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名著?顾名思义是指具有推崇价值的、有名的作品。经典文学名著的价值在于典范语言的熏陶,在于心灵的滋养,在于对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尤其是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其已成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具体的课堂中,其价值和意义并未得到有效运用。学生对于名著阅读普遍存在兴趣不浓、理解肤浅的现象。据调查,大多数学生阅读名著的动机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更多的是出于应试的需求,只是熟悉、背诵教辅资料中罗列的相关知识,即使阅读也只停留在对小说中相关人物和故事情节的粗略了解上,对于名著中的文化及思想精髓并没有进行深入了解。在日常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也只是从应试的角度出发,针对题型让学生进行相应的积累、背诵,并没有对学生进行具体阅读方法的指导,更没有引导学生深入发掘名著的真正价值,导致学生看似读了很多书籍但收效甚微。那么,如何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名著阅读的价值呢?对此,笔者以《水浒传》为例,在名著阅读教学中进行初步探究。


一、运用批判性思维,发掘名著中的德育价值

批判性思维,就是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是合理的、反思式的思维。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批判式思维的基本途径为:读懂文本—批判性地读—发现问题—建设性地读—解决问题。《水浒传》是学生所熟悉的,但他们熟悉的多是人物故事情节,而其中最具特色的“侠义”精神,理解并不深刻。学生的理解多停留在兄弟之间的哥们义气上,甚至有些学生还将自己帮助同学打架定义为“侠义”。为此,我们就要以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对其进行解读。首先,我让学生熟读文本,了解故事中的英雄人物,重点关注鲁智深、李逵、施恩、武松这四个人物。其次,批判性阅读。我设计了一项活动:以鲁智深为例,请从以上人物中寻找一个和他相似的人物进行对比(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性情、对待朋友、对待弱小的态度),比较这三组人物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学生通过阅读、整理,列出了三组人物对比:鲁智深与李逵,鲁智深与施恩,鲁智深与武松。经过比较发现:同为鲁莽,鲁智深的鲁莽更多的是体现在性情的焦躁上,如“拳打镇关西”一节,他对酒保的态度就极为不耐烦“问甚么……这厮只顾来聒噪”“便把碟儿、盏儿都丢在楼板上”,这点和李逵极其相似,但不同之处在于鲁智深在面对受欺凌的金翠莲父女时,却表现得极其耐心与细心,他耐心听其遭遇,义愤填膺之余并没有马上找郑屠户寻事,而是先为金翠莲父女筹集路费,并且亲自到客栈帮助父女两人脱身,待其走远才去找郑屠户算账,由此可以看出他的鲁莽之中也有细心、体贴的一面,在“拳打镇关西”时,他先是用激将法激怒对方,为自己打架找到一合理借口,在将镇关西打死时,他又以“你这厮诈死”让自己巧妙脱身。所以,他的鲁莽只是表象,其实是粗中有细。而对比李逵,他的鲁莽更多的是本性,甚至缺少底线。在《水浒传》中,李逵的形象是不分青红皂白一板斧砍去,导致自己经常滥杀无辜,因此得了“天杀星”的称号。更有甚者,为了逼朱仝上山,他竟然将一个年仅四岁的孩子劈成两半,其行为可以说是残忍至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鲁智深与李逵在本性上的区别,因此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豪爽并不等同于单纯的粗鲁,任何建立在损害他人基础上的行为,都不能称其为豪爽,真正的豪爽应像鲁智深这样慷慨大方、行侠仗义。第二组:鲁智深与施恩的比较,二者对于兄弟都是“义”字当头,施恩的做法更倾向于一种施舍与收买,并且他的施恩是要求回报的,为的是让武艺高强的武松帮其夺回“快活林”酒店,在武松遭陷害入狱后,他的表现也只是停留在一般的花钱打点,与武松挥泪一别后,便再无踪影。对比鲁智深,他与林冲的结交只是单纯的志趣相投,毫无功利可言,在林冲落难发配之后,他一路悄悄跟随,危难关头,大闹野猪林,救了林冲的性命,之后一路相送,直到安顿好之后才转身离开。他的“义”,真正体现了兄弟之间的真情厚谊。第三组:鲁智深与武松的比较,同为除恶,武松的除恶,更多的是出于一种被动,如景阳冈打虎,是因为饮酒过多一时逞能闯入景阳冈,路遇恶虎,出于自保才打死老虎,成为打虎英雄。到后来的“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虽是除恶,但或是出于私仇,或是出于报恩,没有出于一种公愤。而鲁智深的除恶是真的出于一种“义愤”,为帮助素不相识的金翠莲父女,他不惜舍掉自己鲁提辖的官职,拳打镇关西,从此亡命天涯,沦为草寇。第三步:总结反思,什么是真正的“侠义”,它对于我们有何意义?学生通过总结,得出结论:在北宋末年,政治的黑暗使百姓备受压迫,而鲁智深的身上则真正体现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拯救他人,牺牲自我”的“侠义”精神。教学中,通过这种批判性阅读,引导学生从客观的角度解读“侠义”,了解其真正本质,并由此联系生活,反思自己的日常言行,从而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赏读品析,充分发挥名著的语用示范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学生的语文素养中,写作能力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初中语文作文对学生的主要要求就是熟悉记叙、说明、议论等几种基本文体的写作技巧,写人叙事更是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而纵观学生写作,多数学生作文内容空洞无物,涉及写人物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对人物描写不够细致,人物缺少个性,常常会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而文学名著最经典之处恰恰就在于它对人物的描写、刻画,通常一篇名著中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因此,我们需要在日常教学中精心选材,选取经典片段,组织学生赏读品析,引导他们从名著中学习写作技巧,并将其运用于日常写作,从而提升写作能力。

以人物描写为例,学生习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描写角度单一,语言不够丰富生动。针对这种现象,我选取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动作描写,引导学生从词语运用、修辞、角度的变换、人物的反应四个角度对其进行品析,学生在阅读品析后总结:在“拳打镇关西”这一情节中,虽然只有三拳,但却形象生动,特色鲜明。第一拳:“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郑屠挣不起来,那把尖刀也丢在一边,口里只叫:‘打得好!’”打的部位在鼻子上,“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写出了打的效果,“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巧用比喻,写出了被打人的感受,并且紧扣鼻子这个部位特点,从味觉加以描述可谓形象至极。“郑屠挣不起来,那把尖刀也丢在一边,口里只叫:‘打得好!’”运用侧面描写,以郑屠户的反应来衬托鲁提辖拳头的凶狠。第二拳:“鲁达骂道:‘直娘贼!还敢应口!’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三处描写句式相似、修辞相似,但角度、效果却又各不相同,三者之间可以说是层层递进,将普通的“拳打”演绎得精彩至极。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仿写活动,让学生模仿其写法进行一段人物动作描写,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描写能力。

再如《水浒传》的情节安排,在“景阳冈打虎”这一情节中,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武松打虎,而是在此之前先描写了酒保的两次阻拦,看似小情节,实则大作用。第一次阻拦以“三碗不过冈”先极言“酒之烈”,但是武松却不顾阻拦,一口气喝下十八碗,此处描写除恶,突出武松的豪爽性情外,更重要的是为后文他酒醉入冈,路遇恶虎埋下伏笔。第二次以“景阳冈有恶虎”阻拦武松前往景阳冈,其目的就是从侧面描写虎之险恶,也突出了武松打虎的勇猛。这两处情节,巧妙铺垫,很好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对于学生而言,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写作中情节平淡、缺少起伏的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品读鉴赏活动,品评情节之妙,并以此为范本,修订自己作文中的情节布局。

三、精心设疑,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设计活动,引发疑问是启迪学生思维最简洁、最有效的方式。在初读《水浒传》后,多数学生往往只关注到其中精彩的人物故事,对于问题的看法过于肤浅。例如,对于梁山首领宋江,很多学生对他的评价只是:豪爽、大方,是梁山的首领,因他归顺朝廷而导致梁山灭亡。对于人物的代表性、复杂性缺少深入的认识和思考。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1.“我眼中的宋江”,通过阅读,了解其人,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评价。2.说忠解义辩论赛,以宋江为例,谈谈你对“忠义”的看法。3.撰写评论,“忠义”二字对于今天的我们影响是什么。以这三个问题为教学主线,引导学生再次阅读《水浒传》,并搜集整理相关资料。课堂中借助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小说、分析人物、辨析论证、形成观点,在这个过程中,由教师、学生通过问题预设产生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转而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分析问题,师生、生生释疑质疑,并解决问题,最后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创造,从而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名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出其独有的光芒,而我们在课堂中要做的就是让它的光芒更加耀眼,让它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指明灯。

作者单位 陕西省铜川市第五中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