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又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培养和提高人对自然美、社会美以及艺术美鉴别、欣赏和创造的能力,陶冶人的情懆,提高人的生活趣味,使人在思想感情上全面健康地成长。美育的基本职能是通过审美实践实现的,培养和提高人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人的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培养和社会化的训练获得的。比如,一个在原始部落生活的土著人和一个在现代社会生活的当代人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受是有很大的差异的,故而欣赏音乐要有“音乐的耳朵”,欣赏造型艺术要有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欣赏小说要有借助语言艺术进行艺术现象描述的能力。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美育的首要职能就是要引导人在审美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和提高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例如,通过美术教育,可以训练人的视觉感官和美术技能技巧,使人更好地欣赏美术作品;通过音乐教育,可以训练音乐的耳朵,从而使人更深刻地领会它的内容。同时,对自然美、社会美的理解也有赖于在美的实践中培养和提高。例如,通过参加改造自然的社会活动,领略名山大川的奇异风光,能使人深刻感受生活美、自然美的喜悦。唯有能够感受美,才谈得上鉴赏美和创造美。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广大国民审美感受能力的高低,无疑是衡量其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之一。

审美教育的第二个职能就是要培养人具有鉴赏美与丑的能力,使人能正确地理解和判断事物的美和丑,并且不断提升鉴赏美的水平。对于事物美丑的鉴赏力,是在后天的实践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鉴赏水平和修养。而且受到时代的影响,社会审美意识有明显的历史继承性,有时可能会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脚步。因此,在新时代、新环境里,旧的审美意识往往仍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影响着人的鉴赏力和审美趣味。如不用正确的美育理念予以教育和纠正,难免会产生许多美丑颠倒、以丑为美的现象,如全盘复古和崇洋媚外、追求奇巧和故作姿态的稚拙都是不健康的审美理念。只有通过正确的美育理念的确立和实践,才能使人树立起健康的审美情趣、审美标准,提升审美能力。

美育的第三个职能是培养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能力。人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同样的,人感受和鉴赏美是为了创造美。通过审美实践、审美教育所培养的创造美的能力,既包括对艺术美的创造能力,也包括对现实美的创造能力。通过美育而获得必要的审美修养和艺术技巧的训练,是进行艺术创作的首要前提。同时,美育对提高人的创造现实美的能力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从原始社会最简陋的劳动工具到今天的高、精、尖现代化设备,从原始人的山洞、茅屋到今天现代化的宏伟建筑,人类创造性的劳动成果毫无例外地包含着美的因素,而且时时刻刻对人进行着形象的审美教育。

要把美育的理论变为实践,从而取得应有的效果,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采取一定的方法。进行美育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专职,而是一项整个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在近代,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等人提倡美育,主张用美育来启发民众,改革世道人心,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见解,但当时黑暗的旧中国既没有实施美育的物质基础,又缺少必要的政治保障,所以这些提倡美育的理想并不能付诸实践。只有到了今天,才有实施和实现美育的基础和保障。实施美育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通过家庭教育实施美育

我国自古重视家庭教育。著名的《颜氏家训》就提出了“胎教”的主张,认为从女子怀孕后就要有良好的环境和教养,这是对未出世的孩子最早的身心启迪和培养。孩子出生后,就要有意识地进行美育,这种教育主张有其合理之处。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场所。家庭的格调、气氛,总是影响着每个家庭成员的情绪、思想、性格,家庭成员共同的生活习惯、爱好,还能使青少年的心理倾向趋于定型化。特别是长辈的行为常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晚辈的言行表率。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是巨大的。所以,家庭是进行美育的一个重要场所。家庭坏境的清洁、美化,生活秩序有条不紊,家庭成员间相互关心、尊老爱幼、和睦相处、团结向上的良好气氛,会使人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气质,并对丑恶的事物有较强的免疫力。相反,有些家庭不注重家庭美育,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在陈设上阔绰虚荣、杂乱无章,都影响着青少年的美育和身心成长。

二、通过学校实施美育

学校毫无疑问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场所。在学校美育中,音乐、美术、体育、语言等科目对美育有不可代替的促进作用。例如,历史课介绍民族文化的悠久历史、英雄人物的光荣事迹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地理课介绍祖国大好河山以唤起学生对祖国和大自然的热爱,这些都是美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另外,自然科学的各门课程也与美育密切相关。掌握科学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也是为了创造美。自然科学本身具备对称、均衡、秩序、多样统一的形式美的特点。所以,从根本上讲,热爱科学、丰富科学知识与追求美、提高审美修养是一致的。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便十分重视美育,把“礼、乐”这些内容排在“六艺”之首。他还重视诗和音乐的教育与陶冶性情的作用,并以美的标准去评判客观事物。他不愧为朴素的美育思想最早的实践者。音乐课程教学中,要充分挖掘音乐形象的抽象性和直观性,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增强美育效果。音乐不像造型艺术那样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感官,它是无形的、抽象的,但是它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去塑造形象。音乐形象是在声音的运动中形成的,是活跃的、发展的、流动的形象,因而对这种形象理解的可塑性极强。尽管音乐不能像绘画、雕塑那样直接再现现实中的情景,但它借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以及节奏、速度、力度,通过旋律来勾画形象,表达美的思想情感。如用音乐来描绘清晨百鸟啁啾、薄暮鸟雀归巢、高山流水、深涧野渡等。特别是在音乐教师指导下欣赏音乐史上一些著名的作品,如《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十面埋伏》《百鸟朝凤》等,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更能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美育的效果。

三、通过社会实施美育

社会实践活动造就了人的审美能力。正如马克思所说:“只是由于属人的本质的客观性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属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即感受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简而言之,那些能感受人的快乐和确证自己是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或者发展起来,或者产生出来。”在生活实践中产生了美的艺术,艺术和美的事物一旦形成,又影响和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一个人一生更为广泛、更为普遍接触的是社会生活,因而社会美育对一个人的审美意识的作用是巨大的。整个外界事物,包括对大自然的美的领略,到影(剧)院、展览馆、博物馆、名胜古迹等处去欣赏观摩都属于社会美育的范围。参加美术展览、听音乐会、参加英模事迹报告会、阅读文艺书刊、观看戏剧表演和体育比赛等,都是人乐于进行的美育实践。此外,还有社会环境绿化布置、市容面貌和市政建筑风格,也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审美意识。社会无时无刻不在对人进着审美教育。因此,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自觉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环境,有目的地进行审美教育,就能极大地开拓美育活动的天地。除了用自然美陶冶性情、用社会美进行教育外,用艺术美感染教化人的作用也是很大的,这也是社会美育的一个内容。通过艺术美来启迪、感召人追求美的理想,寓教于乐,是别的美育形式所难以达到的。如同时兼备视觉和听觉感受的戏剧、电影以及电视艺术,综合文学、表演、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多种艺术,并以此作为传达某种审美意识的方式和构成艺术形象的手段。它不仅以直观的形式影响观众的情绪、情感,还使观众置身于耳闻目睹的情境之中,以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吸引观众,引导观众对是非、美丑做出理性的判断,并去分析、思考以及追求真、善、美。

总之,人类的所有实践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真、善、美的统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人民美育水平的高低,也是这个民族和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美育起着极为重要的特殊作用。

作者单位 甘肃省武威第十九中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