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手机依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过度的手机依赖影响着大学生正常的学习投入。本文通过调研分析,了解到手机依赖背景下大学生的学习投入存在三方面问题:高度的手机依赖导致学习定力不足,碎片化的知识接收导致学习深度不够,多元化的价值追求导致学习目标不清。对此,高校必须加强学风建设,营造育人文化,具体策略为:将行为养成融入学业过程,营造自律文化;将专业指引融入学业发展,培育钻研文化;将价值引领融入学业规划,厚植成才文化。

[关键词]手机依赖 大学生 学习投入 提升

课题:2021年度西安邮电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研究项目《手机依赖背景下大学生学习投入度提升研究》(编号:ZLG2021-3)。


引 言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承担着民族复兴的责任与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新时代青年要遵循“六个下功夫”,其中之一便是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求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职能,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果是检验教育的根本标准,面对新时代新形势,高校紧紧围绕党中央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新使命开展工作,着眼社会建设需要,遵循教育规律,提升育人质量和水平。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手机对于我们来说相当于“新的人体器官”,已经从简单的工具演化为社会生活的数字化载体,须臾不可离。正确合理地使用手机,是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依托移动网络技术的便捷,教育教学活动的边界在不断变化与拓展,线上线下教育已经开始深度融合。但与此同时也浮现出一些问题,如大学生沉迷网络问题。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对3000多名大学生进行了网络成瘾性调查,其中超过五分之一的人存在手机成瘾风险。过度的手机依赖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投入,导致学生学习专注度降低、学习时间被挤压、学业任务拖延、学习倦怠等情况。如何解决新情况带来的新矛盾,将大学生对手机的无效依赖转化为有效利用,预防及减少手机依赖行为对学习投入造成的负面影响,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学习投入,营造良好的学风环境,是新时代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践行立德树人使命的必然要求。

手机依赖背景下大学生学习投入的现状概述

手机依赖,简而言之就是使用者过度使用手机而产生的依赖行为,其产生原因通常有两种:一是有意识的依赖,即主动产生的依赖,是基于某方面需求,如购物、社交、出行、学习、生活等方面需要而依赖手机,这种手机依赖是我们生活日益便捷化的体现。二是无意识的依赖,即被动产生的依赖,这种依赖表现为过度使用手机且不受自己控制。已有研究及观察表明,越来越多的人存在每天无意识地反复看手机、一离开手机就会焦虑慌张等过度依赖情况。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0.11亿,使用手机上网的有10.07亿,占比99.6%;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6.9个小时,较2020年12月提升0.7个小时;网民群体中,学生群体所占比重最大,且学生群体上网时间较长。当今在校大学生作为“数字原生代”,与互联网同步成长,在享受科技发展带来便捷的同时,过度依赖手机的“低头族”在高校中也越来越多。通过手机接触到的网络世界更加自由开放,内容多样有趣,更容易吸引大学生注意,分散大学生的学习精力,同时也容易导致诸多问题,例如缺乏学习动力、厌学、为考试而学、学习氛围受到不良影响、学习纪律被破坏、迷恋手机游戏、借助网络抄袭作业、丧失深度思考能力等。2021年4月,北京师范大学刘坚、刘红云教授团队在发布的“全国首个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中指出,学生的“手机依赖症”成为教育中的“新痛点”。

学习投入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参考元素。英国高等教育研究学会将学习投入分为行为投入、认知投入和情感投入三个维度。行为投入主要指学习任务的完成、活动的参与、时间的投入等,认知投入是指在学习活动中运用的思维和心智,情感投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个人情绪。在学生实际的学习中,学习投入的三个维度是相互交错、相互影响的。高水平的学习投入能够促进学习者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管理,获得自我效能感,还能增加高阶思维能力,从而实现有效的深度学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转向互联网背景下学习投入度的研究,探讨智能化时代影响学生学习投入度的因素,如杨梅的《在线学习环境中大学生学习投入度及影响因素研究》,孙志梅、张屹的《智慧课堂环境下独立学院学生课堂投入度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聂淼的《混合学习模式下大学生英语课堂学习投入度及影响因素研究》等,这无疑反映出一个事实:大学生的学习投入度的确会受到当今智能化时代的媒介因素影响。对于大学生学习投入度提升策略的研究,学者较多关注课堂学习,提出通过合理的课程内容、有趣的课程设计、多样的课堂互动等一系列方式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投入度。对于“手机依赖”的大环境与大学生“学习投入度”这两个问题的综合探讨,少部分研究有所涉及,如高斌等认为手机成瘾与学习投入呈显著负相关,但仅是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问题,并未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在手机依赖、线上线下教学界限日益模糊的今天,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学习投入度,是我们在教育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清楚了解手机依赖背景下大学生的学习投入现状并提出相应策略,本次研究采用混合法,通过问卷调查、观察、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分析问题。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围绕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背景下的学习投入现状展开,分别从大学生使用手机设备和学习投入的情况入手,围绕手机使用的时长和用途、对自身的影响评估、学习时间投入、学习任务的完成、学习目标计划、学习情绪态度、学习氛围等方面设计相关问题,力求寻找到学习投入受“手机依赖症”影响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本次研究选择S省X市的一所普通高等院校进行实地调研。通过网络问卷对59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其中男生354人,女生240人,大一学生336人,大二学生120人,大三学生80人,大四学生58人。同时通过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状态、课堂学习投入、学生上课手机使用频率及时长、学生在社交网站的活跃度等进行观察,在观察、调研的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教师及学生各5名进行深度访谈。

通过系统性的问卷调查、线上线下观察及深入访谈发现:手机正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网络平台已使学习穿越了物理意义上的学校、课堂,丰富的网络共享资源为大学生学习、研究打开了方便之门。52.2%的学生表示学习时需要依赖手机查阅记录相关资料,从而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尤其是在新冠防疫常态化背景下,利用智能手机在线学习是一种随时随地不受约束的自由学习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可以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深化自己的学习,对于大学生克服枯燥学习的抵触心理、增强学习趣味性、提高学习主动性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有68.6%的学生表示自己的学习受到手机依赖的困扰,对于智能手机存在又爱又恨的心理,过度依赖导致大量时间被浪费,影响学习投入,甚至干扰了正常的学习生活。

手机依赖背景下大学生学习投入存在的问题

1.高度的手机依赖导致学习定力不足

调查显示,63.35%的同学每天使用手机时间在5小时以上,其中19.08%的同学手机使用时长超过了8小时。其中社交、看剧、游戏等娱乐活动占据了大量时间。88.6%的同学称自己会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关于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时长,其中只有62.6%的同学在10分钟以下,14.1%的学生在课上使用手机超过20分钟。学习行为投入表现为学习时长、努力程度、专注程度、学业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受访的大部分学生及教师表示,不分场合、不分时间过度地使用手机已成为影响大学生正常学习投入的重要因素,课堂学习从过去连续的活动变成现在“学习—看信息—学习—看信息”的断断续续的活动,学生整体呈现出学习专注度降低、学习时间被挤压、学业任务拖延、学习倦怠等情况。高度的手机依赖导致学习定力不足,面对网络上丰富有趣的信息资讯,学生很难控制住自己,从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业投入。

2.碎片化的知识接收导致学习深度不够

认知投入强调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的思维和心智,包括付出精力和努力程度等指标。在手机依赖的背景下,知识传递扁平化、学习方式轻松化、学习内容快餐化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事实,由此产生的问题之一是人们对知识理解的表浅化。对于大学生使用手机的一般用途,调查结果显示68.7%的学生使用手机微信、QQ等满足社交需求,其次是学习、查资料等学习需求。对于利用手机进行学习的同学进行具体访谈调研,大部分学生表示自己存在“百度依赖症”,遇到问题会习惯性地依赖手机,懒于思考,习惯上网找答案。手机的使用看似使学习更加方便,但过度依赖手机也使学生学习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萎缩。碎片化的知识接收导致学习深度不够,部分受访教师表示,学生面对海量信息,看似了解了很多知识,但真正内化吸收的很少。长年累月拼贴式、碎片化、肤浅化地接收资讯,不利于大学生对系统知识的掌握以及严谨思维的训练。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所担心的那样:“娱乐至死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娱乐本身,而在于人们日渐失去对社会事务进行严肃思考和理智判断的能力,在于被轻佻的文化环境养成了既无知且无畏的理性文盲而不自知。”

3.多元化的价值追求导致学习目标不清

情感投入主要指学习过程中的情绪,如快乐、厌恶、无聊等。有无学习目标及动力,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情绪。当今在校大学生多为“00后”,优渥的成长环境及丰富的生活体验使他们身上具有追求个性、注重体验、崇尚自由等明显特征,同时对于学习目标的认识也呈现出多元化。调查显示,仅有29.87%的大学生有长远明确的个人学习目标及计划,且在学习过程中有持续的动力与积极的情绪体验。74.5%的学生称自己曾对学业产生过迷茫或焦虑,48.7%的学生表示自己学习仅仅为了通过考试、获取各类证书。

信息时代,网络的低门槛使得真假、优劣、雅俗、正能量负能量等不同性质的信息交织在一起,依托技术的便捷在人们指尖广泛传播,同时网络算法也极易造成“信息茧房效应”,即一个人最终接触的信息都是自己想看的或者关注过的。这就使得一些缺乏甄别能力的大学生极易持续地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久而久之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同时,信息时代所特有的浮躁喧嚣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过度功利或模糊的学习目标使他们在学习中产生偏差行为,如投机取巧、作弊抄袭、“躺平”等。

手机依赖背景下大学生学习投入的提升对策

1.将行为养成融入学业过程,营造自律文化

要提升大学生对学习的行为投入,就要使学生面对眼花缭乱的网络信息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首先,在学风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要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作息习惯,提升大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营造自律文化。其次,教育管理者要坚持“管”“教”结合,将对手机的管理变成对学生开展教育的契机,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例如,通过完善学生日常管理细则、制定课堂行为规范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规则意识教育,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最后,教师应客观地接受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冲击,主动适应信息化变革,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创新。充分利用手机等技术手段,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督,及时对学生的学业表现给予评价反馈,以外部监督促使大学生学习投入的提升。

2.将专业指引融入学业发展,培育钻研文化

碎片化的知识接收导致学习深度不够,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大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拥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首先,教师要树立起责任意识,对于教学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不能一味地“投其所好”,以“娱乐化”、“表浅化”的知识讨好学生,要在专业性的基础上追求趣味性,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增强学习深度。其次,学校需加强对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要发挥专业人才、优秀榜样等的牵引力,为学生讲好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新成就,培育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自豪感,引导学生坚定专业成才信念,激发学生刻苦学习潜心钻研的奋斗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最后,教育管理者应积极探索新时代的教育模式,例如,可将大学生面对网络信息的选择能力,对媒介传播信息的批判能力,对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以及组织联通能力等作为参照指标,纳入大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智能化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3.将价值引领融入学业规划,厚植成才文化

多元化的价值追求导致学习目标不清,影响学生的学习投入,对此,要将价值引领融入学业规划,厚植成才文化,引导学生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对此,高校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时,作为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学业规划对自身今后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主动探索学习兴趣,做好学业规划,有效利用手机进行学习,集中精力和资源,为实现自己的学业目标、人生目标而努力。同时,面对复杂网络世界中的各种诱惑,大学生要坚持常识思维、理性思维,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谨防被不良思想迷惑,提升应对不良思想的能力。教育者要坚持把好“三观”这个总开关教育,要充分利用校园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等平台推送优质内容,扩大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大力弘扬主旋律,促进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以及道德观念上不断向上,求真尚美,引导大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信息化时代,手机等移动网络工具已经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世界的主要渠道。正确合理地使用手机,是信息化时代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作为教育者,在育人过程中必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于手机依赖背景下大学生学习投入存在的问题,要结合时代特点,积极营造育人文化,引导大学生将对手机的无效依赖转化为有效利用,预防及减少手机依赖行为对学习投入造成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张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1). http://edu.people.com.cn/n1/2018/0911/c1053-30286253.html.

[2]刘坚,刘红云.全国首个“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N].中国教师报.2021-04-28(14).

[3]贺武华.信息时代社会思潮传播及其对大学生不良影响与防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3):58-62.

[4]汪雅霜,赵畅.国际大学生学习投入度研究的进展与趋势——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的文献计量分析[J].重庆高教研究,2021,9(2):111-127.

[5]马蓉,王牧华.大学生学习投入研究的进展与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20(6):76-81.

[6]连帅磊,刘庆奇,孙晓军,等.手机成瘾与大学生拖延行为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8,34(5):595-604.

[7]庞金周.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学风建设思考——以课堂“低头族”为分析对象[J].文教资料,2015(18):90-91.

[8]郭玉欣,刘克取,凌璐,等.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调查以及对策研究——以安徽大学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8,9(3):235-237.

[9]史瑞琼.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高校手机文化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8(3):82-84.

(朱荣:西安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强蓓: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郭荣霞: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教师学院;宋飞朝:西安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