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无线局域网、5G时代的到来,加速了信息的快速传播,面对突如其来的信息浪潮,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如何跟紧时代要求,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教师所关注的焦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加之统编版教材的推广使用,提倡“1+X”阅读法,所以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迫在眉睫。信息化的学习过程将会使学生对语文教材的理解更加深刻,有利于知识的迁移、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有助于学生独立评价、分析能力的提高。


在摸底调研中,我们发现制约初中生语文信息素养的因素有:一是部分教师观念陈旧,认为只有会做题、会答卷就行,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领会和贯彻不深刻。二是对于教材的利用没有创新,依照教材和教参照本宣科,对学生的阅读没有一个很好的引领,不能把教材中的新理念有效融于教学过程中。三是缺乏系统而全面的方法指导,对于信息素养的提升,理论支持相对薄弱单一。通过研究和实践,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反复摸索,最终形成了“课前预习筛选、储存信息——课中交流研讨、互换信息——课后整合运用、创造信息”的全程式信息教学模式。那么,我们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初中生语文信息素养呢?

策略一

注重发现,重视积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首先,教学中我们指导学生利用多种途径查阅获取信息。比如,网上浏览查阅、到学校的读书吧查阅、到书店查阅、阅读报纸杂志查阅、从广播电视节目中收看获取、向他人学习询问等多种途径。勤动笔墨是积累信息的好方法,我们鼓励学生在读书、读报中,有目的、有选择、有重点地简要摘录所需要的信息。其次,教会学生分类储存信息。面对大量的信息,我们采用摘抄法,把搜集到的信息在记录本上分类摘记储存,如作者生平、历史背景、重要作品、相关评述等,心中有“类”,方便今后查阅。或者运用记录法,将自己的点滴感受、观点及时记录在本子上,在捕捉信息的过程中,将原始的信息资料进行初步加工和提炼。也可采用阅读法,定期召开阅读交流会,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从阅读中获得知识、语言积累,到信息的脑部存储,通过交流促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信息库的建立,就如一张知识链接的、无形的大网一般,使信息之间有了交叉和联系,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提升了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策略二

立足教学,聚焦课堂,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阅读本身就是筛选信息的过程,而写作、表达则是处理信息的过程。所以我们从课堂入手,尝试进行专题式探究阅读,包括古诗词、现代文阅读的研究,如以作者为研读点,列举名家故事,理解作者生平及作品特点;再如研究文章的遣词造句、段落布局、巧妙构思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完成专题式的信息记录笔记,提升学生的信息能力。为了达到有效性,教师可以在起初阶段引导学生,为学生确定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让他们明白自己需要了解哪些知识,我们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给各小组分配不同的搜集任务,使学生有目的、有选择、有重点地搜集,避免信息的重复和无效。

1.依托教材,关注信息

导入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有效地导入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同时,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中国石拱桥》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导入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桥,你们见过什么样的桥?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风趣幽默地解释为‘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多么形象的解释呀!本文的说明对象就是中国石拱桥,这是个名词性偏正短语,其核心词语是‘桥’,它的基本作用是在江河之上,发挥交通作用。‘桥’字前面有三个修饰语,‘中国’明确了区域,‘石’限定了其材质,‘拱’明确了桥的形态。今天我们走进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来进一步了解拱桥。”教师对课题的分解式说明,使学生对本文的教学重点一目了然,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自然地切入主题,同时为学生后面的研读打下了基础。

2.深度教学,理解信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与目标”中规定,“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关键词的定位与提取,是信息素养最为低级的能力,直接关注文本中的关键词,提取与问题有关的文本内容,这是阅读教学中最为简单,也是信息能力的低级阶段要求。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提取信息,更重要的让学生在检索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归类或归纳,从而构建与问题有关的信息。以关键词为线,做到推理运用。当我们根据问题提取关键信息时,并没有通过推理来理解信息。学生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自己的想当然中,通过教师设置的引导性任务驱动,有利于学生揭开文本表层的信息,促使他们能探索到文本更深一层的涵义。比如,在执教《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的对比品读中,抓住“思乡”这个关键词,以关键词为点,检索中归纳。问题设置“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色?描述一下作者看到的景物及作者的情感,请你从诗人的角度,以我看到了________句式说一说”。通过指导学生抓住关键景物词语,让学生赏析诗歌,品味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主题,从而感受两首诗歌不同的思乡旋律,理解两位诗人笔触下的景物,体会不同思念故乡的乡愁、乡思,学习古人是如何将古诗里的景物色彩与思乡情感融合在一起的。我们让学生找出诗中的关键词语,使学生有了抓手,对古诗词的理解与赏析有了方法,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对于古诗情感的鉴赏和分析能力。

3.积累延伸,拓展信息

语文课堂教学的任务并不随着本节教学内容的完成而落幕,它是阅读的开始。我们的阅读教学是将学生由课内引向更加丰富的课外阅读,因此课外阅读拓展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双翼之一,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因此在教学中,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很重要。如《陋室铭》一课中,在教学活动的第三大模块,加入背景介绍,将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判官的现状呈现于课堂,结合刘禹锡此时写下的两幅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以及同时期创作的两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秋词》,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心境,完成本课的教学难点,理解和感悟作者高雅的志趣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策略三

探索活动,优化环节,激发学生信息创造力

为有效地促进学生在课内阅读教学中信息素养的提升,语文活动设计由易到难、循序渐渐,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信息再加工的创新能力。第一步制作读书卡,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用课外知识来弥补课内,促进课内知识的吸收与巩固。比如,作者的生平、主要的著作,教师布置的一些名著阅读,摘抄的语句、段落等,重点是有效获取和搜集。第二步制作读书小报,它的作用在于比读书卡的内容更加丰富,重点是对信息的处理和再加工,如一些主要故事的情节复述,包括个人的感受等。第三步开展信息交流会,交流的内容不仅有课内外的知识、名人名家名作,还涉及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热点新闻的信息交流。信息交流会的目的侧重于学生的表达,在读书小报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准确组织语言,做到语言表达简练、观点明确。不仅使学生会写,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说,将信息只可触摸的文字变得更加鲜活可观,增强了学生口语表达的信心,提高了他们对信息的筛选、再加工的创新能力。

策略四

适时评价,及时鼓励,点燃学生的信息热情

教学过程日复一日,在平淡的教学中也需要有催化剂的动力使然,让学生感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所以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热情,我们把学生制作的读书卡、读书小报进行展览,每月评出最佳的作品给予表扬,让学生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意识。同时,在交流会上我们也会评出最佳口才奖,激励学生的自主表达意愿。我们始终相信,只有让学生大胆地走出第一步,才能让他们迈出勇敢的第二步。让每个学生都乐于交流、善于表达,如此才能使其做一个有思想、会思考的独立个体。

作为语文教师,只有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紧跟时代要求,深刻认识信息在当今学习和生活中的地位,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促进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的提高,才能使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效落地。

作者单位 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教研室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