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是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等。当前阶段,小学语文文学鉴赏教学还存在文体不明、阐释不准、审美不强等问题。为此,很有必要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不断优化文体规范、意义阐释、路径优化、审美挖掘等操作策略,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文学鉴赏教学的整体效果。结合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实践,我们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了文学鉴赏教学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


一、准确把握相关概念,弄清文学鉴赏教学的角色定位

准确把握、认知文学、文学鉴赏、文学鉴赏教学三个概念,是高质量开展小学语文文学鉴赏教学的基础,便于教师从思想认知层面做好必要的准备。其一,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以想象为脉络,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情感态度的一种艺术形式。文学既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是历时与共时、此处与彼处的集合体,绝不是一成不变、封闭僵化的,其定义和特性会随着地域变换、历史演进而动态发展。因此,文学作品的意义,受到共时鉴赏差异性和历时鉴赏发展性的影响,是在历史流传中经过淘洗、得到认可的诸多阐释意义的总和。其二,文学鉴赏有别于文学批评,是正向的品读和欣赏。文学鉴赏是从属于意识领域的精神实践活动,是阅读者运用感知、理解、想象、情感、创造等心理机能阐释和把握文学作品中塑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的社会生活和表达的情感态度,从而获得审美享受、拓宽视野广度、实现自我改造的精神实践活动。其三,文学鉴赏教学包括教和学两种立场:一种从“以教导学、教服务于学”的角度出发。课程与教学专家王荣生教授强调,语文教师在文学鉴赏教学中主要实施引发、带领、教练三种指导行为,要站在作品的背后、站在学生与作品的中间、站在学生的身边。另一种从“以学定教、学检验教”的角度出发,强调学生在文学鉴赏过程中主要经历感觉性阅读、反思性阅读、研究性阅读三个阶段,分别指向语言表层的直接感知、情感意象的联结和创造、作品社会价值与教化作用的自我观照。

二、差异对待不同文体,找准文学鉴赏教学的打开方式

准确把握文体特征,是开展文学鉴赏教学的第一原则。文体规律,对文学作品鉴赏的内容、方法和过程有着相对稳定的内在规定性,可以使我们更为便捷、精准地切入文本、分析意象、感受语言、陶冶情操。这也意味着不同的文体,需要不同的阅读视角和鉴赏方法,否则可能陷入千篇一律、简单机械、让学生腻味的尴尬境地。这就需要语文教师避免出现“教学文体”取代“文学文体”的做法,而是遵循文体规律,增强文体意识,把握文体特征,采取高度匹配的个性化方法,引导学生与文学作品发生深度对话。概括地说,如果是小说作品就以小说的样式打开,如果是诗歌就以诗歌的样式打开,以便更加高效地开启学习之旅。具体来讲,散文的文体特征主要是“形散而神聚、散漫而有序”,诗歌的文体特征主要是“语言凝练、意象丰富、节奏感强、情感饱满”,小说的文体特征主要是“主旨宏大、叙事深刻、情节曲折、人物丰满”,而戏剧的文体特征主要是“代言体、舞台性、冲突明显、情节紧凑”。

例如,在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下册《匆匆》这一散文的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取调换顺序的鉴赏办法,布置“可不可以将第1节和第2节、第3节和第4节相互对调,为什么”的思考题,并给予学生充足时间经历阅读、思考、讨论和分析的语文学习实践。通过这个“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引导学生敏锐感知4个小节之间不可以随意调换顺序,因为这一段落的结构安排遵循着“从困惑到反省、惋惜再到追问”的情感脉络,暗含了“先急、后缓、转急、再缓”的节奏变化。随后,教师又乘势追问:“有哪些反映匆匆的语句最能拨动你的心弦,请你在文中圈画出来。”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散文“形散而神聚、散漫而有序”的鲜明文体特征。

三、多样阐释文本意义,拓展文学鉴赏教学的视域空间

多元阐释文本、准确理解文本,是开展文学鉴赏教学的前提条件。文学作品是开放性的、具有多样阐释可能、可能生发多重意义的“话语场域”,其根本立场在于以“文学的姿态”阐释文学作品的文本内容。其阐释意义往往是创作者视域与阅读者视域融合作用的结果,而其中起决定性意义的是作者的“前理解”或“主体观照”,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又被称作“阅读期待”或“阅读视野”。在文学作品意义的阐释上,需要突出人文因子和精神价值,避免陷入工具至上的误区,但也要遵守“有规则的自由”,预防多元解读异变为漫无边际、不受约束的随意阐释。

例如,在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秋晚的江上》这一现代诗的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领学生注意把握现代诗歌的发展趋势,感受“五四浙江四杰”刘大白的诗人气质与创作风格;抓住“残阳、芦苇、倦鸟”等关键词句,配上轻音乐自主诵读,从中体悟倦鸟回巢这一画面中蕴含着明快喜乐的情感基调;透过“妆成红颜、驮着斜阳”等关键词句,赏析运用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写景的特色表达,引导学生将生活体验和想象世界结合起来。通过鉴赏式教学和创造性对话,带领学生一边诵读42字7行的短小诗歌,一边想象拓展之后的丰富画面,激活和拓宽学生的阐释视域,体会诗歌典型环境描写、人物情感抒发、思维跳跃发散的特点,引导学生用心领略诗歌的形式美、音律美、节奏美和寓意美。

四、系统优化鉴赏路径,强化文学鉴赏教学的专业支撑

选择和优化鉴赏路径,是开展文学鉴赏教学的专业支撑。接受美学和阐释学强调,阅读者在文学作品和文本意义建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哲学解释学又认为,接受和理解是阅读者视界与文本视界相互作用、再度创造的融合过程。综上,文学鉴赏教学可以理解为教师立足学生的既有经验和欣赏水平,积极拓展学生的期待视野,引导学生鉴别与赏析不同文学作品在语言、形象、情感、思维等方面的个性特质。

例如,在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穷人》这一外国小说的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依据《穷人》所在小说专题第四单元的两点提示“关注情节和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和“发挥丰富想象,创编生活故事”,联系五年级下册阅读经典第二单元的《口语交际:我们都来演一演》的学习经历,考虑到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远离于(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环境,选择课本剧表演的方式,引导学生经历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局部体味矛盾冲突、整体领悟人物形象的文学鉴赏全过程。在课本剧表演中,教师应启发学生摘录文本中现成的有关桑娜、渔夫两个核心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的语句,补白能够反映渔夫家庭穷困窘迫的环境,以及夫妻俩宁可自己“熬”生活也要抱回孤儿的相关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通过身临其境、惟妙惟肖的表演,学生将自己对于小说人物和作品主旨的个性化理解,通过“即使挨骂,也值当”“皱起眉、搔搔后脑勺”等语言和肢体动作表现出来。

五、充分挖掘审美功能,落实文学鉴赏教学的核心价值

发挥审美功能、增强审美修养,是文学鉴赏教学的核心价值所在。文学鉴赏不同于文学批评,其本质是对文学性的正向评鉴和赏析,可以看作是一种感知美、发现美、分析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艺术认知和审美过程。开展文学鉴赏教学,第一原则是秉持“文学的姿态”,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领略文学作品的审美世界,挖掘不同文体、不同主题文学作品在语言、情感、思维、文化、意境等方面“美”的元素。

例如,在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从军行》这一古诗的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唐代诗歌的语言表征和表达特色,感知“七绝圣手”王昌龄的人生经历和诗作风格,初步比较古代诗与现代诗在语言形式、音律节奏、意象意境、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异同之处;品味卫边将士、穿金甲、“孤城”玉门关、西域楼兰城等意象,想象边将百战图的画面,内化迁移悲凉壮阔的情感基调;紧扣青海湖、玉门关、暗雪山、楼兰城等地名,感受西北边陲的恶劣生存环境,体会先景后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抓住孤城遥望、穿金甲、终不还等语言,透视边疆将士思念家乡却又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最后,师生共同梳理、发现诗歌的一、二句到三、四句的大转折,虽然战斗频繁、环境恶劣,但将士们誓言铿锵、卫国情坚,高度体现了王昌龄借助典型环境抒发人物感情的写作风格。

文学鉴赏教学既指向于文学作品共有的思想性、艺术性、情趣性、想象性等特征,也指向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不同文体的个性特点。而学生在文学鉴赏过程中先后经历感觉性阅读、反思性阅读、研究性阅读三个认知阶段,分别完成语言表层的直接感知、情感意象的联结和创造、作品的社会价值与教化作用的自我观照三个层次的目标任务。经实践检验,顺应学生认知的三个阶段,把握教师指导的三个角色,从差异对待不同文体、多样阐释文本意义、系统优化鉴赏路径、充分挖掘审美功能等四个方面着力,能够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文学鉴赏教学的整体效果,全面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文化底蕴、精神境界及审美修养,实现既“立言立文”,又成才成人的双重目标。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泰州医药高新区第一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