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程思政是教育部提出的教育教学改革基本方略。本文深入探究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结合专业知识用价值最小单元法挖掘思政元素、用自然辩证法凝练思政元素、通过案例引入思政元素,讨论了相关案例的实施过程,并探究了其融入途径,以期为课程思政顺利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 价值观引领 案例引用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因此,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以“全面提高人才质量”为出发点,在各专业学科全面推进,使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广大教师中形成共识。

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

1.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的根本目的

课程思政是指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的新三全育人,是各类专业课程讲授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同向同行,并相互作用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秉承着育人先育德、德才结合全面育人的理念,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兼顾成人成才教育,以实现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课程思政从本质上来讲是把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进行立德树人教育,实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专业课教师不仅要讲授专业知识,还要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进行正确引导。

2.价值观引领是课程思政的重要任务

价值观是人对事物基于一定的思维感官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是人认定事物、明辨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标准,决定着他的人生目标。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最需要教师的精心栽培和正确指导。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他们的价值取向对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因此,课程思政的重要任务就是在大学时期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价值引领是课程思政的核心。

3.协同育人是课程思政的基本理念

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程,它不是单独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实现思政教育与各类专业知识传授的融合统一,践行协同育人。协同育人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彼此孤立的“两张皮”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内涵就体现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辩证统一,课程思政正是结合大学生成长时期的特点,让思政工作规律与教书育人规律有机结合,使思政教育融入所有专业课程的每一节课堂,帮助、引导大学生成长为社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4.课程思政外延广泛

课程思政的内涵深刻,不仅肩负着立德树人、价值观引领等协同育人使命,还具有广泛的外延,不能将“思政教育”狭隘地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把课程思政简单地理解为在专业知识讲授的同时进行思政教育,课程思政应当包含以下三个层面的内容。

第一个层面:家国情怀的培养和责任担当意识的唤醒。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专业知识辨析、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时事解读党的执政理念,结合社会发展及应急事件的响应机制彰显制度优越性,培养大学生的制度认同和文化自信,唤醒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担当。

第二个层面:大学生高尚人格的培养。良好道德情操的熏陶,公序良俗、个人品质及职业道德的塑造,以及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健全人格的形成等都是课程思政的外延内容。第二个层面的内容就是要教育大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心智健全、品德高尚、举止儒雅和对国家及社会有益的公民。

第三个层面:大学生科学观的形成和锻炼。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指出,“青年时期是培养和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都要把学习同思考、观察同思考、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保持对新事物的敏锐,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善于把握历史和时代的发展方向,善于把握社会生活的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科学思维是思政教育固基强柱的基础,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课程思政这三个层面的内容是贯穿互通的关系,科学思维形成是高尚品质和家国情怀培养的基础,只有秉承科学的思维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党和国家的治国方略,只有坚持科学的精神才能正确认识自身责任,保质保量地完成历史使命。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方法

1.用价值最小单元法挖掘思政元素

所谓“价值最小单元”,即以最小价值主题为核心,设定一个包含完整教学环节的“闭环”,其中应充分考虑为达成教学效果而开展的师生互动,并将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作为教学效果评价的基础。最小价值单元就是按照课程思政的“价值”将思政元素碎片化,然后将其与具体的课程内容相结合,选择有价值的议题进行课程设计。有价值的议题是指议题既体现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又包括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具有开放性、思辨性和引领性,又能体现教学的重点、难点。

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12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可针对这12个方面的某一个点进行具体语境的拓展,将教学内容拓展为具有话题性的、一个完整的思政教育“价值”单元,并遵循认知—感悟—内化这个规律进行教学设计。以“诚信”为例,教师可由社会诚信、商贸诚信等具体化到学术诚信,提出“坚守学术诚信是现代大学生的基本操守”这个最小价值议题;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认识学术不诚信的行为及其表现,如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然后带领学生讨论引起这些现象的原因,让他们感悟不诚信带来的巨大危害,从内心深处鄙视、排斥这种行为,从而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2.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的设计者及执行者都是各专业课教师,他们有思政教育的理念,但缺乏系统的思政知识体系,有时进行价值最小单元法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可是他们了解专业,熟悉课程,便于根据课程特点及其具体内容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

例如,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都会讲到循环结构设计,循环结构就是当设定的循环变量满足循环条件时就能进入循环,执行循环体,然后返回再次判断循环条件是否成立,成立就进入循环体,不成立就跳出循环。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死循环,循环条件永远成立,但程序跳不出循环,不能正常结束,这是循环程序结构设计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结合上述课程思政外延的第二层面内容——高尚人格的形成,挖掘一个“价值最小单元”:人生需要出口,在遇到事业或情感困惑时,给自己一个出口、留一条退路,不要盲目地钻牛角点,枉费时间和精力。

3.用自然辩证法凝练思政元素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结合,它反映了自然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在技术类课程讲授中,教师往往突出强调技术的自然属性,而忽略了其社会属性,其实,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关系,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对培养正确的科技观、工程伦理观有重要意义。在工科类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可以结合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凝练思政元素。

例如,在现代物流技术中会讲授条码技术的应用,条码实现了物流信息表达的符号化,这是它的自然属性。条码技术的应用加快了物流信息的生成和识别速度,提高了信息的准确率,因此,提升了物流的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对偏远地区的物流业及电子商务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它的社会属性。教师可从其社会属性出发,引导学生认识现代物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深刻认识“技术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这一基本原理。

4.选择与国家政策、社会需求及时事热点相关的案例,引入思政元素

在专业知识模块难以挖掘有价值的思政元素时,教师可引入案例,通过案例带入鲜明的思政元素。案例的选择方法包括结合国家大事及政策选择、结合社会需求选择、结合时事热点选择等。

比如,2021年7月,河南郑州因下暴雨导致大面积积水,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各方企业及社会组织纷纷捐款捐物,其中国产运动品牌鸿星尔克以5000万元物资的捐款额荣居榜首,很快鸿星尔克发布的捐赠微博评论数就高达25.5万条,大量民众“野性消费”鸿星尔克产品。这个案例具有鲜明的思政元素,如爱国精神、企业家精神、责任与担当等,在课程思政中适时引入该案例,就可以引申出很多鲜明的思政元素。

思政元素的融入途径

1.立体多元

现代高等教育,不仅要实现知识传授,还要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塑造、健全人格的养成、专业技术的运用、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等。知识和技能传授、价值塑造和个人能力培养这几个方面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课程思政就是要求各个专业课教师在进行专业知识传授时适时引入思政元素,实现价值观引领,在传授大学生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做事、端正做人。因此,课程思政教学是多元目标的立体化统一。融入思政元素时,教师要将教学与国家大事相结合、与国际形势相结合、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相结合,有意识地去响应学生的实际问题与困惑,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能力提升与心里健康之间的有效互动,这也是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的基本要求。

2.显隐结合

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立体多元,但传授知识与技能是专业课程的主要任务,而要把大量的思政元素与各类课程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传授有机融合,就会受课时的限制。对此,教师必须精讲留白,使显性引导与隐性思索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现代混合教学提倡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即课内讲授与课外扩展相结合、显性灌输和隐性渗透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在有限的课时内使课程思政的效果发挥到最大。

3.潜移默化

现代大学生的普遍特点是: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烈,且受实用主义影响较深,传统的说教式教育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厌烦和抵触情绪。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不能为了思政而思政,把各专业课的内容与思政元素生硬捆绑,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课程思政要在不改变原有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的基本原则下,将思政元素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就像盐溶于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将思政认知内化为思政品格。

结 语

在高校全面落实课程思政,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又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结合具体课程内容进行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是每个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责。因此,教师应投入饱满的热情,不断进行实践与反思,为取得满意的成效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1-6-0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

[3]谭舒.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反思与改进——基于“价值最小单元”的探索[J].教师教育学报,2021(9).

[4]富海鹰,杨成,李丹妮等.“三全育人”视角下工科课程思政实践探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5).

[5]全国工程硕士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组.自然辩证法在工程中的理论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王璐:西安明德理工学院通识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