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是:“阅读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就要求学生在小说阅读理解中能对人物进行准确到位的分析。开展小说人物出场研究,就是让学生学会分析人物性格,这也对学生的人物写作产生积极影响。本文主要从不同人物的出场方式开门见山、借景抒情、照应伏笔、烘云托月四个方面来探究出场技巧。


我国传统戏曲艺术非常讲究人物的出场亮相,出场效果好,为全曲奠定一个好的基础,出场效果不好,观众就会失去继续看下去的兴趣。写人的文章如果能让人物恰到好处地走出来,整篇文章也就成功了一半。得体的出场方式不仅代表的是人物独特的精神面貌,还可以使小说内容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人物出场之所以难,是因为作者不仅要给主要人物一个神似的速写,还要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人物出场艺术手法。不管是古典小说还是现代小说,我国许多作家都非常重视人物出场,采用各种技巧为人物出场造势。那么,小说人物出场有哪些技巧呢?

一、开门见山,以貌取人

这是最常用的人物出场,不拐弯抹角,一开篇,人物就走出来,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鲜明地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为后文的写作奠定基础。

(一)语言动作神态刻画人物形象

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瓦西里神父的出场。“气势汹汹”“凶恶”“紧盯”等词语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凶猛、野蛮、残暴的神父形象,不禁让我们担心起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有这么一个可怕的老师,主人公的命运又会是怎么样的呢?

(二)外貌描写暗示人物性格

如《骆驼祥子》中虎妞出场。他自居老虎,可惜没有儿子,只有个三十七八岁的虎女——知道刘四爷的就必也知道虎妞。她也长得虎头虎脑,因此吓住了男人,帮助父亲办事是把好手,可是没人敢娶她做太太。她什么都和男人一样,连骂人也有男人的爽快,有时候更多一些花样。刘四爷打外,虎妞打内,父女把人和车厂治理得铁筒一般。

虎妞一出场便以她长相丑陋,是个“三十七八岁的虎女”,和父亲刘四一样“也长得虎头虎脑,和别人对话还时不时露出两个越老越结实的虎牙”,这一外貌形象直接暗示了她的“虎性”,“她什么都和男人一样,连骂人也有男人的爽快”,更是对她“虎性”的诠释,如此描述不得不使人有些望而生畏的感觉。在这个第一印象的感官驱使下,也让读者对其为人处世产生兴趣。

(三)心理描写设置悬念

如《简·爱》中勃洛克赫斯特出场。“谁会找我呢?”我一边心里暗想,一边用双手转那很紧的门把,转了一两分钟还转不开,“屋里除了里德舅妈,我还会见着谁呢?——是个男人还是女人?门把终于转动,门开了,我跨进门去,恭恭敬敬行了个屈膝礼。说这话时,我抬起头来。照我看去,他是一位很高大的先生,不过我自己当时实在也太矮小。他五官粗大,而且不只五官,整个身架都显得古板、严峻。我从壁炉地毯上走过去,他让我端端正正站在他跟前。这时,我们俩几乎是面对面,他有着怎样一张脸啊!他的鼻子多大!还有那张嘴!瞧那牙多大啊!

这是一个非常绝妙的出场设计,先是两个猜想,放慢了进程,制造了悬念。接下来,作者先后写了三次看。第一次看,是抬头看,是远看,在简·爱的眼中他像一根黑柱子,这是写总体的感觉——冷酷。第二次看,也是抬头看,是矮小的简·爱的仰视观察:写他的五官和身架,突出他的古板和严峻。第三次看,是面对面的近看,看到的是一张让人恐怖的脸,然而这张脸到底长得什么样,又没有具体刻画,而是用了四个感叹句来写这张脸给人带来的惊恐。以感觉写外貌,间接写出了勃洛克赫斯特的丑陋外貌。他是干什么的?里德太太约这么一个人,她到底想干什么?她与主人公简·爱会有怎样的交集呢?作者刻画这个外貌显示了当时社会的冷酷,为简·爱的一生奠定了一个凄凉悲剧的基调。

二、借景抒情,以景衬人

借景抒情也是常用的人物出场方式之一,如《简·爱》中简·爱的出场。早上我们还在光禿秃的灌木林中漫步了一个小时,可是打从吃午饭起,就刮起了冬日凛冽的寒风,随之而来的是阴沉的乌云和透骨的冷雨,这一来,自然也就没法儿再到户外去活动了。里德太太斜靠在炉边的一张沙发上,让几个宝贝儿女簇拥着,看上去十分快活。我嘛,她是不让我和他们这样聚在一起的。

“寒风”“乌云”“冷雨”“光秃的灌木林”“寒冷的下午”“阴冷的黄昏”这些自然景物无一不衬托出即将出场主人公内心的凄凉、孤独,强化了人物的悲剧性色彩,“里德太太斜靠在炉边的一张沙发上,让几个宝贝儿女簇拥着,看上去十分快活。我嘛,她是不让我和他们这样聚在一起的”则点明了主人公活动的场景,表现主人公被孤立的情况,那为什么她会被孤立呢?以这样的方式出场,就很好地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再如《简·爱》中罗切斯特的出场。“这嘈杂声是从小径上发出的。有匹马正朝这边过来,眼下小径的曲曲弯还遮着它,可是它正在渐渐走近。这时,除了马蹄声外,我还听到树下有急促的跑动声,一条大狗紧贴着榛树干悄悄溜了过来。接着马儿出现了,这是匹高头大马,上面还骑着一个人。这个人,确确实实是人类的一员,一下子就把魔法给破除了。”

“烈马”“巨犬”“傍晚的山间小路”,罗切斯特在这种背景下登场了。烈马反映出主人公狂躁、喜怒无常的性格特点,“巨犬”显示了罗切斯特想要保护自己及内心的极度不安,“傍晚”“小路”凸显了主人公的孤独寂寞。在这样的夜晚,主人公骑着烈马带着巨犬,他要干什么去?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三、照应伏笔,以点概“人”

为了使人物出场更加的具有艺术性,有的时候可以采用照应伏笔的方式,为人物出场造势。

如《红岩》甫志高出场。优雅精致的生活,龙井与香片的选择,与余新江的喝惯了冷水形成对比,甫志高的开篇出场就与其他共产党员显得格格不入,我们发现他是非常享受这种生活的,“当然可以”,这是余新江对甫志高这种生活的评价,当然的意思是“理应如此”,地下党员为了自身和党的安全,这样掩护自己,但不能享受这种生活,享福惯了,容易陷入这种生活,另外“殷勤”二字,意思是巴结讨好,属于贬义词,作者在这里形容一个地下党员,不难看出这是作者的一个伏笔,从这个点出发,概括出人物主要的特点,为后文他贪图享乐,忍受不了严刑,叛变出卖党造势。

再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出场。面对凶神恶煞的瓦西里神父,年幼的保尔“强压心头的仇恨”,开场就显示了保尔具有反抗精神,为他后面走上反抗的革命道路埋下伏笔,这也是他最典型的性格特点。作者从这一点出发,给我们刻画了一个勇于反抗,为贫穷的百姓着想的布尔什维克战士。

整齐的树莓、交错的小路、漂亮的蝴蝶结、干净的庭院,多美的环境啊!一派生机勃勃,但是冬妮娅一出场时就对自家庭院过于规整的植物感到不快,觉得索然无味,说明冬妮娅有热爱自由的天性,有自由主义倾向,不喜欢被束缚,作者从这一点出发,概括出了她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为后文的不愿参加共青团与保尔分手埋下伏笔。

四、烘云托月,以人写人

烘云托月手法在写作上也叫衬托,它立足于所描绘的物象与其周围事物的联系。

如《红岩》被俘受重伤的许云峰第一次在渣滓洞出现,急速的梆子声,嘈杂的人群,惶急的特务,荷枪实弹的押送,这一切使即将出场的人物充满神秘感。他是谁?为什么敌人如此重视他?作者并没有直接写,而是借助周围环境的恶劣,被关共产党员的焦急对话神态和特务的动作来衬托此人的重要性,为重伤的许云峰的登场造势。

再如《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出场。北平的洋车夫有许多派:年轻力壮,腿脚灵利的,讲究赁漂亮的车,拉“整天儿”,爱什么时候出车与收车都有自由;拉出车来,在固定的“车口”或宅门一放,专等坐快车的主儿;弄好了,也许一下子弄个一块两块的;碰巧了,也许白耗一天,连“车份儿”也没着落,但也不在乎。这一派哥儿们的希望大概有两个:或是拉包车;或是自己买上辆车,有了自己的车,再去拉包月或散座就没大关系了,反正车是自己的。祥子,在与“骆驼”这个外号发生关系以前是个比较自由的洋车夫,这就是说,他是属于年轻力壮,而且自己有车的那一类:自己的车,自己的生活,都在自己手里,高等车夫。

文章开篇交代了北平不同状况洋车夫的生活,并细腻地描述了祥子买第一辆新车的各种艰辛与梦想实现后的喜悦,不同状况的洋车夫的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是等级分明的,为祥子的出现做了必不可少的铺垫,也为祥子的悲剧命运拉开了序幕。

综上所述,小说人物出场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些方法的使用使得小说人物性格更加突出,主题更加鲜明,他们的一言一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探究小说人物出场,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说,也为我们的人物写作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 陕西省铜川市第五中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