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学名著的价值在于典范语言的熏陶,在于心灵的滋养,在于对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尤其是在当今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其价值已成为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在有限时间里进行较为有效的阅读,针对初中生的阅读现状和真实需要,我带领工作坊成员立足学生实际,共同探讨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方法的策略,为初中学生提供名著阅读的有效途径,为广大教师展现名著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让初中阶段名著阅读教学真正达到提升人文素养的目标。

——栏目主持人 范莉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而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则是中国数千年来积淀的、浩繁如星海的厚重文学作品。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笔者从中撷取几例,尝试从人物语言表达方面进行阅读方法的策略研究,以期用合理的教学手段给一线教师和学生寻求一条突破经典名著中关于“小人物”形象多角度分析的途径,从而达到凝练、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最终目的。

一、“巧言巧语”赞生存有道

“言为心声”,通常情况下人物语言往往能直接或间接反映其内心活动及想法,并且人物语言一定要符合人物身份和人物性格。比如,《红楼梦》中的“乡野村妇”刘姥姥在二进荣国府时有幸拜见“诰命夫人”贾母,那么首次问安的语言就显得尤为重要。刘姥姥与贾母身份地位相差如此悬殊,刘姥姥既想让自己显得语言得体有面子,又想显出对贾母的尊敬,博得贾府上下皆大欢喜以便成全自己“打抽丰”的目的,这对刘姥姥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但这并没有难倒刘姥姥:她没有文化,但有见识;她没有知识,但有智慧。贾母一生享尽荣华富贵、儿孙满堂,唯独希望自己健康长寿,恰巧刘姥姥别出心裁的一句“请老寿星安”,果然赢得贾母大悦。贾母带刘姥姥游玩大观园,问她“这园子好不好”,刘姥姥用极其精妙的语言称赞“这园子比画还要美”。

且看下文《红楼梦》第四十回选文,刘姥姥念佛说道:“我们乡下人到了年下,都上城来买画儿贴,时常闲了,大家都说,怎么得也到画儿上去逛逛。想着那个画儿也不过是假的,那里有这个真地方呢。谁知我今儿进这园里一瞧,竟比那画儿还强十倍。怎么得有人也照着这个园子画一张,我带了家去,给他们见见,死了也得好处。”贾母听说,便指着惜春笑道:“你瞧我这个小孙女儿,他就会画,等明儿叫他画一张如何?”刘姥姥听了,喜的忙跑过来,拉着惜春说道:“我的姑娘,你这么大年纪儿,又这么个好模样,还有这个能干,别是个神仙托生的罢。”如此的赞美,有哪个姑娘不心花怒放?刘姥姥对大观园和惜春的赞誉可谓达到了极致,却又恰如其分。

善于揣摩对方心理,根据不同人物所采取不同的语言应对,为刘姥姥在大观园中游刃有余地迎合各方势力,最终依赖贾府获得“丰收”改善自己的生存现状,奠定了良好的人脉基础。

小红是《红楼梦》一个名副其实的小丫头,是林之孝的女儿,原名林红玉,只因名字中的“玉”字重了 “宝玉”和“黛玉”,因而连自己的本名也没保住,众人便都叫她“小红”或“红儿”。她在贾宝玉的怡红院中,是一个只配在后院做一些粗活的三等丫头。但低微的出身,却没有禁锢她想要出人头地的愿望,“心内着实妄想痴心的向上攀高”。一次给实权派人物王熙凤的巧妙回话,她抓住机遇显示出自己的清晰思维和伶牙俐齿,改变了她的前途命运。

且看下文《红楼梦》第二十七回选文,红玉道:“平姐姐说:我们奶奶问这里奶奶好。原是我们二爷不在家,虽然迟了两天,只管请奶奶放心。等五奶奶好些,我们奶奶还会了五奶奶来瞧奶奶呢。五奶奶前日打发人来说,舅太太带了信来,问奶奶好,还要和这里的姑奶奶寻两丸延年神验万全丹,若有了,奶奶打发人来,只管送在我们奶奶这里。明儿有人去,就顺路给那边舅奶奶带去。”

话未说完,李氏道:“嗳哟哟,这话我就不懂了,什么奶奶爷爷的一大堆。”凤姐笑道:“怨不得你不懂,这是四五门子的话呢。”……说着又向红玉笑道:“你明儿伏侍我罢。我认你作女儿,我一调理你就出息了。”

贾府长孙长媳李纨听到如坠云雾里的各种“奶奶”,被小红巧舌如簧、“齐全”道来,丝毫不差,小红因此入了王熙凤的法眼,日后改换门庭,成全了自己“向上攀高”的心愿。

说话是一门艺术,人们把掌握这门艺术的人称为“会说话”,反之则称为“不会说话”。那些“会说话”的人,都是有智慧的、悟性高、能力强的人,把说话的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就能一路绿灯,畅行无阻,解决许多政治、社会、生活方面遇到的棘手问题,给自己另辟一条人生捷径。

二、“笑言笑语”观人情冷暖

鲁迅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就是将那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这就隐含了社会生活中“悲”与“喜”的根源所在,而这二者之间又往往互有联系,既辩证又统一。鲁迅的短篇白话小说《孔乙己》,就是以文中众人的“笑”贯穿全文,来衬托孔乙己的悲惨人生,人物之间对比突出、悲喜鲜明,透过“笑”的表象,学生看到的是人性的“劣根性”。

咸亨酒店的笑声总是与孔乙己有关。他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度日,在笑声中苟活。他的一生就是“笑”的对立面——“悲”!《孔乙己》选文示例:“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孔乙己在笑声中登场。

“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中走散了”。——孔乙己在笑声中度日。

在孔乙己被打断腿之后,“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孔乙己在笑声中苟活。

众人并没有因为孔乙己的悲惨现状对他产生一丝一毫的同情,继续麻木不仁地笑着。他们同样也在贫苦无望的生活中挣扎,从孔乙己的不幸遭遇中享受到了扭曲的心理平衡——因为这个世上还有不如他们的人存在。他们在精神层面上比孔乙己更加空虚,因此他们冷酷、自私、无义。

《范进中举》尽管是以范进最终中举,亲人、邻里一派欢声笑语的喜剧作为结尾,但整个过程却让读者始终笑不起来,反而满溢心酸之感。众邻里见证了中举前潦倒的范进、中举时疯癫的范进、中举后富贵的范进,在此过程中,他们的笑也是波澜起伏、几经变化,最终趋于讨好的笑、艳羡的笑、谄媚的笑,此时众生冷漠无情、趋炎附势的“丑态”也一览无遗地凸显出来。

两篇文章中出现的高频笑声,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周围群体“落井下石”“逢高踩低”的盲从心理。在主人公穷困潦倒之时,众人不合时宜的笑像一把利刃,能够切开所有的伪装,解构那个社会、那个时代、那个腐朽败坏的社会风气。

三、“直言直语”叹聪明误卿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解读人物性格的基石”。文学作品中从来都不缺乏言语爽快、性情豪迈之人,如《红楼梦》中的史湘云、晴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水浒传》中的鲁智深、李逵,《三国演义》中的张飞、陆绩……但因自负聪慧,不把上级放在眼里,还不懂含蓄婉转表达而招来杀身之祸,或影响事业发展的人却屈指可数。

《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中的杨修可谓典型代表。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

修曰:“‘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又请操观之。操大喜,问曰:“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也。”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修答曰:“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操闻而愈恶之……

作者罗贯中在写出“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这句话后,又连续写了六件事,在交代二者之间矛盾逐渐达到高潮的过程中,展示了杨修哗众取宠、任意揣测曹操意图,甚至参与到曹操家族儿子们之间的争斗中,以上种种均犯了当权者大忌。然而,导致他生死最直接的原因,乃是他的言语过于轻率狂妄,表达过于直接豪放。“看破不要说破”,此话送给杨修再合适不过了。

《红楼梦》中葫芦僧在寺庙被毁后步入尘世到衙门里当了门子,在遇到新任官老爷贾雨村后,多次明里暗里提醒、揭露贾雨村的落魄出身和贫贱过往,言语放肆,以下触上,断了自己的攀升之路。《红楼梦》第四回选文,门子笑问:“老爷一向加官进禄,八九年来便忘了我了?”“老爷真是贵人多忘事,把出身之地竟忘了。不记得当年葫芦庙里之事了。”“这还了得!连这个不知,怎能做得长远!……”门子冷笑道:“这人算来还是老爷的大恩人呢。”“老爷当年何其明决,今日何反成了个没主意的人了!小的闻道老爷补升此任,亦系贾府王府之力。”

门子的这番话,别说是一门心思向上钻营、恨不得与过去划清界限的贾雨村听了不受用,就是换作旁人也能听出其中的嘲讽不敬之意。一个熟谙官场生存之道的“聪明人”,因其表达外露,一心想要用往事拉近与上级的关系,没成想却引起了贾雨村的忌惮。门子的下场就是:“此事皆由葫芦庙内之沙弥新门子所出,雨村又恐他对人说出当日贫贱时的事来,因此心中大不乐意。后来到底寻了个不是,远远充发了他才罢。”我国有句古话,“此一时彼一时”,“话有三说,巧说为妙”,葫芦僧看似聪慧,实则是愚蠢。

四、“呆言呆语”看世态炎凉

鲁迅笔下的典型人物闰土和祥林嫂,同是穷苦人出身,同样勤劳善良,但命运却并没有善待这样的人,曾经的他们性格活泼、言语爽利、行为利落,但在封建制度、人性枷锁的压迫下,产生了令人唏嘘的变化:灵气皆无、行动迟缓、语言断断续续。《故乡》中闰土语言描写节选:“老爷!……”“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在闰土的答语中,竟然出现了十处省略号,他内心的犹豫、彷徨、无奈、挣扎深深地烙在学生心里。大自然曾经赋予少年闰土“语言艺术家”的高起点,却被社会、世道磨灭了语言天分,让他变成了一个少言寡语的“木头人”。同时代的祥林嫂也未能幸免地沦为封建枷锁的牺牲品,这里不再赘述。

语言是解读人物、走进小说的钥匙,不同的语言映衬不同的人物性格特征及精神世界,除以上所列举的四种类型之外,还有“慧言慧语”解他人之意、“痴言痴语”悟写意人生、“疯言疯语”传心中之意……每一种语言表达方式都能帮助学生深入地与人物对话,从中汲取有益养分,进而丰润自己的人生阅历。

余秋雨先生在《青年人的阅读》中指出:“名著和其他作品在文化方位上是不平等的,它们好像军事上的制高点,占领了它们,很大一片土地就不在话下了。”经典名著在诸多文学作品中尤其承担着此项重任,学生在阅读中通过感受、理解、欣赏、体验,逐步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解读,作品中隐含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潜移默化地浸润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成为他们生命中最亮丽的色彩。

作者单位 陕西省铜川市教育科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