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两大强有力的手臂,彼此配合,相互协调,才能让教育这条河流荡漾起青春的涟漪,才能充盈快乐与幸福的酒窝。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互有教育任务,又紧密合作的。家庭教育更多的是品德与生活教育,学校教育是知识与技能教育,这就如同一棵树的成长,家庭教育是根与土壤的培育,学校教育则是修剪花草的园丁工作。教育互有任务,相互影响,保持孩子教育的一致性,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做大做稳的关键。两种教育若配合不到位,孩子成长的环境就会出问题,所以,做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彼此配合,相互学习,一起努力,才能营造出良好的育人氛围。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乐园

家庭教育是亲情教育,赞美是送给孩子成长的第一个礼物。家庭教育中,赞美应该对事不对人,从点滴入手,以小见大,孩子的进步是从点滴小事开始的。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让孩子看到努力的方向。当孩子完成一件事情时,家长的赞美应该针对孩子付出的努力、表现的态度和努力的效果,而不是孩子的性格。赞美孩子一定要具体,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从具体细小的行为开始的。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最好的结局是成全。陪伴是最温情的教育画卷。父母不会教育不怕,不懂教育也没关系。对孩子而言,他们需要的不是奢华的物质享受,而是孤独时有人陪伴,迷茫时有人指引,成功时有人欢呼,失败时有人鼓励。而能给予他们这些的人,恰恰是每一位父母。所以,忙碌的父母们需多抽一点时间,陪孩子一起慢慢长大。

相信是孩子成长的力量源泉。相信孩子,静待花开。我们每个人都像一粒没有任何标记的种子,播种之后需要等待,看着它生长。种子一旦发芽,我们就要了解其需要,记住它的样子,弄明白它如何才会开花等问题。也许做父母的最大挑战就是要真心诚意地培育这粒种子,然后等待它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来。我们切记不要对孩子的成长有先入之见,我们必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每株植物本身都是独特的。人和人会有相似之处,但也有所不同。这样父母就会成为发现者、探索者,而不是评判家和塑造家。

父母只需花时间耐心地观察,来逐渐了解这个新生的“珍宝”。

家庭教育中,妈妈的角色很重要,如果把家庭教育比作一所学校,爸爸就如同“校长”,给予孩子的是“道”,即方向、责任、守护、力量。妈妈就像家庭教育中的“班主任”,需要更细心、更耐心、更有爱心。妈妈在家庭教育中给予孩子成长更多的在于“德”,所以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好妈妈首先“德”在“静”。妈妈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和缺点时不要慌乱,为什么?因为孩子需要母亲用良好的情绪去孕育和保护,只有妈妈看到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都不露声色的时候,才能赋予孩子内心的成长动力。妈妈情绪不稳定,整个家庭就跟着翻腾,孩子是活在妈妈这条船里的,一点点动静都会影响到孩子,破坏孩子的内心稳定,孩子单单平息自己的内心紧张情绪就要消耗很多心理能量,还能留下多少心理能量用于学习,用于自我成长呢?

其次“德”在“弱”。妈妈在孩子面前学会示“弱”。强势妈妈的孩子很难自信,孩子的自信会在这种状态里面一点一点地被削弱。能够在孩子面前示弱的妈妈,孩子的内心必然自信而坚强。学会在孩子面前示弱,就是实现对孩子的托举,处处占孩子上风的妈妈,孩子只有占下风,最后“甘拜下风”,没有一点儿竞争性,也没有一点儿动力,极端的会追求叛逆性、破坏性来完成自我的畸形成长。

再次“德”在榜样。妈妈是孩子成长的榜样,更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眼睛。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妈妈几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孩子的所有问题都要妈妈帮助解决,正因为如此,妈妈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才更独特,作用更突出,好妈妈便是孩子成长的好榜样。

学校教育是孩子成长的花园

学校教育是知识与技能的教育,更是理想与信念的教育,是培养集体意识、孕育合作理念的花园。学校教育的综合能力强,在活动中播撒知识,在合作交流中提升学生的融合能力,在应对挑战中提高孩子的竞争力,在各类比赛中使孩子收获价值感。孩子在知识的润泽中,提升道德感,吸纳法治理念;在各类训练中长知识、锻造意志、养育好习惯。

在“双减”政策推动下,学校教育更多的是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更宽阔的空间,课后服务给了孩子更多的选择,孩子的主动性在爱好与兴趣的驱动下不断得以释放与培养,快乐成长的笑靥常常挂在脸庞。

“立德树人”教育从课堂走入现实,传统节日里的各类活动无不彰显文化自信的魅力,经典诵读、国旗下演讲、主题班会、手抄报、文学社团、兴趣角等层出不穷,学校成了品德展示、习惯养成、理想树立、信念扎根的大花园。学校教育更好地为家庭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生品格的形成建功立业。

家校共育为教育赋能

实际上,家校共育依然存在失衡现象,家校合作尚且需要再努力。在“双减”政策之前,家庭教育更多的依靠培训机构提升教育质量,是典型的用金钱换成绩、用时间换愿望,家长很少关注孩子在单调的学习中的枯燥的学习体验,这些不断“刷题”的历程正一步步地磨损孩子追求梦想的恒心,甚至稀释着孩子饱满的理想能量。让学校教育成就家庭教育的“大厦”,必须在家校沟通中构建家校共育的新环境。让优秀引领优秀,让阳光照耀每个心房。

家校共育,学校要主动积极,充分发挥学校心理辅导室的作用,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排除,努力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家校共育,学校要承担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化解家校矛盾中,要有策略与方法,要有家校沟通矛盾排解的预案,要懂得用法律意识处理家校沟通中遇到的纠纷或危机。要充分利用心理辅导室与家委会的沟通机制,让家校沟通始终保持顺畅与便捷。特别是在应对家校教育中遇到的棘手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借助校外咨询机构的力量,进一步完善家校沟通渠道,不断提升家校共育的水平。努力站在家校共育的舆论高地,积极做好家校共育的细节工作、疏通工作、善后工作。

家校共育赋能教育,还必须构建好家长与学校、班主任、心理辅导中心的联系机制,家长在重视学生放学后的家庭教育外,更要做好高质量的亲子陪伴,让家庭爱的教育滋润孩子成长的心房,让孩子的内心更饱满、更快乐。家庭也是一所小学校,父母的鼓励与认可可以给孩子力量,在不断尊重孩子想法的过程中,给予孩子信心,为了家校共育的大局,家长也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孩子学习、复习、预习的好习惯,确保家校教育的连续性与一贯性。

在家校共育建设中,家长在选择学校教育的同时,就要接受学校老师、班主任的教育方法,学会配合,要理解、宽容或帮助老师,共筑家校共育的“大厦”。即使有不同意见,也要采取合理、合法的途径予以沟通。

构建家校共育的新机制,需要学校与家庭的通力合作,需要彼此的理解与支持。信息发达的时代,家校共育更便捷,更顺畅,更富生命力。最好的教育是家校共育,最好的结局是使孩子拥有成长的获得感。

作者单位: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石柱中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