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进行学习,并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激发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与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有了兴趣,学生就会满怀热情、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我们才能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才能在教学中有所收获。

例如,笔者讲授《西游记》一课时,采用精读与跳读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前,笔者让学生自由组合演出阵容,自己制作道具及排练,并准备在课堂上进行表演。擅长绘画及美术设计的学生在黑板上画山水画,并以“《西游记》伴我成长”做背景,烘托气氛。课堂上,学生从小处着眼,以大家熟知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为例进行情节、人物分析,在《敢问路在何方》的序曲中走上讲台进行课本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表演。演出结束后,学生就自己对角色的理解进行了交流,同学之间互相评价,他们对哪些应该精读,哪些应该跳读有了更加准确的把握,他们在教师的引领下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了学习目标。在这种教学氛围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起来,他们之间的交流合作更加和谐了,他们的团队意识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二、重视培养探究精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恰当、有趣、新颖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爱上语文,乐学语文。这样的语文课才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笔者非常重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记得讲授《鱼我所欲也》一文时,有学生提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在那个年代,难以得到的食材有很多,为什么要写熊掌呢?有没有文献记载,战国时期,熊掌作为一种食材,好吃吗?熊掌还有没有别的象征意义?笔者与学生一起查阅资料、共同探究,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经过查找资料,我们发现熊掌不但很难煮熟,且味道又腥又骚,还得花费很大的功夫去做。就算做好了,味道也没有炖肘子好吃,且一般人家根本做不了。后人觉得熊掌比鱼好吃,可能是一个误解。因为在孟子之前的历史记载中,熊掌根本不是普通人吃的东西,且根本没人说过它好吃。《左传》中记载了一个吃熊掌的故事:楚成王,熊氏,名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其在位期间布德施惠,大力开拓疆域。公元前626年,太子商臣(楚穆王)率领宫中警卫军包围楚成王,并且逼楚成王自杀。楚成王请求吃了熊掌以后再死,企图拖延时间,等待外援,但商臣不答应。10月18日,楚成王上吊自杀。商臣即位,是为楚穆王。楚成王是打败齐国的一代霸主,他根本不是一个临死前还嘴馋的人,且楚国国王的姓氏是熊,老国王临死前说要吃熊掌,很可能是想借着熊掌敲打和劝诫儿子:你这么做,对得起祖宗和国家吗?

所以,我们就真正理解了在战国时期吃熊掌根本不是一个跟吃猪牛羊肉或鱼肉并列的食物选择,而是一种有象征意义的精神活动。在鱼和熊掌之间选,不是对两种美味的选择,孟子所说的是物质欲望和精神追求的选择,在物欲和精神之间,选择精神,在生命和正义之间,选择正义,这就是孟子。学生经过自主探究,有了很大收获,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自主学习目的也达到了,可谓一举多得。

学生富有探究精神,自主学习的动机就越强,他们就能够将课内知识拓展到课外去,就能够广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开发各类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自主学习渠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一直备受关注。教师将电影、电视、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语文教学中,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开发各类课程资源,搜集整理相关资料。还要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突出教学重点,并积极引导学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从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例如,在讲授七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一课时,笔者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整合作用,结合当前疫情形势,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要教学环节为: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课上在《我和我的祖国》的旋律中出示学生收集的全国抗疫图片,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本课内容;向学生介绍英雄故事,并引导学生学习英雄精神;让学生在欣赏《你的样子》中感悟并创作赞美英雄的诗歌;结合疫情期间国内、国际不和谐的声音,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明辨是非。由于课堂时间非常有限,学生分享的时间肯定是不够用的。所以,笔者鼓励学生在班级群通过视频、语音、手抄报等形式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感人故事。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了感恩,他们明白了“世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罢了”。这些活动课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学生从中感受到了中国精神,他们的思辨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及写作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四、利用微课,让学生感受到自主探究的魅力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微课作为线上教育的一种形式发展非常迅速。微课短小、精悍,人们可以充分利用各种零散、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微课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其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很多不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时间,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微课不仅能够强化、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还能够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例如,在讲授《梦回繁华》一课时,课后阅读提示学生《清明上河图》中有很多问题值得探究,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阅读《解读〈清明上河图〉》《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等,进一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课外阅读探究在教学中是一个难点,很多情况下,教师和学生并没有将其落到实处。因此,笔者与学生一起查找资料,制作了八分钟微课《〈梦回繁华〉——探究〈清明上河图〉之“清明”》。本节微课从探究《清明上河图》之“清明”的含义这个小的角度入手,抛砖引玉。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1.以上海世博会电子动态版 《清明上河图》导入,简要介绍了它的历史地位。2.以《清明上河图》局部图为例,让学生赏析图中春天的景物特征、秋天的生活环境特色,并探究关于“清明”的三种不同说法:清明盛世、清明节、清明坊。3.本课的这幅图中包含了春天、秋天的季节特点和生活图景,张择端画这幅画时有可能是把每个季节的独特风景都放了进去。无论“清明”是何内涵,都不会影响《清明上河图》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它浩瀚、严谨的构图,惟妙惟肖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此外,《清明上河图》还有许多值得探究之处。有人把这幅名画比作书画界的《红楼梦》,令人回味无穷。我们也从这幅画作中体会到了细节的感染力。几分钟的微课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在课堂上看得入了迷,有效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自主探究的魅力。

当今社会,自主学习是伴随学生成长的重要、持久的学习形态。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才能有效地管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明确自己人生发展的方向,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从而实现自我价值,成就美好人生。

作者单位 西安市第七十一中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