针对“交叉环节”设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和内容,以此构建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第三,确定不同成长阶段的教育主题和活动内容。具体而言,一年级阶段可借助师生“结对”、朋辈教育等形式,开展学业规划教育、专业启蒙教育、健康成长教育、行为养成教育和感恩诚信教育等,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二年级阶段组织职业素养教育和专业实践锻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专业建设的目标优势和特色,提高学习兴趣和能力;三年级阶段构建“双创”教育平台,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活动,鼓励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3.三全育人:构建个性化教育的保障机制

第一,紧抓关键群体,助推全体参与,凝聚育人合力。以学校、职能部门、院(系)、学生党员和干部四级责任主体为依托,构建指向统一、涵盖全员、任务清晰、权责明确的全员育人机制,落实校领导联系院(系)制度、定期听课制度、校园接待日制度,开展职能部门执行力和服务标兵评选,建立院领导联系年级制度、专任教师联系班级的导师制度、班主任联系学生宿舍制度,实行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协助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助理制度,形成全员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制导力”。

第二,紧抓重点环节,打通育人链条,打造全过程育人体系。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构建“一体两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政教学模式,打造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平台,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育人作用。以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为抓手,推行教师与学生结对子,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开展思想引领、专业导航、职业规划;积极开展各种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相统一的思想政治和文化体育品牌活动,积极发挥第二课堂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三,紧抓有效载体,强化要素协同,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建立健全理想信念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美育体育教育等主题的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开展常态化安全教育,强化学生安全、法纪意识;积极开展“四进两联一交友”活动,助推党团建设、学生活动进公寓、进宿舍;推进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建设,为学生量身定制帮扶措施,提升资助育人成效;构建教育教学、宣传教育、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完善网络育人平台,加强线上线下互动衔接,推进学校、社会和家庭协同育人,充分利用各项育人资源,调动更多力量实现全方位合力育人。

第四,建立涵盖思想道德、身心健康、人文修养和学业水平等内容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扎实开展发展性评价,达到以评价促发展、促进步和促成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倪尔妍,赵鹏飞,李青,等.新时代高职个性化教育:现实诉求与未来建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7):79-83.

[2]陈学东,陈姝姝.个性化教育: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对我国素质教育的经验启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3(6):101-108.

[3]张科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高职院校个性化教学管理研究[J].职教论坛,2020,36(9):19-24.

[4]别敦荣.个性化研究生教育的认识与实践——个人经历的视角[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6):1-10.

[5]付华军,刘欣.应用型大学个性化教育:理念、取向与制度设计[J].教育学术月刊,2021(6):54-60.

[6]黄宁花,禹旭才.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依据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5):120-123.

[7]佘林茂,张新平.个性化教育时代的教育领导:背景、关切与更新[J].中小学管理,2021(1):17-19.

[8]王晓东,胡富珍.杜威个性化教育思想的中国化实践与启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8(2):150-156.

(王满良、唐景嵩: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工部)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