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是中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和法治教育的基础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肩负着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要寻求德育与法治教育的“最大公因数”,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要着眼于学生的“可能生活”,更要着眼于学生当下的“现实生活”。让主体在场,引导学生展开道德与法治相关活动,促进学生形成道德与法治的具体感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的应然之举。

一、主体生活:夯实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根基

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起点,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旨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它是“预先给予的、活生生的世界”。学生置身于生活世界之中,每天与生活照面。道德与法治课堂应当链接学生的生活,回归学生的生活。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源头活水。因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采撷学生生活中的、对学生有触动、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搭建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学生生活之间的桥梁,进而深化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认知。

比如,教学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的“选举产生班委会”,很多教师都是让学生回忆印象中最为深刻的班委会选举,但这样的回忆往往容易让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陷入困境。一方面是因为班委会的产生,在不同班级有着不同的方式;另一方面是因为班委会的成立往往是在班主任的“授意”下完成的,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这样的班委会的形成是一种“规训”的结果,而不是“规则”意义的产物。这样的一种选举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容易让师生“走过场”。在教学中,笔者将聚焦点放在班委会成员身上,放在他们一天的具体事务当中,如此学生就多了一双发现的眼睛,多了一个会考量的大脑。当学生看到班委会成员维持课间秩序、组织大课间等活动时,他们会切身感受班委会成员的辛苦。一方面这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另一方面也是鼓舞、鞭策班委会成员更好地完善班级事务、工作等。通过来自生活世界的切身感受,学生对班干部的工作多了一份理解和支持,同时他们也深深感受到在生活中要自觉遵守纪律,遵守班级规约。

有学者曾说:“要将学生从鸟笼里解放出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的生活世界就是他们的广阔天地。置身于生活世界之中,学生能够展开深度的认识、感受与体验。生活世界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土壤,生活世界中的各种事件、现象都蕴含着道德和法治教育的因子。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呈现生活场景,引导学生主动介入生活,对相关的事件、现象作出分析、评判,从而发展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

二、主体实践:盘活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关键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许多教师都满足于向学生灌输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只是让学生“说一说”“读一读”,这样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强化了学生的道德认知,漠视了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好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是“坐而论道”,而且是“起而行道”。道德与法治课程从本质上说,就应当是实践的课程。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或者准实践,主体实践是盘活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关键。

道德与法治课程主编鲁洁教授指出,道德与法治课堂应当是一个引导学生去探寻生活意义的实践课堂。道德与法治课程不是也不能教会学生谋生的本领,但它能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生活。比如,教学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的“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许多教师都是向学生提供现成的材料,让他们自主研究毒品为什么会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这样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是一种被动的学习、肤浅的学习。我们所说的主体实践,当然并不是要让学生“在抽烟中戒烟”“在吸毒中戒毒”,而是要让他们学会主动搜集毒品有害健康的相关资料,让资料成为学生亲力亲为的“第一手材料”,成为“鲜活的材料”,成为“有说服力的材料”,这样的资料对于学生来说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材料,才更具公信力。

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从媒体、报纸等平台搜集关于吸烟、毒品等具有重大危害的材料。通过学生亲自搜集,他们发现所有的纸质资料和媒体视频资料都指向“吸烟危害大,吸毒危害更大”的共识。学生收集材料、呈现材料的方式丰富多彩,有学生用文字说话,有学生利用图文结合阐释,有学生收藏了网址链接,还有学生下载了相关视频等。丰富多彩的材料,让学生不仅认识到吸烟、吸毒对身心的危害,更让学生认识到吸烟、吸毒还会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在道德与法治实践中,学生“知危害,明是非”,能树立起他们“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意识。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知不是“闻知”“说知”,而是一种“实践之知”。道德与法治教学不是文字、概念的演绎,而是具体的感受与体验。通过道德与法治实践,学生能真切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的本质意义,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产生情感共鸣和认同,并将知识与行为结合起来,助推他们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三、主体感悟: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品质

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引导学生认识“我做了什么”“我可以做什么”“我应该做什么”等问题。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生活的链接,以及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践履,提升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敏感力、判断力。在主体道德与法治实践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主体感悟。主体感悟能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品质。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让他们自主进行交流、研讨、分享,从而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更深的理解。

比如,教学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时,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汉字熔铸着祖先的智慧、灵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让他们感悟汉字对世界文化的影响,进而懂得珍视祖国的传统文化。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和现代社会全球化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汉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搜集关于汉字的文化典故并进行交流研讨。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让学生轮流选择一个汉字进行介绍。通过讲述与分享,学生不仅能认识到汉字的演变历程,而且还能了解到每一个汉字背后所蕴含的动人故事。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认字、识字,而是要让学生深刻理解汉字的文化意蕴,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自觉地学习汉字文化、挖掘汉字知识。

汉字体现传统美德,汉字反映传统观念,汉字传递古代社会讯息,因而汉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美丽的汉字,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不仅是维系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汉字很早就传入周边的国家和地区,中国的周边正在逐步形成以汉字为媒介的“汉字文化圈”。通过教学,一方面让学生感悟汉字的意蕴隽永,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汉字的影响深远。通过学习,学生深刻感悟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汉字正焕发着新的活力,因此学好汉字就是做汉语言文化的传承人。

道德与法治课堂不是说教的课堂,而是生活的课堂、实践的课堂、感悟的课堂。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引领学生的实践,促进学生的反思和感悟。通过主体生活、主体实践和主体感悟,道德与法治课堂已成为立体的、动态的课堂。主体课堂的建构,旨在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的思考、探究,进而发展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主体性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让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成为最富有魅力的旅程。

作者单位 江苏省启东市东海小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