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重,深入研究文言文教学,探讨文言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是,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让学生不得不把文言文列为语文学习“三怕”之一,究其原因,学生在初中阶段有三个不平凡的经历:拔高式的教学,学生懵了;无积累的现实,学生愁了;殚精竭虑的备考,学生怕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是这样说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011版新课标变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仔细研读苏教版语文教材,其编排体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二学期着重培养学生一般的阅读能力,三、四、五学期着重培养学生阅读类文章的能力,最后一学期着重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三个阶段,一条主线,互相衔接,逐步递进,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符合语文学习规律。此外,语文出版社原社长王旭明曾说:“在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国学篇目所占比重约增至35%。”因此,笔者以为,文言文教学已不能抱残守缺,因循守旧,只有深读《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研读编者意图,激发学生兴趣,积淀文言素养,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欣赏品位,立足学情,拾级而上,文言文教学才能走出一片广阔明媚的天地。

一、在诵读中亲近,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才能让他们通过背诵,从语音、词汇、句读、语言习惯等方面逐渐感悟文言文,亲近文言文,从而喜欢文言文。丁卫军、纪连海两位老师沙哑的喉咙,个性化的朗诵,学生能不为之动容吗?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中绝不会轻视这一环节,而且会贯穿始终。一是改“释文”为诵读,揣摩情感。初中阶段文言文选文编排原则,篇幅一般由短变长,内容浅显易懂,且注释丰富详细。在日常教学时,教师应把需要理解的词语、中考要求的考点等典型的活用词、多义词,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埋伏”在诵读中,在诵读中反复引导、安排学生体会人物或作者的语气腔调、情感个性,感受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把握形象特点、思想情感。例如,《郑人买履》是最值得反思的,这则寓言学生幼儿园就听过,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学过,苏教版七年级上学期又要学习。仔细想想,七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差异不大,但初中教师和小学教师在教学上区别很大,尤其是经过大循环的初中语文教师,往往会让学生谈“文”色变,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失去七年级文言文“短”“趣”的味道。所以,教学《郑人买履》时,不妨暂时淡化一词多义、文言虚词、语法结构等文言知识教学,俯下身子,依“标”教学,聚焦“趣”点,“读”字当头,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入手,读出“吾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品出回答时执迷不悟的神气,挖掘文章对那些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的讽刺意味。在诵读教学中,只有让学生读出成功与喜悦,才能激发他们遍览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唐诗、宋词、名家美文。二是变“分析”为赏读,提炼主旨。于漪老师曾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教学中与其展现自己滔滔不绝、眉飞色舞的陶醉,不如收获学生耳熟能详、出口成诵的喜悦。诵读前,教师应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情感态度等教学内容参悟设计成思考讨论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诵读中咀嚼、感悟、品味,揣摩人物对话时的语气、心理和思想,感悟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语调,把握文章主旨与作者情感。这种“任务式”有意识赏读既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激情,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诵读,更能加深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如《出师表》一文,仅那对称的句式、顿挫的音节、丰富的内容、缠绵的情感,更不用说13次提到的“帝”,7次提到的“陛下”, 字里行间作者的喜、怒、哀、乐,诸葛亮那腔感激之情,那颗赤胆忠心早已溢于“文”表。若再设计“找出文中最能体现诸葛亮历经两朝而忠心耿耿,对蜀汉兢兢业业而毫不懈怠的字词句”这样的问题,不但让学生品味了妙笔之下的好文,而且在对作者艺术技巧的品味中思想受到熏陶,文学素养、语文水平都得到了提高。

二、在积累中丰富,提升学生文言文素养

王力先生说:“要寻找一种系统性学习方法,使古书的阅读水平很快提高,这种钥匙是有的,那就是掌握常用词的常用意义。”文言文学习需要积累,没有积累,不可能学好文言文,没有量的积累,不可能有质的变化。那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积跬步,集小流,聚沙成塔呢?这是需要语文教师认真思考的课题。教学时教师教给学生总结归纳一词多义的规律,这样才能记得牢,记得多,才能内化为学生的“文言素养”。余映潮老师教文言文,不论是哪种教学方法,都会涉及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如教《狼》这一课,余老师总结了两个“敌”,三个“止”,三个“前”,四个“后”,四个“之”,四个“以”,六个“其”的用法。同时,树立大语文观,学会瞻前顾后,从量的角度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用法,删繁就简,学会调节学生学习压力。例如《陈涉世家》,文中需要识记的文言实词很多,建议教师教学时对文言字词酌情教,归类梳理、分步识记,对于“罾”“坚”一类的活用词语,一般识记,对于 “将”“数”一类的实词,重点掌握,对于“或”“间”等实词可暂时不作明确识记要求。为什么,简而言之,“数”有两种读音,在名词前读shù,如“又数刀毙之”(《狼》),在动词前读shuò,如“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这就需要区别讲解,所以重点识记;“间”虽已学过“暗地”“一会儿”“中间”“夹杂” 等多层意思,但会在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中学习“参与”这一层意思,学习《曹刿论战》时再系统归纳、重点强调。文言实虚词,活用多义词需要教师带领学生集腋成裘,积土成山,从无到有。因此,文言文教学,在确定学情,熟悉课标,体谅学生负担的基础上,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习惯,有效提炼整合文言文知识,优化学生字词句积累,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随着学生的“文”“言”储备逐年加厚,词汇量也会逐渐增加。

三、在欣赏中领会,提高学生欣赏的能力

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古诗文历经岁月的洗礼,文人墨客咀嚼摩挲,流淌着凝练的语言、悦耳的音韵,散发着崇高的思想情感,积淀了华夏灿烂的文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语文教师承担着文化传承的重任,既要弘扬传统文化精髓,还要教会学生用现代眼光审视、鉴赏文言文,体会其中的民族精神,所以文言文教学绝不能徘徊在支离破碎的字词段落之间,也绝不能虚耗在吟哦讽诵之上,而应该带领学生对这些古代诗文进行感悟、鉴赏,培养学生的淡雅、闲适的文学气质,提高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例如,《岳阳楼记》从课程设置来看,人教版设置在八年级下册,苏教版设置在九年级上册,也就是说,教学的对象是即将结束八年级学习的学生或刚升入九年级的学生,《岳阳楼记》必将承载着这样的使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与初步学会品鉴同步发展。从文本来看,这是一篇句式长短错落有致,骈散结合,语言凝练,融景美、情美、音乐美、语言美、思想美为一体的千古美文,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感受作者胸襟、抱负,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伟大抱负,促使学生思考人生,借鉴历史,弘扬传统文化。依据新课标,《岳阳楼记》教学应把“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学会欣赏”融为一体,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欣赏的空间。从练习设计的角度来看,《岳阳楼记》编排了三个课后“探究学习”,从中可以看出编者对该篇文言文所赋予的使命:探究古仁人的民本思想(练习一),体会范仲淹的伟大抱负(练习三)。其实,只要用心探究,你会发现,九年级不仅是文言文的篇幅增长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走近作者,走近作品塑造的人物,走进经典世界”,使之为圣哲的至理名言而深思,为良臣的苦口婆心而赞叹。再看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编排体系:《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等,均是人物传记,且主题为“知人论世”,单元教学目标为“朗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古人高超的劝说、讽刺艺术及强烈的家国情怀”,编写意图其一为“反复诵读,体会诗文描绘的意境。感受人物的形象特点,学习古人高超的讽谏艺术及强烈的家国情怀”。在欣赏这些高贵的精神品质中,既启迪学生的智慧,又可让学生感受仁人志士身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学生会自觉地发展健康的个性,润物无声地形成健全的人格。

汉语言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又最富有生命力的语言,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教会学生从中汲取前人创造的文化营养,不断丰富文言文教学形式,不断激发学生爱文言文、学文言文的兴趣与方法,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提高审美,真正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促使学生领略汉语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作者单位 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土桥中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