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有质量的教育是新时代下党和人民的重要诉求。积极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十四五”期间乃至未来一段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以科学学科为例,以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为基础,介绍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政策、理论、标准、框架、指标与测评工具,以及应承担的责任和作用。

一、建立和完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是教育改革的政策要求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基础教育的论述和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和《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教基〔2021〕3号)等文件,要求进一步完善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建立和完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的重大举措,对于摸清我国中小学生的发展现状、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密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等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引导聚焦教育教学质量、遵循教育规律,以全面客观的监测数据支撑教育决策、服务改进教育教学管理,促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明确基础教育质量的理论内涵是监测体系建立的前提

无论是对基础教育质量进行理论研究,还是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都首先需要厘清“教育质量”内涵,以建立可靠的理论依据。

国内外学界对“教育质量”有着多种观点与看法,可梳理归纳为三种:

教育质量是教育达成教育目标的程度。著名教育学家胡森曾提出“质量是指学校里进行某种教育活动所达到的目标程度”,认为“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用于衡量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否得以实现。

教育质量是达成既定标准或规范的特征。该观点是工业与企业管理理念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认为教育质量是指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的总和,强调制定统一权威的细则标准来对教育质量进行量化测评,具有一定的创新突破性。

教育质量是满足顾客明确或潜在需要的程度。教育应当满足客户(即学生、家长、投资教育的企业与政府)的需要,让多元主体的需求成为制定质量标准的依据。然而这一观点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带来部分问题,例如会导致学校为实现家长的需求片面地追求升学率,违反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

对“教育质量”的内涵有清醒认识,才能对我国的“基础教育质量”进行描述性定义。首先,基础教育质量的核心是学生的发展。教育虽然具有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功能,但归根到底是培养人的活动。我国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立德树人,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视角出发才最能够反映基础教育质量的本质属性。其次,学生的发展应当是全面的。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对学生发展的根本要求是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最后,学生的发展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按照教育学与生态系统理论结合的观点,学生处在四层系统之中,分别为微观、中观、外层和宏观四层系统。这些系统及因素中,有的是教育系统外部的背景因素,有的是教育过程的先天因素,有的是教育系统内部对学生发展发挥作用的因素,均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在评价教育质量时,也需对这些系统因素进行描述与衡量。

三、信效度良好的监测工具是监测结果准确的坚实保障

教育部2021年9月印发《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2021年修订版)》,明确了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监测学科领域及周期、监测对象、监测内容以及主要环节等。最主要的是该方案要求组织专家研制测试卷、相关因素调查问卷以及表现性测试工具。而信效度良好的测试卷才能监测学生在有关学科领域的发展水平,反映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保证监测结果的有效性。下面以科学学科为例,介绍科学学科监测的监测标准与监测工具。

(一)科学学科监测标准与框架

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组织的科学学科质量监测是以《义务教育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突出能力导向,重点测查学生的科学理解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思维能力,以及学生的科学学习态度与习惯。此外,结合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对学校的科学教育教学状况进行调查,以反映各地科学课程的实施状况与国家相关政策的执行情况。最终科学学科教育质量监测框架如下图所示:

由图可知科学学科教育质量监测框架包括科学理解与应用、科学思维与实践以及科学态度与责任,基于真实的问题情境评价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理解与应用”主要考查的是学生所储备的知识量。“科学思维与实践”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思维的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是针对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态度、方法等方面的评价,以及考查学生是否具备质疑创新精神和相应的科学责任感。

(二)科学学科监测指标与工具

国内外百余所相关机构的科学教育教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教育政策、教育管理等相关领域的专家以及地方教育行政人员、中小学一线教师、校长、教研员等参加了此次科学学习质量监测指标与工具的研发。研发过程严格按照标准化流程和相关规范要求进行,历经国际测评技术方法研究、国内课程与教学现状调研、监测指标研制、多轮次预试与修订等过程。具体监测指标和工具见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监测指标分为五大方面:科学学业表现、科学学习态度与习惯、科学教育教学状况、学生从事科学职业的期望以及疫情对教育教学秩序的影响。这些指标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科学能力、科学资本以及科学学校环境。

四、强化结果反馈及对教育的指导作用

在最新一轮(2021年)的全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陕西省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在科学学科中的学业表现出色。以八年级学生表现为例,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的人数比例:科学理解能力为91.7%;科学探究能力为78.8%;科学思维能力为84.8%。三项能力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7个百分点。尽管成绩令人欣喜,但为最大发挥质量监测的效果,促进陕西省基础教育发展,应进一步明确省级教育部门在质量监测的各环节中应承担的责任。

健全监测工作体系。将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纳入政府履职考核指标,建立省级统筹、区县为主的监测结果运用制度。由教育督导部门牵头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同联动,组织督学进行专项督导,督促整改数据背后反映的教育教学问题,发挥督政、督学和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合力。

完善监测组织实施。严格按照国家监测的有关规程和要求,加强对市县教育督导部门的统筹指导,充分协同基础教育、体育卫生与艺术、教师管理、教科研等部门,科学、高效地采集数据。同时结合本省特点,采取不同举措,努力实现监测全覆盖。

加强监测结果运用。可组织监测骨干力量与培养监测骨干队伍,研制并向各地市人民政府反馈监测发现的主要问题清单和监测报告,研究制订整改方案,统筹推进解决监测发现的问题,再由上一级部门监督整改落实。

作者单位: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陕西师范大学分中心;陕西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