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多样化的形式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触摸历史发展脉络,在思政课堂进一步切身感受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也进一步提振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的信心与底气。


为回顾和总结党的发展历史与经验,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党范围内开展党史学习教育。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岁生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国内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极大地调动起全国人民爱党爱国热情的同时,也为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尤其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更是使得高校思政课堂借助建党百年这个契机变得更加鲜活、立体、可亲可感起来。

“党史”+教辅读物,推动思政课更具亲和力

在高校思政课的四门必修公共课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和《中国共产党简史》一书有机融合,激发出了出人意料的效果。两本书在内容的主体部分高度吻合,后者又是前者的详解和展开,以大量翔实的史料和生动的细节为中国近现代史提供了具体的佐证和参照。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同学们深入挖掘党史故事,自己讲、自己评、自己总结。如将七届二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的故事和新时代的赶考之路两相对照,从历史的细节中把握关键时刻抉择的意义。这样将讲故事和学党史二者结合之后,深受同学们喜爱,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也为党史学习教育的开展探索了更好的方法。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1年版)最鲜明的特点是深刻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大量吸纳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百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内容。新内容和新思想结合得更紧密,和国家大政方针贴合得更密切,同学们通过网络刷到的内容,第一时间就在课本上进行了呈现,找到了理论依据,在心理上首先就有了亲近之感,也真正地产生了理论与现实的实时互动,使得思政课与新时代新思想成功衔接,有了培根铸魂育新人的源头活水。

“党史”+主旋律影视剧,推动思政课更富有活力

高校思政课相较于其他课程来说具有更强的思想性、理论性、时代性和实践性,想让这门课程真正出彩见成效,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高位的思想水平,还要有与时俱进的品质。2021年推出了多部主旋律影视剧,《觉醒年代》《理想照耀中国》《1921》《长津湖》等,不仅收获了高收视率、高票房和好口碑,而且也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很好的支撑素材。在不同的剧集热播期间,配合相应的课程进度,让同学们通过评析剧情和剧中人物,借此强化对历史的理解和记忆,以党史为脉络串起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历程,以历史观照理论和现实,为抽象的理论提供了具象的历史史料和印证。

小小的一个举措,不但使思政课变得更真实可感,更易于被青年大学生接受,而且激发了他们了解党史的主动性和热情,通过不同渠道,借助多样化的形式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触摸历史发展脉络,在思政课堂进一步切身感受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也进一步提振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的信心与底气,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党史”+红色主题话剧,推动思政课与专业课

深度融合更具吸引力

如何使思政课更具吸引力,从而实现学生和课程之间的深度融合互动,是需要思政课教师不断思索和破解的难题。在推进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任课教师逐渐摸索出了一种思政课与专业课深度融合的方法。音乐、舞蹈、动画、设计、摄影等专业都可以借助所长,将红色主题纳入专业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学习,唱响红色经典旋律,舞动新时代新风貌,描绘历史风云岁月等,让青年大学生借助自己所熟悉和擅长的方式,尽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各具特色的作业作品铭记历史、讴歌时代。

即将毕业的表演专业的学生直接选择了排演话剧《共产党宣言》,借此献礼建党百年,也为四年的大学学习画上圆满句号。该话剧讲述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信仰,用勇气和智慧与敌人不屈不挠抗争的故事。话剧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宏大、人物众多、关系复杂,整个表演专业一百多名同学都全心地投入其中,用一个学期的时间查阅资料、完善台本、反复推敲、精心打磨,通过话剧的排演沉浸式地体验了共产党人的生死抉择和不畏牺牲的精神,在锤炼专业技能的同时,自己也好好地上了一节思政课。话剧排练成熟之后进行了校内公演,年轻人将历史演给年轻人看,使更多同学在看话剧的时候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气节,切实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过程,无形中也完成了一次全校同上思政课的过程。因其后期反馈效果超出预期,这台红色主题的话剧也成为了思政课与专业课深度融合的标杆,进而推进了课程思政的建设。

“党史”+“Z世代”,推动思政课更加年轻立体充满生命力

借助建党百年的契机,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将党史配套书籍、主旋律影视剧作为思政课的教辅材料,推动党史成为思政课和专业课相连接的桥梁和纽带,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在经过将近一年的教学实践之后,受到了广大同学的欢迎,也顺应了“Z世代”接收信息的习惯与需求,成为他们主动学习、锐意创新的新起点,取得了良好效果与正向反馈。

为献礼建党百年,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广电总局等联合出品了百集微纪录片《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全片共100集,讲述了100个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的党史故事。任课教师在课堂上播放过几集之后,就引起了同学们的“追更”热潮。每集8分钟左右的内容,让这些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知道了什么是亢慕义斋、什么是红船精神,知道了长征的意义和新中国的来之不易,了解了改革开放的来龙去脉,也知晓了恢复高考对一代又一代人命运的影响,在学党史的同时也更加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他们甚至会因为每集片长太短而大呼“不过瘾”、“一口气追八集”,会因为更新太慢而到官博上去“催更”。

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之后,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三个有着深远意义的重大决议,在思政课上也引起同学们的热议。从前两个关于历史问题的决议到第三个关于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从十九大报告中概括的“八个明确”到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中的“十个明确”,变化在哪里、调整在哪里、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等,同学们会主动思考这些问题,通过制作视频和海报、推送公众号文章等作业形式进行传播分享,并在课堂上和任课教师进行沉浸式的讨论,以青年人的热忱和创意,使得原本形式单一的思政课也随之变得生动立体年轻起来,充满朝气蓬勃的生命力。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能否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直接关系到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问题。高校思政课在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为此需要持续不断地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以课本为本,以新思想为纲,以课堂创新为抓手,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新方法新形式有机融合,以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坚持和把握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的同时,进一步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真正让广大同学成为思政课堂的主体。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这是思政课推陈出新迈出的一小步,也是立德树人、思政育人整个系统工程向前迈进的一大步。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责任编辑:张 言