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双减”政策出台,指向的不仅仅是“减负”,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减轻家长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指向“育人”,育符合国家意志、民族复兴、综合国力提升的有用之人。“双减”政策的落实,是一项长期的、具体的、改革性的系统工程。本期我们邀请基础教育工作者,就如何正确理解“双减”政策的内涵和要求,如何在教育科研、教学评价、课堂教学改革、作业设计等方面进行创新和变革交流和分享经验。

——栏目主持人 孙郡霞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的落实,是一项长期的、具体的、改革性的系统工程,它指向的不仅仅是“减负”,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减轻家长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指向“育人”,育符合国家意志、民族复兴、综合国力提升的有用之人。这个落实阵地在社会,更在学校。作为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者,在落实“双减”工作中,也有一些思考与做法,与大家商榷。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学校内要减什么?保什么?加什么?

只有知道方向,才能开辟朝着方向奔跑的路径。“双减”,在学校内部,减什么?众所周知,减的是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何为过重?即超过学生心理与生理承受能力之外的任务,便为过重的任务。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经过多位专家的论证,国家出台了符合学情与年龄特点的作业管理办法与作息时间要求,并且明确规定了学生在校测试次数与测试要求,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是科学的,是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远远超过写作业时间的学习任务,便是过重的课业负担。

是否一刀切地将作业控制在规定时间内,就是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呢?个人认为,教育是因材施教的,学生在完成同样的作业时,所用的时间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单纯地为控制时间而布置作业,那就远离了写作业的初衷。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本质是什么?是巩固所学知识,是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能够学以致用。如果所布置的作业达不到应有的目的,多也罢,少也罢,都是无用的。所以,布置的作业要因人而异,实施分类布置。一般教师布置作业,基本都是面对普遍学情确保大多数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但是,学生个体因思维、习惯、对事物的认知程度的不同而出现不能完成或超速完成作业的情况。此时,就需要教师设计不同类型的作业,供学生选择。对于书写速度慢的学生,如果是学有困难的,布置少写的基础性内容;如果是思维敏捷的,布置少写但是提高思维能力的作业。对于书写速度快的学生,如果是学有困难的,多布置巩固性的基础性作业;如果是学有余力的,多布置扩展延伸性的提高性作业。无论布置哪一类别的作业,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保证知识的学会、弄懂、贯通。

这就是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我们要保证作业的质量,保证学习的质量,保证教学乃至教育的质量。

在大家都动作划一地扭转超时超重课业负担,积极探索在规定时间内如何布置作业的时候,“减负提效”随着教学实践应运而生。这是在国家政策、学校高压态势下控制住了作业布置时与量的同时,给教师群体提出的又一重大课题,“减负不减质”“减负增效”“减负保质”,无论哪一种说法,都是围绕“保教学质量”这一中心提出来的,这才是减负过程中最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如何突破“减负增效”这一重大课题?在“双减”政策落实执行以来,出现最多的观念,是“变”。改变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孩子;改变教师角色,让学生自主探索;改变课堂的讲堂形式,变成学生的学堂;改变讲课方式,变成点拨引导……诸如此类的观点多不胜举。其实,自2001年试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所有用心教书、潜心育人的教师已初步将讲堂变成了学堂,将教师课堂角色变成了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将教学方式变成了引导式、探究式、合作式,将学习方式变为思维提高、动手实践等形式。201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正式颁布之后,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观点、行为更是变化巨大。时至今日,二十年的实践,讲堂变学堂,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式早已根植每一位教师的心田。个人认为,面对新的教育形式与教育改革,我们探究的“减负增效”的核心应该在“加”字上下功夫。

这个“加”,从学校管理层面看,要在师生评价标准上加入“减负”的评价考核内容。从制度约束上,要增加与“减负”有关的规章制度;从课程设计上,要增加提高综合素质的体育、艺术、劳动教育等课程内容;从评价细则上,要增加作业布置、综合学科的评价比重,切实将综合能力的提升落到实处;从绩效考核上,“减负”的行为与“增效”的效果要相得益彰,增加两个方面的绩效考查内容。从教师层面看,要在教科研活动中加重保质增效的研讨内容。要将课堂完成的核心学习任务加入教研活动中,让每一位教师教有目标、查有方向;要将保质有效的作业设计内容加入教研活动中,让学生每一天的作业写得有实效,做得有质量;要将学段任务与阶段任务加入到教研活动中,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能力训练的练兵场,成为学业知识积累的主阵地;要将“减负增效”这一重大课题加入到教师的课题研究中,用严谨务实的精神研究出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课后巩固的方法。从课时比例方面看,要加大综合学科的课时比例,加大体育运动的深度与广度,增加劳动教育的课时与劳动教育的内容,将艺术、运动、科技、劳动融入学校教育,严格执行学科类课时比例,不加大,不加重,使更多的时间服务于综合学科教学。从学生层面看,增加学生户外活动的内容,多组织学生参与实践类活动,提升学生在书写、阅读、计算、记忆等方面的速度,从而解决低效学习、低效练习的问题。

“双减”减的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简言之,“双减”就是校内校外为学生同步减负。只有杜绝校外超标准超前授课行为,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知识的范围与深浅度才会达到统一与均衡,才不会让家长出现“不患补课,而患别人补课”的思想焦虑。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才能够回归校园,回归正常的教育轨道,实现全面发展。

其次,减与加的关键核心点在哪里?

对学生而言,减轻了课业负担,丰富了学习内容,学习是轻松而愉悦的;对教师来讲,“双减”之后,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的压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压力,教育理念、教育行为转变的压力,课后延时服务的压力等接踵而来,这些因素将会直接影响教师身心健康。那么,如何对待与处理“学生减”与“教师加”之间的关系,是缓解教师压力、落实双减任务的重要保障。

减轻学生校内课业负担,核心在作业质量与作业时间。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核心是教师教育教学的综合能力。提高教师综合教育能力,就要做好“四个加强”。

加强学生习惯养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学习者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勤于学习,教学行为才能事半功倍。加强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是“减负增效”的首要工作。只要学生课堂上认真听讲,才能实现“向课堂要质量”的目的;只有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内容,才能达到知识巩固的目的;只有学生养成自律生活、自觉学习、自发阅读或动手实践的习惯,才能实现终身学习的目的。这些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在每一节课、每一天进行持续的教育与训练,需要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间断地提醒与要求。

加强教材解读。教师要吃透教材、明确教材必须要求学生学会的知识与了解的知识分别是什么,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集中时间重点攻克学习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及时掌握课堂所学知识,做到“课课清”,确保作业巩固时的应知应会,使作业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加强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才能让学生乐于听讲。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关键在课堂教学理念提升与策略应用。减少课堂上的废话,指导学生用简单精确的方法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加深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让课堂充满生命绽放的声音,才是学生乐于参与且质量提高的课堂。

加强课后作业设计。“熟能生巧”这个词道出了重复训练的效果。以往的重复训练能够保证优等生刷题考试时对答案信手拈来,学困生虽不知其意,但因为见得多了,也能写对答案。目前,作业书写时间有了硬规定,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书写作业的目的,作业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就要在深入解读教材、深入了解学情、深入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优化组合,分层次、分对象地设计个性化、弹性化作业,科学地分层次地布置作业,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是意犹未尽与心满意足的状态,为下一次完成作业留有足够的吸引力与兴趣。

学生课业负担的“减”与教师业务能力的“加”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只有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能够与时俱进,才能在行动上落实课内增效、作业减负的目的;只有教师吃透了教材、把握了重点,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胸有丘壑,实现课堂增效、作业减负的目的;只有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多学习,多实践,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完成课堂增效、课业减负的目的。只有将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真正培养起来,才能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的课业减负目的。

“双减”政策要真正落实,学校教育必须得到家长的认可。所以,“减”的同时,要关注“加”的力度与范围,关注教师教育教学综合能力的提高,实现减负的同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才能真正让“双减”落地生根。

作者单位 陕西省延安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