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融合劳动与智育、劳动与德育、劳动与美育等,进而达到以劳增智、以劳树德、以劳健体、以劳鉴美、以劳创新的劳动教育目标。本文提出的树德·立美就是要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一、从实践出发,开发劳动课程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劳动,才能养成真正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人民的品质。劳动不仅是人的生存方式,还是人的生活方式。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的一种自然、自觉、自由的活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方式。在本真性的劳动中,学生体验到的不是奴役和盘剥,而是自我本质力量的全面解放与舒展。

1.开发认知性课程

在小学劳动教育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意义、价值,这就是立足于学生经验的劳动认知性课程建构与开发的目的。我们都知道,本真意义上的劳动是对异化劳动的一种扬弃。在劳动中,人与自身达成一种和谐统一,劳动是主动化的付出,劳动是多元化的实践,劳动是情境化的探索,其中蕴含着一种探索、求真、向善、向美的精神。因此,教师要从劳动本体出发,积极开发劳动认知性课程,可以以班级黑板报、校报等形式展开,也可以以演讲比赛、讲故事的形式展开,还可以为学生讲述劳模的故事,讲述过去的劳动故事,以及对未来劳动的畅想等。通过多种方式开发劳动认知性课程,以唤醒、激活学生的劳动意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2.开发经验性课程

劳动不是纸上谈兵,劳动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作为教师可以以主题班会、主题队会等形式展开劳动与技术教学,为学生总结一些劳动经验、劳动方法、劳动技巧。还要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通过劳动,学生就会对“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有不一样的认识。

3.开发主题性课程

在小学劳动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相关节日开发主题性劳动课程,并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活动。如春节贴春联、除尘布新、置办年货,元宵节做汤圆、扎兔子灯,清明节扫墓、放风筝、踏青,端午节包粽子、做香囊,中秋节做月饼,国庆节编中国结,重阳节去敬老院慰问老人等。这些主题性的劳动课程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得专业的技能,还能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在主题性劳动课程开发中,学生既获得了更多的劳动经验,又学习了劳动人民优良的品质。

二、从树德出发,开发劳动课程

1.开发自主性课程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是什么?在我们看来,生活不是各种观念的空洞组成物,生活更不是清谈,生活应当是由多元化的劳动组成的。在劳动中,学生能认识到“厨房的秘密”,能感受到“卧室的温馨”,能体验到“阳台的生机”,能享受到“客厅的快乐”。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中,教师要积极开发自主性课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学生从中就能体验、感受劳动的快乐,能够对“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有新的认识,他们自然就会尊重他人的劳动,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了。自主性劳动课程是一种唤醒课程、一种哺育课程、一种引领课程。通过不断的劳动锻炼、磨砺,学生更加热爱劳动、向往劳动了,他们对“劳动是一种美德”有了深刻的认知。

2.开发感恩性课程

培养学生的劳动品质,是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开发感恩性课程。劳动不仅是一种能力,还是一种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优良品质。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热爱劳动的学生,一定是个懂得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尊重他人的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人是很难有感恩之心的。在感恩性课程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从“一粒米”“一滴水”到“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学会感恩,感恩家人、感恩朋友、感恩集体、感恩社会,感恩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只有学会感恩,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只有学会感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向良好的方向发展!此外,教师还要多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让学生学习烹饪美食,感受厨师的不易;让学生学习缝补衣服,感受妈妈日常生活的不易;让学生学习盆栽,感受到园林师的不易等。

3.开发幸福性课程

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养成乐观向上、克服困难的善良品性。教师开发幸福性课程时,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会感恩,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感受、体验。幸福性课程的开发,就是要让学生感受、体验劳动的美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通过有汗水、有老茧、有疲乏的劳动,人的心地才会变得温柔,也只有通过这种劳动,人才会以热忱的心去对待周围事物,劳动儿童和劳动少年对待周围人们的态度与没有真正劳动过的人是完全不同的。教师开发幸福性课程时,不仅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要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体验幸福,获得幸福感。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使其从中感受、体验劳动的酸甜苦辣。例如,教师可以在校园开辟属于学生的植物种植园,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让学生体验种植的乐趣,感受收获的美好;可以让学生在班级中轮岗,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班级管理工作的机会,使他们在参与中得到发展,获得成功;还可以鼓励学生到社区参加各种公益性活动,这样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会更加充实、更加有趣、更加有意义、更加富有创造性。此外,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劳动活动时,不仅能够完善学生的人格、锤炼学生的能力、磨炼学生的意志,还能够让学生热爱生活,收获劳动成果,体验劳动乐趣,获得精神满足。

三、从立美出发,开发劳动课程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精神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劳动观的丰富和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要自觉地从劳动立美出发,开发劳动课程。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活动,劳动的产品、作品等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1.开发跨界课程

劳动立美的内涵极其丰富,不仅包括劳动的过程美、劳动的产品美,还包括劳动的主体美、劳动的关系美等。从劳动立美出发,需要教师打破学科界限,打通学科关节,将学生的经验等融通起来进行实践。这样的课程开发,就是跨界课程开发。跨界课程开发首先是跨学科课程开发,其次是融通经验课程开发。例如,我们可以将劳动与技术课程与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美术等学科融合,让学生从中感受、体验劳动的美好。

2.开发项目课程

朱永新教授认为:“教育应该是完整的,应该塑造完整的人,让人真正成为他自己,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在教育过程中,每个人应不断和美好的、伟大的事物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寻找自我、发现自我、成就自己。”劳动与技术课程是培育人优良品质的关键课程,其关涉学生实践活动的方方面面,牵涉各门学科,是检验学生理论学习的试金石。开发项目课程有助于学生进行实践探究、质疑创新。教师开发项目化课程时,可以从劳动工具的选择、劳动方法的选用等方面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索问题解决方案、展示解决成果等。

3.开发服务课程

作为教师,要加强劳动与技术课程的顶层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命解放、舒展的劳动,不仅要“合目的性”(德),还要“合规律性”(美)。开发服务课程就是要让学生在日常劳动中形成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能用双手建设自己未来的生活。作为教师要积极开发服务课程,为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提供平台,激发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培育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总之,劳动可以美化学生的学习环境,美化学生的生活。因此,学校要科学、全面地落实劳动教育,以劳动托起中国梦,加深学生对“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认识。

作者单位 江苏省启东市寅北小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